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内涵与界定维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内涵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06-0074-06
城市化的演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都市圈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不仅是城市间的优化组合,也涵盖了广大的城郊与乡村区域,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都市圈作为新的区域城市发展格局的代表,是区域内部经济高度联系、区域城市一体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的三大都市圈——首都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广州都市圈的发展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武汉都市圈、济南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的规划与整合也已拉开了序幕。都市圈的内涵和维度如何界定,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分别对其做了精辟的阐述,但在我国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标准,而一个更为科学的都市圈概念和界定方法,对于城市和区域定位,促进都市圈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都市圈的内涵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地理情况、城市空间布局存在差异,各个时期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进程有所不同。因此都市圈的内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从都市圈思想的发展史又不难归纳出都市圈的基本特点:
第一,拥有一个较强吸引能力和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和多个与其有紧密联系的非中心城市。
城市是都市圈的核心与主导,城市对都市圈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城市规模的大小、综合功能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空间结构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因此中心城市是都市圈形成的关键;其次,在都市圈的圈域中还存在多个非中心城市,这些非中心城市在产业分工、市场整合、要素互补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存在着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都市圈作为一个地域空间组织形态,只能由一个中心城市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有些学者认为一个都市圈可以有多个中心城市,其实这是对都市圈等级秩序的一种混淆,因为它没有区分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与大都市圈内部次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把两者简单放在同一档次、同一水平。
第二,本身涵盖的地域范围,即为圈内各城市的主要经济腹地。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区域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文化条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并决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经济结构。都市圈内的各城市作为整个圈层区域的增长领袖,必须具备广阔的腹地,通过集聚作用和辐射效应,来拉动整个都市圈的发展。而都市圈内的非城市区域,由于在经济上和地域上与这些城市紧密相连,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城市发挥增长极作用,提供巨大的后备资源,因此都市圈本身涵盖的地域范围,即为圈内各城市的主要经济腹地。
第三,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互利共赢。
都市圈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它不仅是由城市构成,还包括广大的郊区与乡村,这些组成部分并非简单机械式的堆砌,而是遵循内在的经济规律,有机结合构成的一个经济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整个区域之间,存在巨大的引力,不断进行着文化、资源、交通及各种经济要素的交换。在这种引力下圈内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优势互补,能够在产业、市场、资源等方面紧密合作,逐步形成合理的社会经济分工,进而创造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第四,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可以划分为强中心型都市圈和弱中心型都市圈。强中心型都市圈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本身的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水平较高,综合竞争能力较强,集聚和辐射效应较大。弱中心型都市圈主要包括太原、石家庄等,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经济势能相对较小。
按照都市圈的成长阶段,可以划分为萌芽型都市圈、成长型都市圈和成熟型都市圈。成熟型都市圈诸如杭州、青岛、大连,都市圈的市场趋于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程度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萌芽型都市圈诸如兰州、西安、昆明等,市场整合刚刚起步,产业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成长型都市圈诸如沈阳、济南等,在市场、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介于萌芽型都市圈和成熟型都市圈之间。
按照都市圈的规模,可以划分为大型都市圈、中型都市圈、小型都市圈。大型都市圈诸如上海、北京、广州,在人口规模、土地面积、GDP总量等方面遥遥领先,位居全国三甲,中型都市圈如南京、武汉等,小型都市圈如宁波、长株潭等。
综上所述,都市圈的科学内涵可以做如下诠释:都市圈顾名思义首先在形式上是一个圆,几何学上把圆定义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据此可推知都市圈的圆心即为中心城市,半径为中心城市有效吸引和辐射的最远距离。因此我们可以用经济学术语来定义都市圈的内涵:都市圈是由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地域上相互连接、文化上融为一体、资源上互补耦合的若干城市有机组成的整体,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有效吸引和辐射的最远距离为半径所组成的连续性的一体化经济集聚区。
二、都市圈的界定方法与界定维度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日,区域城市一体化浪潮汹涌澎湃,顺应都市圈发展的浪潮,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已把都市圈的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付诸于实践,但是部分地区圈域规划的不合理性已暴露出弊端,那么一个科学的圈域规划应该从哪几个维度来考虑呢?借鉴国内外的界定方法,综合都市圈的科学内涵与特点,我们不难发现都市圈的规划不是主观,应遵循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一)国内外都市圈的界定方法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根据本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是法国、美国和日本,如表1所示。
