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夏起的住所_考古论文

寻找夏启之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启居阳翟之谜

启之父辈为禹。关于禹的居地,《古本竹书纪年》说:“禹居阳城。”《世本·居篇》说:“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说:“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关于阳城的地望有四说,但多数学者认为阳城的地望在今登封境内说服力较强,比较可信。另外,禹居阳翟史书也有记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条自注说:“夏禹国。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此。”《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府阳翟县条说:“阳翟县本夏禹所都,春秋时郑之栎邑,韩自宣阳徒都于此。”关于夏启居阳翟,文献没有直接记载,《竹书纪年》只是说: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享诸侯于琼台”。笺按:“《郡国志》颍川阳翟禹所都。盖禹始封于此,为夏伯。启即位居此,故曰夏邑。《帝王世纪》曰: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何以知此夏邑非安邑、平阳诸地也!以飨诸侯于阳翟之钧台,故知启即位于夏邑,即阳翟是也。”“杜注河南阳翟有钧台陂。……《一统志》钧台在禹州城北门外。”从以上文献所记述来看,可知禹居阳翟,启即位于夏邑,实则仍在阳翟,阳翟在今禹州市境内。但是《竹书纪年》却又说:“帝归于冀都。”笺按《括地志》说:“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十五里,本夏之都。”启即位于阳翟,大飨诸侯于钧台之后,归于冀都,即迁于安邑之都。可知禹、启之时可能有几个都,其中一个在阳翟,一个在安邑。

文献记载必须有考古学文化来验证。安邑是否有禹、启建都的考古学文化,我们现在还不很清楚。关于阳翟的考古学文化,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公布的资料还可以进行分析。禹州市朱阁乡八里营村北侧,现有阳翟故城遗址,城内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夯土城墙遗迹尚可辨识。据《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乾隆年间撰修的《禹州志》记载,此地当为阳翟故城,即战国前期的韩国都城。但是从遗物判断,此城应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没有发现早期遗迹、遗物,还不能证明此城即是禹、启所居的阳翟故城。关于禹州市城内北街的钧台,传为夏启即位宴享诸侯处,现存钧台为砖石建筑,略呈方形,下为券门,上为亭。券门两侧镌刻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横额为“古钧台”三字。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阳翟故城和古钧台虽然不能作为禹、启居阳翟的直接证据,但是作为流传的历史信息还有供人思考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在禹州市境内有一批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绝大多数都没有通过发掘,无法甄别有无二里头文化早期的遗存或属于夏代的龙山晚期文化。现在只能从宏观上进行分析。

禹州市龙山文化遗址概况表

颍河在禹州市境内流长95.5公里,上述19处遗址,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颍河及其支流域内,形成了一个聚落群。其中有10处纯龙山文化遗址,有3处分别含有裴李岗、仰韶、大汶口文化,有5处含二里头文化,有1处含有商文化。含有二里头文化的5处龙山文化遗址,最大面积是4万平方米,最小的遗址面积只有2500平方米。含有商文化的1处龙山文化遗址,其面积只有2万平方米。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面积为6万平方米;以裴李岗、仰韶文化为主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面积为6万平方米;以仰韶、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面积为18平方米。把上述龙山文化遗址,整合为一个聚落群,就可以看出:面积为40万平方米的瓦店遗址,当是聚落群中的一级聚落,有15万平方米的吴湾遗址,当是聚落群中的二级聚落,(谷水河遗址虽有18万平方米,但以仰韶文化为主,不能算数。)其他遗址均在9万平方米以下,可以称为三级聚落。这个聚落群瓦店聚落居于首位,其次是吴湾聚落。如果把聚落规模与禹、启居阳翟来对应,只有瓦店聚落或吴湾聚落比较符合。可是这两处聚落其文化内涵和绝对年代是否能够与禹、启相对应,还得不到证明。对瓦店遗址曾进行过发掘,但它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学术界还没有认可。因此,关于夏启居阳翟仍然还是一个谜团。我认为:禹、启居阳翟的地望在禹州,虽然不宜过早地排除,但是目前不能确认。

