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数字出版教育的范围与课程设置研究_课程论文

中国大学数字出版教育范围与课程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大学论文,课程论文,数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11)06-0096-(07)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界定

1.什么是数字出版

什么是数字出版?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顾名思义,它是对原创作品的各类数字化资源进行合理分布、最优共享和有效协作基础上的内容出版。数字出版系统建立在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网络基础平台上,其发布内容的服务终端有台式计算机、移动计算设备、电子阅读器、手机等。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下面用表格形式展现它的基本系统状况(表1)。

由表1中的系统构成来看,它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准入,可以从中专技校,直到本科研究生层次;其中涉及的知识结构,包含了文化内容与相关数字技术中的各类领域,包括非常复杂精密的后台和个性数据库开发与渠道发布运用。很明显,单靠目前本科出版学专业,是无法完全供应这一系统上的各类专门人才的。然而,无论出版业的技术变迁往哪里去,这个系统的核心动力产能,仍然是出版的内容组织与推送人才,①大学出版专业人力资源培养的这一目标,是其他任何专业都难以替代的。因应这一局势,目前的编辑出版在数字出版教育的认识上两极分化。

一极是特别强调数字技术,有些专业甚至酝酿改名称,将编辑出版专业办成“数字出版专业”。②此种做法应慎重考虑。一则传统出版(包括传统资源本身的转型)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占主导地位(在中国更是如此,除了新兴的网络文学和游戏娱乐产业,纯粹的数字出版还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容或过渡性人才;二则数字出版发展需要的技术、结构、完整意义上的形态等等,正如高崖转石,尚不知伊于胡底,作为高校的教育,尚无法据此成型为专业知识系统;更主要的原因是出版为内容产业,它必须坚持教育的文化基础性,技术流程的教育应该加入,但定位以辅助性为宜,否则在全国近百个专业中会引起定位混乱,有降同于技校的危险。所以,至少在目前,我们应该立足于在完善现有(而不是抛开另立)的这一大片大学出版教育专业教学队伍的基础上,讨论如何适应产业变化充实课程教育的问题。那么,出版类专业的技术教学,与理工类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区分度在哪里?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值得讨论。

另一极是不少专业对即将到来的数字出版时代所需要的技术与课程虽意识敏感而实务不清楚。作为目前可见范围内的有效数字出版流程,基本的教学要什么软件,其知识选取、课程设置之前后左右关系如何?效果判断如何?这就更值得研究。

2.教学的依据:数字出版目前可见的有效范围

目前,我们在产业界观察到的数字出版方式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四种:③

(1)传统媒体内容平移型的电子出版

这是指把纸质媒体的内容通过软件制作技术搬到网上出版,进行内容平移。2010年中国国内580多家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已有70万种进行了数字化整合集成,并以每年约10万种的速度增加。2010年,我国电子书总产量有望突破150万部。在9000多种期刊中,有7000多种纸质期刊内容全文数字化。全国绝大多数报社通过网站实现了报网同步出版,并有700多份报纸发行网络版。④这个出版浪潮在中国出版界已经开始了至少10年以上,传统出版企业基本都已经尝试了这样的转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也以北大方正为代表日趋成熟。因此,传统出版资源向数字出版过渡的方式与技术,是我们有基础也必须着重教学的第一大块。

(2)全媒体互动发布型的数据库出版

数据库出版是数字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已成为重要的数字信息资源与咨询服务业平台。

国外的数据库出版已经比较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法律、税务、医学等专业领域都有数据库出版。国内的数据库出版则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在传统出版业之外的数据库建设已形成较好的营利模式,即网上付费查询下载,购买者大多为图书馆和大学,基本集中于清华同方、重庆维普、北京万方等。具备更多增值功能的多媒体互动型出版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如E-Only期刊具有传统期刊无法比拟的内容表现和传播优势。区域型传统出版集团,则程度不同地都在以技术商为伙伴,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探索,但真正富有持续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产生的出版分支产品少之又少,出版社特别缺乏有一定内容基础又掌握与新媒体技术顺利沟通的人才资源。

(3)Web2.0概念下的网络型内容开发出版

这是基于Web2.0平台上的用户内容创新与交流出版形式,包含了博客、播客、图片、视频、个人杂志、手机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比如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基地,郭敬明的《小时代2.0:虚铜时代》在手机上发布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次点击。手机阅读基地目前已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方正、新浪等30多家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这种形式的数字出版目前开展在非传统出版企业的IT业相关服务平台上,内容集中于文学和音频视频,比如土豆、优酷以及起点中文网。虽然内容的人文意义上有待建设,但它们都建立了各自较稳定的营利模式,吸引到投资,盈利稳步上升,亟需专业与管理人才,尤其是建设内容的编辑人才。