在戈特曼的概念中,大都市带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密集的区域,借助现代交通技术,紧密结合后形成的,一个大的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500万的城市人口,且城市人口不低于250人/。
美国的都市统计区是由一个以上城市化地区和外围地区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必须大于5万人,总人口必须大于10万人。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不低于75%,周边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20%。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开始对都市圈进行研究,其界定标准:中心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周边地区在一天的时间内可以提供或接受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人口在3000万以上的“大都市圈”的概念,同时规定中心城市为行政指令城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周边分布一个或多个50万人以上的城市,周边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15%,对外货物运输量不超过总运输量的25%的地域范围。
我国学者借鉴国外都市圈的界定标准,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也纷纷提出一些城市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
姚士谋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需要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直径距离200-300公里,总人口在1500~3000万,且城镇人口比重不低于40%[1](P26-56)。
周一星提出以县为邻域单位,凡人口在6万以上的城市型建成区需要划定为统计区,其人口密度在1500人/且非农化水平大于75%,或人口密度大于3000人/且非农化水平65%以上[2](P289-301)。
王建在综合分析美日区域经济的特点后认为,都市圈需要一个制造业明显发达的中心城市,其地理含义是指在现代交通技术条件下,直径在200~300km、面积在4万~6万、人们可以在一天内乘汽车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特定区域[3](P1-15)。
(二)都市圈的界定维度
从国内外研究者的界定方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时空距离是都市圈界定的主要维度,其中国外还着重从流量等定量因素来界定都市圈,这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我国目前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83个地级市,3229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市辖区),城市数量极其庞大,因此我国的都市圈的界定维度应该综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同时也应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如图1所示。
图1 都市圈的界定维度
1.定性界定方法
第一,社会文化的连续性。都市圈的形成和运行不但需要共同的经济基础,而且需要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即组成都市圈的各城市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等应该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或可融性,由此在都市圈内部形成绵延连续的社会文化网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但是还存在着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都市圈的规划与整合,例如成都都市圈的巴蜀文化,长株潭都市圈的潇湘文化,济南都市圈的齐鲁文化,这种主要由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历史因素内生出来的社会文化网络,对促进都市圈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及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成都市圈的和谐发展与共识决策有着关键的意义,因此社会文化的连续性应当成为都市圈界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二,自然地理条件的连续性。都市圈必须存在于特定的区域之中,以特定的区域为载体。一般来说,在地理区位方面,沿海沿江地区或位于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击平原地区,都市圈的潜力巨大,地域范围也较为广阔。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极其复杂,拥有平原、高原、盆地、山地等多种地形,这些地形地貌通常会成为许多区域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分界线,如大兴安岭为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太行山为山西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因此自然地理条件同样会影响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例如西安都市圈由于受绵延千里秦岭山脉的阻隔,都市圈的南扩和经济辐射效应明显受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束缚正在逐渐弱化,但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域内,它将仍然制约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因此自然地理条件的连续性也是都市圈界定的重要维度。
第三,行政单元的连续性。“都市圈不是一级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主体”[4](P51-54)。构建都市圈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的角度强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圈域,因此都市圈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突破行政区域,特别是突破省级行政区域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这并不意味着在都市圈的规划和范围界定上,我们可以完全忽略行政区域的因素。都市圈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各级行政区域遵循经济规律有机组成的,考虑到我国城市的数量、人口的规模、地域规模和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圈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应该把县级行政单位作为都市圈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具体的圈域规划和界定时,力求保持县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2.定量界定方法