二、黄台与启居之谜

关于启居黄台只有在《穆天子传》中有反映,其他史书均无记载。《穆天子传》卷五中提到:丁丑“祭父自圃郑来谒”穆天子,“见许男于洧上,祭父以天子命辞,曰:去兹羔,用玉帛见,许男不敢辞,还取束帛加璧,□毛公举币玉。是日也,天子饮许男于洧上”。这里提到“祭父自圃郑来谒,”其地当在郑州祭城一带。“饮许男于洧上”其地指流经新密、新郑、长葛的洧水。“癸亥,天子乘鸟舟龙卒,浮于大沼。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从丁丑到癸亥穆天子一直在圃郑和洧水流域活动。从癸亥开始乘龙舟在大沼活动了7天,到庚午又回到洧上。第二天“辛末,天子北还,钓于渐泽,食渔于桑野。丁丑,天子里圃田之路。”“仲夏甲申,天子□所。庚寅,天子西游,乃宿于祭。”祭,乃祭父之国。之后,从仲秋、季秋再到季冬,穆天子一直在郑州、荥阳、中牟、新密、新郑一带活动。季冬,穆天子“东游于黄泽,宿于曲洛”。“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乃□于启室。”丁山依据《文选》注引对此段话改正为:“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注:丁山:《由三代都邑论民族文化》,载《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前中央研究院,1935年。)这一改正,文义通达,明确地告诉人们:夏启之居在黄台之丘,或在黄台之丘的视线内。文中提到“乃□于启室”之句,缺失一字,可能是“入”字或“宿”字。如果这一推测合理,则可以说:穆天子游至黄台之丘,看到夏启之居后,“乃入于启室”,或“乃宿于启室。”黄台之丘是地名,弄清它的具体地望对了解夏启之居是至关重要的。从穆天子出游的地域环境看,北边以祭父国为界,南边可达洧水流域,东边有圃田泽;西边可至虎牢关。丁山认为:“黄台之丘可确指其即赤涧水旁之黄台冈。”(注:丁山:《由三代都邑论民族文化》,载《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前中央研究院,1935年。)史念海同意丁山之说,他认为:“禹之后,启居黄台之丘,在河南郑州市和密县之间。”(注: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国古都概论》,中华书局,1998年。)《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洧。”马关水在洧水之南,故东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北出武定冈,西南流,又屈东南,流经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与虎牍溪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于洧。”虎牍溪水在洧水之南。“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黄)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这里明确地提出了黄台冈,它在赤涧水西侧。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关水和虎牍溪水均在洧水南岸入洧,武定水和赤涧水同源武定冈,均在洧水北岸入洧,黄台岗在武定冈之南,在武定水和赤涧水之间。“洧水又东南流,潧(溱)水注之。”因此,也可以说黄台冈在溱洧之间。“洧水又东与黄水合,……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丁山说:这里提到黄水,可能就是《穆天子传》中的黄泽,因此,他认为夏后启之居在黄水和洧水之间。

《密县地名志》(注:《河南省密县地名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提到有黄台村,是以黄姓为主的村庄,与历史上的黄台没有关系。但它提到的刘寨乡台冈村附近的台冈,与《河南通志》、《密县志》提到的黄台是一致的,它与《水经注》提到的武定冈、武定水、赤涧水同在一个区域内。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记载:台冈遗址,它的位置在台冈村西,台冈遗址为夯土筑成,东西长118米,南北宽113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台高9.5米,台上有红烧土层,地面散有瓦片,为一高台建筑遗址。(俗名为力牧台)从能看到的遗物分析,其时代约为东周时期。这处台冈遗址没有进行正式钻探发掘,虽然不能确定它的始建年代,但作为地名代代流传是有可能的。武定水和亦涧水之间是一高丘地带,台冈遗址是这一高丘的至高点,结合前边有关文献记载分析,它与穆天子游黄台之丘的地望比较符合。

