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龙溪县为例_陇西论文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土高原论文,陇西县论文,甘肃省论文,为例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甘肃省陇西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量大,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的双重影响,使该区自然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据我们最近的一次调查,渭河上游陇西段已出现断流,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制约陇西县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陇西全县人口密度为203人/km[2],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尽管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定的生态治理措施,但生态系统仍很脆弱,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陇西的发展轨迹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发展的缩影。探索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类已经走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和绿色文明时代。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模式。因此,我们在对甘肃省陇西县这个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探索出一条新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陇西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差距大

根据国际上发展阶段判定的几种方法(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结构、城乡结构)综合测算,我们认为陇西县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前期阶段,总体处于农业社会性质。综合特征为:人均GDP205美元,现代工业发展缓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占很大的比重,产业结构层次、市场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在空间上集聚不明显,区域差异及城乡差距很大。而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上海等大城市正在朝着信息化时代迈进,陇西与之有着质的差距(表1,图1)。

表1 2002年陇西县与全区、全省、全国及东南沿海部分省份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Table1 Contrast of main economic index between Longxi County and relative regions in 2002

(元)

 东部沿海地区

陇西

定西

甘肃

全国

 上海

广东

海南

人均GDP

 1897

1766

4493

7994  40627  14908

8054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4815

5015

6151

7703  13250  11137

682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498

1413

1590

2476

6224

3912

2423

≥15岁人口文盲、半文盲率

13.42

13.05

14.34

6.72

 —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定西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摘要2003年;陇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摘要2003年,陇西县统计局。

注:≥15岁人口文盲、半文盲率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1 2002年陇西县人均GDP与相关地区的对比

Fig.1 Contrast of per GDP between Longxi County and relative region in 2002

1.2 人口包袱沉重,人口再生产超过了经济再生产和资源环境再生产,新一轮人口增长高峰带来新的压力不容忽视

2002年陇西县有49.07×10[4]人口,人口密度为203.8人/km[2],分别是全国的1.5倍和甘肃省的3.6倍;陇西县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2002年农村人口占86%,在23×10[4]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9.4×10[4]人,约占40%,人口素质较低,2002年陇西≥15岁人口文盲、半文盲率为13.42%,高于定西市,低于甘肃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较大的人口基数,导致陇西面临着新一轮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就业、食物保障、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新的压力(表2、图2)。

表2 陇西人口压力与相关地区对比

Table2 Contrast of population burden between Longxi County and relative regions

 陇西县

定西市

甘肃省

全国

人口密度(人/km[2]) 202.80

145.88

57.10

133.80

陇西人口密度与相关

 1.00

 1.40

3.60

 1.50

地区与之比

人均GDP(元/人)

 1895.00  1766.00 4493.00  7997.00

相关地区人均GDP与

  1.00

 0.93

2.40

 4.20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摘要》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定西市统计局、陇西县统计局《2003年经济社会统计简报》计算。

附图

图2 2002年陇西县人口密度与相关地区的对比

Fig.2 Contrast of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Longxi county and relative regions in 2002

1.3 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消除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破的一大难关,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尽管陇西县于1998年底基本解决了温饱,告别了贫困,但是农村绝对贫困率仍然保持在3.1%(即人均年收入<625元),绝对贫困人口达1.3×10[4]人,相对贫困人口10.2×10[4]人。如果按联合国人均1美元/天的贫困标准衡量,则陇西90%以上的人口都是贫困人口。目前的温饱标准还比较低,脱贫尚不稳定,一遇自然灾害,将会有大量人口返贫。

1.4 资源短缺、生态经济系统敏感脆弱,已成为陇西县可持续发展的强制约因素

陇西历史悠久,由于长时期的人类活动(垦殖、移民、开河、挖井,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大肆开发地下水资源等)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导致陇西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渭河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已成为陇西县可持续发展的强制约因素。2001年,陇西县的人均耕地面积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粮食241.58kg,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陇西地下矿产和能源资源亦十分贫乏,这些都影响着陇西县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中化肥、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使食物和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陇西中药材生产和中药材品牌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 陇西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依据

2.1 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新的潮流和成功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传统经济的特点是由资源—产品—垃圾—坟墓,而循环经济特点则是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即“先污染,后治理”的“两高一低”(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粗放型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产品—消费—资源再生”的“两低一高”(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国际上称之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ing),从生产的资源输入开始就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ing)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和产品,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recycling)是把生产或消费过程输出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再回到生产或消费过程,完成循环。

