全球化的文化反思_炎黄文化论文

全球化的文化反思_炎黄文化论文

对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经济全球化还会加快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人们有两种矛盾的心态:欢迎它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害怕它的负面影响会招致某种严重后果。只要各方正确对待,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结局,不但如此,还可以为各国的文化交流,为各国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有一种理论我不赞成,按照这种理论,各种不同文明之间,比如说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中华文明)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不同,很难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认同,其结果只能导致文明的冲突,认为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就是由于文明的冲突所引起。这种理论如果能成立,无异说越是全球化,文明的冲突就越严重。因为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各国的经济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也是各国的文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其中,外来文化同本土文化之间在接触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按照“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这种碰撞就会导致冲突,甚至导致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兵戎相见。

如果少一点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少一点霸权主义的心态,应当说,各种文明虽有差异,虽有矛盾,其价值观之间甚至有严重分歧,但还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乃至部分地互相认同的。这里的重要一点,就是要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决不能以老大自居,决不能把自己的文明当作先进的文明,把别人的文明当作落后的文明,因而把它归入另类,打入另册。两种不同文明之间,有时需要一个互相认识、互相理解的过程。我想在这里讲一讲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交往的历史。这种历史相当悠久。比如大家知道的丝绸之路,就是沟通中国和外国(当时主要还是一些西亚国家如波斯、阿拉伯国家)的一条经贸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通道。这条通道从时间上说,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从地域上讲,它东起渭河流域,经过河西走廊,从新疆南部跨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一带的古称),继续西行,至波斯、阿拉伯。这条通道促进了中国和西亚国家(有些货物甚至辗转运至罗马)的贸易往来,也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双方都有益。再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的传入约在公元1世纪(东汉末年),后来对中国的文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有悠久的历史。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即使这样,中国并没有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外来文化持拒斥态度,相反,采取了开放、接纳的态度。同时,对于这种来自外域的宗教,中国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把它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谓“大乘八宗”中的不少宗,特别是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这种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欧洲文化进入中国则比较晚,而且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马可波罗到中国的事,历史学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他的同胞利玛窦,虽晚于他,于1582年到了中国,却是有史可据的,而且他的墓现仍保留在北京市内。利玛窦来中国是为了传教(耶稣教,即基督教新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开始时,耶稣教在中国人中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利玛窦在传教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西方关于天文、地理、历法、算数等知识,这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当时像徐光启、李之藻等著名人物,对这种知识的传播,采取了相当热情的态度。这是西方文化初传入中国的情况。19世纪初,正如钱穆指出的,西力东渐的急先锋已不是教士,而变成商人了。商人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何况有的商业机构本身就是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弱小民族的财富而设置的,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这家公司以武力侵占大量土地,实行垄断和海盗式贸易,对中国,除垄断中英贸易外,并大量走私输入鸦片。于是,乃有林则徐虎门销烟,乃有1840年鸦片战争。即使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时期,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并没有一味拒斥西方文化,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后来,冯桂芬又提出“采西学,谋自强”的口号,并为洋务派所接受,差不多同时又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这都说明,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是清醒的。有没有“盲目排外”的思潮呢?也是有的,这就是存在于义和团运动中的一种观点,这是对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行径的一种反弹,虽然是幼稚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锻炼,中国人民在政治上日趋成熟的同时,在对待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也更加趋于理性。毛泽东提出的对古代和外国的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邓小平提出要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是这种理性态度的集中表现。两种文明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的不同,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只要消除成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它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一个“和”字。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不承认差别,搞“合二为一”,相反,恰恰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别为前提的。“和”的意思是说,虽然存在着和自己不同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如果能够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对待它,就不会导致关系的破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和”,是“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处事处人仍有借鉴意义。大而至于国与国的关系,小而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恐怕都需要以一种“和而不同”,也就是承认差别、存异求同的精神来对待,才比较恰当。不同的文明之间,就更需要有“和而不同”的精神。既然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文明存在,既然各种文明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的不同而存在着矛盾、差别,就应当承认这个现实,就应当尽可能在不同于自己的文明中寻找异中之同,尽可能做到存异求同。切不可站在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视对方为异类,拒人于千里之外,然后反而说别人的文明对自己造成了威胁。听说联合国已把今年定为不同文明的对话年,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举措。

21世纪已经到来,我们希望在新的世纪里,人类能够比在上一个世纪过得更幸福,能够真正做到和睦相处,各种不同的文明之间能够真正实现“和而不同”、“存异求同”。

标签:;  ;  ;  

全球化的文化反思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