黄台之丘大体可以定位,但是夏后启之居在哪里?从穆天子“游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一语来看,启之所居必在黄台丘视野之内。黄台丘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点,如果围绕这个基点,找不到相当于启之所居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证实。我曾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公布的资料,研究过河南龙山文化聚落群(注:许顺湛:《河南龙山聚落群研究》,《中原文物考古研究》,大象出版社,2003年。),在研究洧水流域龙山文化聚落群时,发现新密市在7个乡镇内有17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3处与仰韶文化共存,有4处与二里头文化共存(据魏殿臣提供资料补充)。新郑市在5个乡镇内发现8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2处与仰韶文化共存。新密市龙山文化遗址大多数分布在境内的东部,新郑市龙山文化遗址绝大多数分布在境内的西部,从整体看形成了一个不能断开的龙山文化遗址群。这个遗址群也即聚落群,基本上都分布在洧水及支流域内。另外,郑州市南郊的齐礼阎和十八里河乡还有几处遗址,从距离和分布情况看,与上述遗址当属同一群体。我把这个遗址群定名为“新密、新郑龙山文化聚落群”,共29处龙山文化遗址。按我拟定的标准,依遗址面积大小把聚落分为四个等级:

特级聚落1处:新密刘寨镇新砦遗址70万平方米。

一级聚落2处:

新密曲梁乡古城寨遗址30万平方米;

新密曲梁乡五虎庙遗址30万平方米。

二级聚落群5处:

新密曲梁乡杨庄遗址10万平方米;

新郑观音寺乡唐户遗址10万平方米;

新郑新村乡金钟寨遗址10万平方米;

郑州市郊齐礼阎乡佛岗遗址20万平方米;

郑州市十八里河乡站马屯遗址11万平方米。

三级聚落21处,均在9万平方米以下。

这个聚落群有几点需要说明:

1.聚落遗址面积多是调查资料,其数字不很准确,特别是与仰韶文化共存的遗址,其龙山文化遗址面积更不准确,例如唐户遗址面积10万平方米,但大部分属于裴李岗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只在遗址南部占一小部分。

2.29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其中有些遗址中不仅有龙山晚期遗存,甚至还有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存,多数遗址目前还不能严格区分。因此组合成的聚落群很难严格要求,只能作为宏观分析的参考。

3.古城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7万平方米的古城。这座古城的时代约为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其中期阶段与帝喾时代能够对应,因此,我判断它可能是“祝融城”。

4.聚落群中最大的聚落是新砦遗址,它应该是中心聚落。以它为首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的聚落群。不过原来公布的面积为70万平方米,通过近几年考古调查发掘证实,不仅面积大得多,而且在遗址中还发现了100万平方米的城址,的确出乎意料。

“新密、新郑龙山文化聚落群”,是一个庞大的实体,它究竟包含了多少氏族部落我们现在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口也无法推测。但是从遗址面积大小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聚落群,新砦遗址鹤立鸡群,居于聚落群的中心地位。这个聚落群的遗址,基本上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它的居民形成了一个族团。这个聚落群不是松散的部落,而是由若干部落组成了一个邦国,这个邦国的中心就是新砦聚落。新砦遗址中发现了大城址,公布以后使我的思路一下敞开了,提高了认识,产生了联想。下边简单地介绍一下新砦城址情况。