我们认为,循环经济包括微观层次上单个企业或消费者的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农业生态链和工业生态链的产业循环经济、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和生产者(企业、农户)、消费者(居民、社会大众)、管理者(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全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四个层次。

国内外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成功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德国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2000年日本通过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循环经济法规,促进了物质循环,减轻了环境负荷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

2.2 发展循环经济是陇西县解决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矛盾的战略切入点

陇西发展面临两对基本矛盾和两难选择。一是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与之相对应必然存在两难选择。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解决两大矛盾,实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虽然陇西县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工业化水平较低,但是并没有传统大工业转型的沉重包袱,所谓“船小好调头”。因此,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一是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验,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体系,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陇西县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准备阶段,在陇西县的现有工业发展中,很容易形成闭合循环经济。

2.3 国家清洁生产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

1999年我国九届人大常委会把“清洁生产法”列入立法,《中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于2002年6月通过,200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就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今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该法要求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和服务要趋向于无废、少废和清洁无害。要求政府为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提供政策、技术和资金保障,通过绿色标志等制度的建立,使全社会参与清洁生产。国务院印发了原国家计委与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要求全方位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节约、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2004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将采取6项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又提出从4个方面采取8项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广泛开展,科技部也已经把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科学问题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这都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实质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贯穿国家上述法规,都要求陇西县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3 陇西县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3.1 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良性循环原则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生态经济,要根据生态经济原理,把陇西“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态经济系统。区域发展必须着眼于系统整体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根据系统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促使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循环畅顺,使生态经济系统达到良性循环,使各子系统和各要素协同进化,使整个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3.2 三“R”原则

按照生态原理,把生产、消费和流通及其资源和环境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全过程中坚持“Reducing”(资源的减量化)、“Reusing”(产品的再利用)、“Recycling”(物质的再循环)原则。

3.3 循环链原则

根据企业、产业、区域和全社会各自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工艺、技术、经济和资源与环境等客观的有机联系,规划并建立企业循环链、产业循环链、区域循环链和社会循环链。进而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体系建设。

3.4 重点突破原则

区域经济成长规律表明:经济增长在地区和部门上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有先后之别的。无论在地域上或是部门发展上,任何区域经济开发都应该遵循非均衡发展理论,即重点突破,而不应该“遍地开花”。这就要求我们在资源有限的欠发达地区,务必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尤其要把特别稀缺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促进重点地区和产业优先获得较快发展,达到重点突破。同时,兼顾区域作为一个大系统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通过重点产业和地区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4 陇西县非均衡重点突破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1 陇西县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

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同时以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原理,优化系统结构,增强系统功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型的第三产业,培育生态经济体系,打破“脆弱—贫困—脆弱”恶性循环,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促使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协同进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使生态经济系统功能最大化(图3)。

附图

图3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平衡—效益—协同进化的循环经济模式

Fig3 Circular pattern of coop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structure-function-balance-benefit in regional eco-economy sustem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环境—产业—资源—环境的大循环”的内涵是(图4):运用生态经济系统原理有机地组织经济活动和生产、消费过程;通过循环经济链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与农业过程联接起来,通过农业产业化,把生物过程为主的农业与工业连接起来,通过生态工业把资源开发和加工过程为主的工业过程与资源再生循环的环保产业连接起来,再回到资源或环境系统,从而形成资源—环境—产业—资源—环境的大循环;通过绿色社会消费体系建设,促进资源节约、产品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循环,形成“资源—产品—消费—资源”再生大循环。通过建立和壮大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体系、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交通通讯—商贸和能源等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城乡社会绿色消费循环体系、资源—环境良性循环体系和全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良性循环体系(PRED)等四位一体的区域循环体系为支撑,全面推进企业、产业、资源与环境、区域及全社会良性循环体系建设。

附图

图4 资源—环境—产业—资源—环境的大循环

Fig4 Great circular of resource-environment-industry-resource-environment

4.2 陇西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

4.2.1 市场化、生态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战略 陇西农业发展必须以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比较优势为前提,依靠市场和高新实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如中药材,马铃薯等,发展订单农业和高技术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生产适销对路,市场需求强的生态化绿色“名牌”产品。

发展生态农业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起来。如在渭河川区要推广日光温室—沼气池—猪圈—厕所—庭院经济“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半干旱地区搞好厕所—暖圈—沼气池“三配套”的田园式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高新科技,发展喷灌、滴灌技术;积极培育和推广抗旱作物品种、树种和土壤抗旱保水技术。