(4)娱乐拓展型的网络游戏与动画(漫)开发出版

网络游戏与动画(漫)产品能不能归类于出数字出版范畴?在中国,传统的出版界,尤其是音像界,人们实际不承认它们是自己的同类,更多地把它们视为生存对手。然而,假如把出版业视为版权产业或者是内容产业的话,网络游戏和动画就当然应该被划为书报刊等同类的范畴。版权产业的概念把相关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核心部分是有版权作品的创造、复制、传播等,书报、影视、音像、广告、软件等等;延伸的第二类是部分版权,如艺术、建筑、教育、文物、娱乐、旅游等等;第三类是发行类版权产业;第四类是版权相关产业,比如各类输入输出信息设备等等。关涉版权的就是出版产业。它的理论支持还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内容产业”概念。欧盟对内容产业的主题定义是:“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企业。”⑤根据这一定义,内容产业包括了各种媒介上传播的印刷品内容(如书报刊等)、音像出版物内容(比如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电子游戏等等)、音像传播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电影),还有用作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生产消费销售等等。

在这样一个概念的认识下,作为知识产权传播行业人力资源培养基地的出版教育,网络游戏与动画产品制作的基本素养,有条件的话,也应该纳入课程考虑范围之中。

二、数字出版教育主要人力资源区分

大学中培养出来的数字出版人才可能输出的企业类别有:传统出版机构,数字媒体企业,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印刷企业,手机、动画、游戏等出版企业,信息咨询管理公司等。基于这些单位机构用人的不同需求,可以着重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字出版人才:1.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方向:数字出版编创人员(出版工艺的数字化,策划文案、流程与内容,内容的加工提炼);2.数字内容经营与推广方向:数字出版管理人员(出版物流通的数字化,网络管理、营销与经济核算);3.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方向:数字出版技术人员(出版介质的数字化,内容技术载体呈现,阅读消费与流程的执行、管理、维护)。这是一个非常宽大的范围,也可以说是高校出版教育的努力方向,需要全国各高校专业特色的培养与集成。

根据《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09年数字出版总体规模(含印刷、游戏业)首次超过图书出版,达到了799.4亿元,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等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而根据相关研究,全国的数字出版教育分布也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比重格局。

图1 全国数字出版企业地区分布图⑥

根据图1、图2我们可以了解,目前,中国出版专业设置数字出版教育在全国的分布状况,与业界的区域数字化发展基本呈正比状态。出版界向数字出版转型比较迅速的东南部以及以北京为首的华北地区,也是数字出版教育人力培养的重点区域。所以,全国的数字出版教育在行业支持上是有基础的。

三、数字出版基本软件[2]教学范围设定

王正友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数字出版教育的课程设置构想,他把课程整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前端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图形设计、新媒体图像处理、程序设计语言基础、数字色彩与手绘、摄影构图与数码摄像。这些课程主要为中端课程打下基础。中端课程:网页制作与网站发布、数字版面制作、方正飞腾排版系统、数字媒体基础、二维动画及脚本语言设计、三维动画制作、动作捕捉技术、影视特效及后期合成、数字媒体程序设计。这些课程基本解决了数字出版物的制作技能。后端课程:交互式页面语言、网络规划与系统集成、多媒体数据库、虚拟现实技术。这些课程是中端课程的提高,培养学生掌握数据资源内容管理的能力,掌握或了解数据发布的平台技术。”[3]

就数字教育体系梳理来说,这一构想是富有建设意义的,因为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文章停留在教育模式宏大的叙事上,一涉及关键的课程问题,往往只见课名罗列,而难见知识系统的联系、交叉与产业流程关系的讨论。各校背景、师资及教学特色可以不同,但是适应于出版业发展基本构成的技术课程应该具有专业普适性。目前一般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太可能开设上述全部课程(有的太技术化,一般专业师资力量不济;有的属于大学公共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没有必要再开;还有的是业界变化产生的问题),但在这个思路下考虑课程系列的前后关联以及实际效果,结合目前各校编辑出版专业师资队伍情况,将最实用且难度不太高的数字出版相关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是完全做得到的。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效果,就不必拘泥于课程名称,而必须从最基本的元素软件选取开始讨论。以下是笔者认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软件教学范围,按大致的教学顺序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图2 全国出版类专业设置数字出版教育分布状况图[2]