第一,引力指标(经济衔接的连续性)。经济动力学理论认为万有引力定律也适用于经济联系,即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规律。“城市间相互作用量的大小取决于城市间物质流、能量流、人员流及技术信息流的大小,流量越大,相互作用越大”。[5](P14-15)
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为:
第二,时空指标(时空距离的连续性)。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代社会,各种现代化的交通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时代悄然而至,“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时间不仅对以企业为代表的微观主体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对国家、区域等各种宏观主体也极具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1小时经济圈或1小时城市经济圈的概念,比如济南、沈阳、长沙等。“1小时经济圈就是从中心城市出发1小时可及地域”[6](P49-51),因此可见时间指标通常是和空间指标结合在一起的,此处的1小时指车行高速公路或铁路1小时的时间,空间距离在100km左右。由于1小时所能到达的区域,一般会小于中心城所能辐射的地域,因此1小时经济圈主要是指都市圈的核心圈层。考虑到都市圈内的要素交易(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和人口流动(包括日常通勤、购物、休闲旅游等)的需要,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圈层的通行时间以距离1~2小时是合适的,空间距离100~200km。据此类推,二级圈层的时间距离以2~3小时为宜,空间距离200~300km;对于特大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首都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力超强,可以出现三级圈层,时间距离以3~4小时为宜,空间距离300~400km。
第三,总量指标(总量水平的连续性)。纵观世界各国的都市圈和我国现已形成的都市圈,我们不难发现,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单元的核心增长极和主要经济腹地,在反映各种经济总量的指标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诸如人口数量、土地面积、GDP总量、财政收入、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外商直接投资、等级高速公路里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人口规模、货物运输量、旅客运输量等方面。表3为我国部分都市圈的总量指标。
这些经济指标在引力模型中虽有所反映,但这种反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都市圈在形成过程中的内生总体规模,即只注重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动态经济联系,而忽视都市圈对外作为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所具有的整体实力。而这些指标既是都市圈形成的一般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都市圈的未来发展潜力,同时总量指标也是划分都市圈类型的重要参考标准。
第四,质量指标(发展水平的连续性)。一个成熟的都市圈除了在规模上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还要在质量上符合相应的要求,既要注重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要形成一个和谐的都市圈,则需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共同基础,即都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的连续性,也就是质量指标的相近性,是都市圈形成的基础,也是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市场整合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我国目前发展水平连续性较好的都市圈主要包括杭州、青岛、大连等。
反映都市圈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地均GDP、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倍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研发支出、人均住房、万人专利申请、人均等级公路拥有里程、人均拥有图书藏书、绿化覆盖率、城市化水平等。当在这些方面的指标水平相接近,或者没有大的落差时,在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城市才能进行有机的整合,即一个理想都市圈内部的若干城市要满足发展水平的连续性。
虽然定量方法的这四种指标都是可以用数据来量化的,而且也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但是这些数据在各个指标中反映的经济意义是不同,譬如引力指标中用到的数据是为反映都市圈内部城市经济的衔接程度,具有动态意义,而其他三个指标则主要是从静态角度来界定都市圈。
3.中心城市指标
“在我国以中心城市为支柱,以城市体系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区为腹地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必由之路”[7](P94-98)。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的龙头,是所在经济区域的依托和灵魂,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商品集散、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传递、资金流通的功能,对整个都市圈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拉动作用,因此中心城市的界定也是都市圈界定的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城市的等级划分,主要是以人口为标准的,20万以下为小城市,20万~50万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笔者认为都市圈中心城市首先必须满足它是一座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结合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实力来考虑,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中心,1994年国务院又根据全国各地城市的发展水平,确定了16个副省级城市,这些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基本上也是各地方的经济中心和特大城市,它们在所在区域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原则上必须是一座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
三、结语
都市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经济空间配置形态,圈域内各城市间存在空间交互作用,虽然我们很难具体清晰地界定某一都市圈的具体地域范围,但借鉴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首创的连续性界定方法,主要涉及定性的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和行政单元三大要素,以及定量的经济衔接、时空距离、总量水平、发展水平等四大指标,同时综合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失为一个系统全面的界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都市圈的规划与整合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