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利用音乐教学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新方法思考论文_袁玉梅

新课改理念下利用音乐教学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新方法思考论文_袁玉梅

袁玉梅(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2-0168-01

高中音乐课为学生提供的审美对象,主要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美的化身,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育人的使者。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与美育之中。因此,笔者在多年来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利用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德育意识,歌曲中渗透德育

作为美育教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它对于陶冶情操、修养品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教育功能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而是利用它那优美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歌词对人施以美的教育。如教学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可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表现《黄河大合唱》的 雄伟气势,展现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学生周身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培养学生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在雄壮、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例如《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黄水谣》、《松花江上》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我爱你,中国》、《祖国颂》、《保卫黄河》、《长江之歌》、《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啊,亲爱的妈妈》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灵的震颤。之后,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及听赏磁带和VCD画面的展示,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对祖国爱的高度,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推陈出新,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一是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欣赏《二泉映月》,介绍瞎子阿炳的一生,以及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乐曲的评价;这首乐曲应当跪着来听。使学生了解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和阿炳艰辛却顽强的艺术生命,为我们瑰丽的民族文化遗产而骄傲。二是进行创编竞赛。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节奏创编、律动创编、歌词创编等竞赛,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在器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如在教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教师通过讲述刘天华在演奏会上精彩的二胡表演,引得外国人赞不绝口的小故事,启发学生热爱和珍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遗产,并要努力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分析乐曲时,启发学生从激情而富有动感的旋律中,附点节奏的不断运用和二胡顿弓、连弓的不断变化中,想象出人们那种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体会到人们追求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以及对生活及前途的乐观自信,使学生懂得少年儿童就像初升的太阳朝气勃勃,应该从小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听得津津有味,不知小觉中增进了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迷恋。当然,这需要学生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仅靠一点点聪明才智想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要学生刻苦训练中锻炼意志,形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有效提高了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效率。

三、展示艺术气质,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艺术想象力、感染力,渗透思想教育寓于音乐艺术之中,激发学生情感,培养高尚情操,产生更有限的教育效果。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修养品行,培养高尚情操起到独特的作用。音乐的变化与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有其独特性 ,如声韵运动的速度、力度、长短、音色上的律动性变化,正好与人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适应,声音的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都能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音乐作品恰恰是抓住这一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所以音乐易于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强调的“前进”,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它象征着中国人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表现了中华人民有着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将德育教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为达到对学生施教的目的,提高学生认识的广度,达到精讲精学的效果,选歌时应尽可能选择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施教。如《茉莉花》、《牡丹江》、《牧歌》、《嘎达梅林》、《玛依拉》、《辽阔的草原》、《阿里山的姑娘》、《信天游》、《一杯酒》这类作品,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虽略知一二,但通过歌曲教学、音乐语言的刻画,于无形中使学生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社会发展有了本质的认识,唤起了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从而激发了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教师的课堂表现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师的言行和表情,对学生的表扬批评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富有激情的演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展示音乐教师的艺术气质,有序地领着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领悟艺术蕴含的人格真谛,不断给学生新的内容,使学生有新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一起欢歌跳跃, 建立师生能信赖的关系,让学生愿意与教师相处,用气质影响学生气质,去影响学生人格。用艺术家的人格,塑造学生艺术追求的品质,激发学生内化品质,历练气质,锻造学生人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极强的学科。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应循循善诱,加强德育渗透,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让精神文明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灿烂!

论文作者:袁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新课改理念下利用音乐教学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新方法思考论文_袁玉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