1.排版软件

方正飞腾,专业的报纸排版设计软件;Indesign,杂志期刊设计排版软件;当然还有Pagemaker,因为多数新闻出版单位都还在使用这个软件。

2.版面设计软件

Photoshop(简称PS),专长位图图像处理的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专长矢量图制作软件。它们均可协助完成海报、广告(包括书报刊)等版面的设计。

3.基础编程语言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嵌入各种标记,使普通文本具有超文本的功能;Javascript,一种脚本语言,基于Html代码,开发交互式的Web页面,用来支持静态、动态网站设计。学一点编程语言可以提升对数字出版技术的领悟力。

4.网页制作软件

Adobe网页制作三剑客,它们能相互无缝合作。分别是:(1)Adobe Dreamweaver:出色的网页代码编辑和网页架构设计工具,也是现今网友用得最多的网站设计工具。(2)Adobe Flash:当今最流行的动画设计软件之一,应用于网络,功能强大,是“富因特网应用”(RIA)概念的实现平台。其成品文件格式swf奠定了网络流媒体的一个标准,是网络上最活跃的影音传播手段。(3)Adobe Fireworks:强大的矢量图形与位图图像处理软件,可导入和编辑Photoshop、Illustrator文件。

5.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制作软件Flash、Director、Authorware,它们可以导入多种格式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制作出多媒体电子期刊等多种交互式多媒体产品。也可与数据库绑定,实现查询等交互功能。产品可制作成光盘,也可在网络等各种平台播放。

6.交互式网站技术

ASP(应用广泛的交互式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基于Javascript、Vbscript等比较简单的编程语言与自身内置的对象与组件。后台有数据库支撑,可建设电子商务网站,如网上书城;也可建设交互式网络出版平台,如在线学习项目等等。

7.自运行光盘技术

Autoplay media studio(光盘自动播放制作工具),预置大量模板,所见即所得,可随心所欲地加入图片、文字、音乐、视频以及特效等。通过设计,可以集成多种作品。刻录成的光盘,可以自运行出现点播界面。可以用来支持音像出版。

还有部分内容是可以选取教学的,比如游戏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3D Studio Max,它是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制作、游戏等领域。不过,将3D Max运用到工作中需掌握结构素描、手绘动漫技法、原画创作、分镜头稿、游戏美工、影视后期合成等等,这个软件教起来比较复杂,适用于有绘画基础、专业兴趣集中度高的同学。再比如DRM技术(数字权利管理),它是商业电子出版的核心,能够控制内容的存取、模拟物理分销模式,以及发明新的分销模式(加密技术,保证商业利润的卖出);Symbian OS等手机操作系统,它们是手机用户使用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平台,供学生对手机出版开发应用之了解等等。

四、数字出版教育课程系列与定位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以上数字出版教育的认识上,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系列,并与北大方正公司合作,建设了数字出版实验室,用于让学生进行模拟传统内容向数字化发布的转换,以及原创型数字化出版这两个层次上的流程实训。表2为根据业界数字化出版运行的需要,我们设置的课程内容,可表达这两方面的教学设置状况:

我们对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完善,秉持了以下的定位与原则:

1.课程设置的顺序应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

我们专业建立了有学时制保证的实践教学体系,总学时在1500个学时左右,计入学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习得规律,以“学校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这三个环节和层次环环相扣,互为支撑。内容包括:

(1)学校实训=课内实训+课外实训,模拟训练约300个小时。依托课程与数字出版实验室实训图书制作,报纸制作,杂志制作,市场调查、印刷技术流程、知识产权运用过程,网站的设立与维护技能训练等等。

(2)社会实践=三个暑期实习+专业社会考察,适应训练约300个小时。实地考察出版企业下属各机构与流程特色,操作出版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承担各类校内编辑任务,并初步切入公司集团各出版环节的实习。

(3)专业实习,时间半年,实战训练800小时以上。根据个人兴趣特长,正式上各类出版传播工作岗位的产品线实习,为就业预备阶段。

因此,专业教学的顺序始终根据业界技能运作的需要调整。比如,原先专业按照多数学校的课程通则把计算机编排技术安排在最前面,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训练学生每人做一本从选题、组稿、排版到装订全流程的图书。不久我们的专业课就做了调整,将印刷复制课程内容放在最前面。这是由于印刷课程中有大量设计和排版必须要注意的细节。例如使用Photoshop等软件设计纸质印刷品时,需将RGB调整到CMYK,来保证色彩的还原度;设计杂志、图书封面,须预留纸张的裁切空间,并计量如何保证图片“出血”的最佳效果;怎样根据印刷机的种类,导出相应格式的图片和版面。如果没有印刷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在策划、设计课出实训成果比如版面设计、图片运用将出现很多错误。随着印刷行业中数字化和个性化程度逐渐深入,“按需”、“短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印刷行业。尤其在上海出版界“暖冬十条”出台后,给境外印刷、数码印刷搭桥铺路,奠定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数字出版与印刷已经结成了牢固的产业联盟。所以,编辑出版专业的印刷基础课程变得更加重要起来。另外,有关编程语言、多媒体、交互式网站技术等等课程的强度也在不断补充提高。目前看来,这样的安排还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2.技术的教学要服务于内容编辑教育定位