4.2.2 生态型新型工业化模式 陇西生态型新型工业化战略思想是:按照生态原理组织和布局工业生产过程,延伸产业链,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形成生态工业循环体系,推动陇西工业化进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并把工业过程与农业过程和资源环境过程连接起来,形成工业—农业—环境大循环。

依托陇西区位、交通和“西北旱码头”物流中心优势,以及未来信息中心优势,发挥本地和周边中药材、马铃薯、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应用高新实用技术,大力发展以中药材精深加工、生物制药、绿色化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形成区内生态工业循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铝电冶金加工业,发展新材料工业,大力发展资源依赖小,技术含量高的生物产业、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两头在外跨区域的外向型生态工业循环;在中远期,依托物流中心物资集散优势,应用高新技术发展资源再生循环的环保产业,形成两头在外跨区域的外向型生态工业—生态环境大循环;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尽早大力发展汽车修配、服务产业,促进交通运输和物流系统快捷、顺畅运转和良性循环。

4.2.3 水土约束型农户为主体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水土约束型制度支持下农产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土地合理利用为前提,以政府为农户创造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度条件为先导,以农产为主体,通过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小流域综合治理、产业结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布局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走出生态脆弱—经济贫困恶性循环之目的。

4.2.4 非均衡重点突破的区域布局战略 陇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缺乏,在空间布局上要遵循“非均衡重点突破”原则,避免“遍地开花”和“撒胡椒面”。根据全县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将有限的资源,特别是资金、技术投向以马铃薯、中药材等农畜特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铝—电有色冶金循环产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循环产业基地,投向重点乡镇建设,特贫村、特困户的扶贫开发等重点领域和地区。使重点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城镇和产业基地成为“增长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4.2.5 点—轴—带型区域生产力布局开发模式以中心镇巩昌、文峰为中心,首阳为副中心,中心乡镇为县内次级区域中心,以渭河谷地和316国道为一级发展轴,沿轴地区为重点地区,重点倾斜,发展循环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建设全县工业中心,把县城建成为生态城市,成为带动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增长极”,扩轴成带,建设渭河谷地发达的生态产业与城镇密集带,成为西陇海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以陇海铁路和209省道为二级发展轴,重点加强中心镇建设,推进产业和城镇布局,带动渭北地区发展;通过区域中心城镇和重点轴带的成长壮大,带动全县和周边其他地区发展。

4.2.6 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川区“调整结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开拓市场”的脱贫致富模式,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基本口粮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业,建成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区;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发展生态型旱作农业为主,建设壮大商品薯种植、畜禽养殖、绿色优质保健型小杂粮基地;南部阴湿区,稳步扩大优质种薯、药材种植面积,建成特色农业区;在半干旱贫困山区实施:“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模式;在不具备突出资源优势的地方,积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小区域专业化产业;在条件特别严酷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5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适当超前加强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陇西县深居内陆,远离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市场,地形崎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应突破这一“瓶颈”,适当超前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5.2 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区域体制创新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全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依靠市场,企业化运作,把政府与企业、资源与市场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和循环经济体系的政府管理体制。

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依靠高新技术)和体制创新为主的区域创新,以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区域现代化。一是改革传统体制,推进制度创新;发展教育产业,提高人口素质,全社会动员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增强公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依靠高新实用技术,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推进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

5.3 以人为本,整村推进的反贫困战略对策

有些贫困村由于环境严酷、位置闭塞或生态脆弱等原因,整体上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贫困村是贫困地区的基本区域单元,解决贫困村整体脱贫问题,是落实新世纪扶贫攻坚目标的基本保证。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富民为目标,采取整村推进的形式,把保护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寓生态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如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的举措中,积极寻求经济价值高且成活率高的树种,一方面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以加快脱贫的进程,同时有效地巩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

5.4 坚持以水资源节约与退耕还林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生态建设

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水权的市场化改革,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在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健全和推广“集雨节灌工程”,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集雨补灌相结合,通过政府生态补偿,支持农民进行坚持不懈的生态环境建设,在突破水资源短缺制约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同时,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5.5 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农村能源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能量保证。要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解决陇西县农村能源问题,减轻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①加快电源工程建设,优化电网结构,加快农网改造和城网改造,提高农民的用电数量和质量;②建设好薪炭林工程;③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便利条件,作好利用天然气的长期规划;④加大推广太阳能和沼气能的利用,推广节柴炕、节能灶和型煤技术等节能措施;⑤开放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使天然气和液化气等清洁优质能源逐步进入农民家庭。

标签:;  ;  ;  ;  ;  ;  ;  ;  ;  ;  ;  ;  ;  ;  ;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龙溪县为例_陇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