赵春青先生于2002年在《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注:赵春青:《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一文中说:新砦发掘“其重要收获是,发掘出王湾二期文化、新砦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三叠层,并出土各类器物数千件,其中复原陶器达300多件,大大丰富了新砦期的内容,从而确认新砦期的确存在。发掘结果证明在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确有新砦期将二者连接起来,在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缺环。”这段话的意思是,新砦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系统,是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赵春青、张松林等先生于2004年3月3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注:赵春青、张松林:《河南新密新砦遗址发现城墙和大型建筑》,《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3日。)一文中说:“目前已经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和内壕共三层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整个城址总面积逾100万平方米。它不仅是河南省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城址,也是目前确认的惟一的新砦期城址。新寨期城址的发现不仅成为探源工程初战告捷的重要成果,也是近年来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和夏代考古又一重大突破。”“新砦城址南临双洎河(即洧水),西有武定河,东有圣寿溪河(另文又称武河),只有北边与陆地相通,故在北边设置外壕以构成新砦北边的第一道防线。”“在中心区中央偏北处,初步探明坐落有一座东西长50多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建筑基址,已经清理出部分夯筑墙体、柱洞、红烧土和活动面等重要遗迹。此外,还在城址中心区清理出铜容器残片、类似二里头文化青铜牌饰图案的器盖,刻有夔龙纹的陶器圈足等高规格遗物,显示出该区为贵族显要人物的住处。”作者最后总结性地认为:“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二期遗存和嵩山周围龙山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文化遗存,应是比二里头文化更早的夏文化。新寨城址历经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两个时期,其规模宏大,拥有内外三重城壕和大型建筑,而且出土众多不同凡响的重要遗物,应当是夏文化早期的大型城址。”新砦城址的发现,不仅加强了它作为中心聚落的可信性,而且也为启居黄台之丘找到了证据。

三、综合分析

禹在尧舜时期已经是联邦王朝中的重要成员,他的身后有一个势力强大的邦国,他是以邦国首领的身份参加了联邦。禹的邦国在嵩山周围地区,邦国之都当然也在这里,所谓禹居或启居在嵩山周围某地是合情合理的。禹居阳城、阳翟是他自己邦国之都,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是指他在联邦王朝中任职时,直到代舜成为联邦首领之时的居地,因此说禹在晋南建都也是合情理的。夏启在自己的邦国内(即禹的本国),大享诸侯宣布即位之后,归于“冀都”,即禹在晋南之都,也无可厚非。因此,对平阳、安邑、阳城、阳翟等地,今后都得认真考察研究。因为禹、启活动中心,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有变化,不能把目光死死盯在一地。启居黄台之丘没有引起历代学者的注意,丁山先生依据《穆天子传》和《水经注》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且指出了大体方位,值得称赞。近年赵春青等先生发现新砦城址,为启居黄台之丘提出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它是研究夏代早期都城的一个重大突破,我们不能不刮目相待。新砦城址的重要价值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砦城址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新砦期续建使用。赵春青先生依据测年的数据说:“新砦城址的始建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无论将夏王朝始年定在公元前2070年还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年代学角度分析,都不能排除新砦龙山文化城址始建于夏启的可能性。”(注: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后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2.新砦城址的规模达到100万平方米,不仅当时有高耸的城墙,而且还有三道环城防御壕沟,城内有大型夯土建筑。虽然城内文化遗迹、遗物还需要进一步发掘研究,但是这样规模的城址,可以作为是夏王朝早期的国都。

3.新砦城址今在洧水北岸,从《密县志·山水图》看得很清楚,西边有武定河,东边有赤涧水,两水均南流入洧。郦道元《水经注》说武定水出于武定冈南流入洧,赤涧水也出于武定冈,经黄台冈东侧,东南流入洧。黄台冈和新砦城址在武定水和赤涧水之间,新砦城址今北距黄台冈约3公里。穆天子南游黄台之丘,不仅看到夏启之居,而且还入于启室,或宿于启室,可知夏启之居即在黄台之丘。丘之最高处后人称为黄台冈,黄台可以说是黄台之丘的简称,也可以说是这一地区的代名词。新砦城址为夏启之居,在黄台之丘范围内,故可简称启居黄台。

4.新砦城址,从时代、文化属性、地望、规模来看,它是夏代早期的都城无疑,说确切一点它是启居黄台之都城,在它的周围有一个庞大的聚落群。

注释:②《穆天子传》,《百子全书》第五册,岳麓书社,1993年。

⑥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民族文化》,载《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册,前中央研究院,1935年。

标签:;  ;  ;  ;  ;  ;  

寻找夏起的住所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