出版专业的核心培养是编辑人才,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目前至少上海这一区域的业界认为这个专业培养的主要不是发行员、出版行政工作人员等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首先应该会做编辑或者内容市场推广岗位的助理工作。这是符合编辑出版专业的主要教育目标的。所以,技术的教学要服务于内容编辑教育定位,即专注于数字内容生产加工与组织系统,满足特定或者专门内容的深度加工和精细化加工,为后续的数字出版服务打下基础。比如全媒体发布知识系统,我们认为,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集成模块的知识,了解流程和发布运营模式,让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明白完成何种内容设计能与各类发布形式配合使用。比如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特别形式,让内容在手机、网站、手持阅读器、电视、广播以及传统出版领域上得到顺利发布;而发布系统的制作、后台数据库等精密技术,不应该包括在一般意义的本科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范围之内。

从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中,也可以体会教学定位的重要性。我们专业已经有5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8%,其中在文化传播领域就业的占70%,在各类编辑岗位就业的占55%左右。学生反映,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受惠于计算机编排技术和电脑排版这两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排版设计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增加了学生对整个出版流程的了解和对文案与创意可行性的判断,显然,这种技能是对编辑运作中的一种加分。但是,过分专注于这两门课学习的学生(即只这两门课的成绩优秀者)反而不好找工作,因为用人单位首选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做的岗位是内容编辑或者市场推广岗位的助理工作,是做内容生产,而不是来做版式设计的。即使我们的学生去做网络编辑,网站也是让他们做文编为主,而不是技术编辑或图片编辑,虽然能兼图编就更好。至于强大的后台编程,更需要专修计算机系的人来做,我们的专业单靠几门课是无法与人竞争、也没有必要去竞争的。至于再扩展开去,像广告公司的设计,则首选广告、美学、设计等专业的学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大专生,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一般会被安排在创意策划和文案这一领域中。

因此,我们专业绝不能让技术教学冲击文化基础教学,不能让技术教学设置去类比信息设计艺术类专业,不能过分泛化编辑出版专业范围,不能泯灭编辑出版专业的内容优势定位,否则我们将自己打倒自己。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网络传播”,这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与编辑出版专业教学设置又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数字传播课程配置上很值得花力气讨论。如何处理好专业发展中分支的生长与业界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人力资源需求的适应度,是摆在全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全新课题,也是我们这个后起的专业在已有基础上追随先进、努力发展的主要目标。至盼同人热心讨论,不吝指教。

(本文在讨论过程中,周伟良、王月琴老师,研究生赵延涛、俞锦莉、陈沛雪同学,在技术课程资料与就业学生调查方面贡献良多,特此致谢。)

注释:

①国外的出版集团,像培生、企鹅、斯普林格等,或是在大众出版领域称雄,或是在教育出版或者专业领域独占鳌头,没有一家是横跨所有出版门类的综合出版集团。专业出版越来越强的趋势,意味着内容商仍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②我们还看到各校甚至目录上有各种类似的专业名称。实际上它们之间的专业区别、教学体系内涵外延都缺乏明确科学的论证,导致这类专业生存的危机。这是我们学科在发展上应该避免的情况。

③关于这四种出版方式的归纳论述,见陈丽菲、俞锦莉:《数字出版特征及趋势探讨》,《编辑学刊》2009年第3期。

④中国行业咨询网:http://www.china-consulting.cn/article/html/2010/1231/662115.php。

⑤缪其浩:《内容,一个大产业》,载《文汇报》2000年1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子忠的《内容产业论》也论述了相关观点。

⑥分布图根据主要数字出版企业名录资料做成。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资料来源,见郝振省主编:《2007-2008年数字发展产业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4页;电子阅读器生产企业出处见:《电子阅读器市场群雄逐鹿 急速增长后迎来盘整期》,载于中国新闻网2010年4月29日,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itxw/news/2010/04-29/2253953.shtml。

标签:;  ;  ;  ;  

我国高校数字出版教育的范围与课程设置研究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