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质(材料)、能量、信息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显示、表征。信息化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信息化水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到本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人类信息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第二,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资源,在“‘知识价值社会’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在物质的价值构成中普遍地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创造成为生产价值的主要内容”(注:〖日〗界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东方出版社.1986.54),产品中的物质含量与信息含量的比例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体现在物质财富中的商品的式样、高超的技术、特定的功能及良好的格调等因素,在物品的价格构成中将占很大的比重”。(注:知识价值革命.204)第三,信息的价值成为物质价值构成中独立组成部分。第四,信息传递迅速化,信息更新快,信息价值的寿命越来越短。第五,信息覆盖全球化。
信息化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机器智能化,产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全球一体化。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本世纪的最后10年里,世界上那些先进的社会都已彻底地‘信息化’了,它们不再仅仅是社会系统、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而且还是信息加工系统”(注:〖美〗E·拉兹洛著: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6)。 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但今天人类的大多数对这一环境还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速度阻碍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罗马俱乐部成员E·拉兹洛在《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社会的反应时间必须缩短”、“必须提高社会有机体对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注:决定命运的选择.150)并且指出:“如果我们要增强人类对正在变化的环境的反应,就必须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都拥有相当自由和无偏见的通讯渠道,都能获得有关的可靠信息”。(注:决定命运的选择.151)教育对于推进人类对其生存的信息环境作出迅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信息教育势在必行。
信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一)信息知识教育
信息知识教育是进行有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信息运动的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则、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基本知识的教育。其中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技术。信息技术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中心,计算机常识教育在信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常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构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信息方法是用信息的观点来分析自然和人们思维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求解决问题和矛盾最佳方案的方法。现在人们常用的信息方法主要有:信息分析综合法、行为功能模拟法、系统整体优化法。信息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方法,掌握信息方法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处理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是极其有利的。掌握信息方法也是信息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信息方法教育在信息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信息能力教育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每时每刻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具有真假之分,有有序和无序之分,有正负价值之分,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些“没有控制的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倒反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为技术资料所压垮的科学家,抱怨信息的污染,并且指责说做实验所用的时间比找出这项实验是不是已经做过还要少。”(注:〖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新华出版社.1984.32)因此, 吸收判断信息的能力对一个人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劳工部获取必须技能部长委员会1991年6 月向部长提交了一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报告》认为,未来工人应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和三个方面的技能和个性品质。五种能力是指:(1 )资源:确定、组织、规划和分配资源;(2 )人际关系:与他人共同工作;(3)信息:获得和使用信息;(4)系统:理解复杂的相互间关系;(5)技术:运用多种技术工作。三部分技能是指:(1):读、写、算等基本技能;(2)思维技能;(3)个性品质。(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8—149.)报告认为,“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始于学校,随后在工作中,在进一步培训中加以提高。这些能力的教与学必须成为学校及学生的任务。”(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五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9.)在这八个方面的要求中,信息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源、系统、技术等方面的能力都与信息能力的发展有关,信息能力是这几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读、写、算的技能和思维技能也与信息能力有关。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个体应在心理结构上建立一个开放的、全方位的信息接受机制,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都予以接纳,对纵向的与横向的、正向的与逆向的信息都加以捕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个体应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科学理论,对于信息中的真与伪、虚与实、良与莠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整个信息社会的重点,于是从供给转为选择。”(注:〖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新华出版社.1984.32)处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各种渠道、各种媒介的信息辐射,这些信息对人的精神产生强烈冲击。如果不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而是对多种信息进行全盘接受,人的心理必然承受不了各种信息的轰击,于是就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第三,个体应具有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个体应从新的需要的角度对原有的信息、知识进行迭加、重组,或将各部分知识和信息在新角度、新层次进一步系统化。这种工作不仅仅有利于个体保持这些信息,而且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形成新的思想,新的概念。第四,个体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科学向人们揭示,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断从外界取得负熵流,就能走向有序,建立新的有序结构。平衡态的、封闭的系统,由于没有新信息的输入,只能是一团混乱,一潭死水,无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人脑系统,概莫能外。因此,个体应不断地与外界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以开放的头脑、灵活的思维,敏锐的捕捉新信息,并据此调整头脑内的信息和认识结构。信息交流是头脑内信息和认知结构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第五,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计算机技能是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重要工具,“在新信息社会,没有电子计算机技能,就象漫游在国会图书馆那样大的藏书地方而束手无策一样,书都是随意乱放着”(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44)。计算机技能是新型劳动者必须具备的技能, 也是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所以,信息教育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三)信息观念教育
信息观念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这些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知识的观念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成为物质价值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作为组织化、系统化的信息即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使得知识密集的技术、产业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并迅速发展为独立的产业,从业人数日益增加。“在‘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生产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这些设施和工具,而是从事创造‘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人的知识、经验和欣赏能力。它才是生产‘知识与智慧的价值’的真正的生产资料。”(注:知识价值革命.237)这就必然有力地冲击重权势、轻知识,重视物质、能量、忽视信息等传统工业文明观,形成“知识即财富”、“知识即资本”的观念,尊重知识的观念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不尊重知识,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价值知识,不仅不能进入任何先进的职业领域,而且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将会受到许多制约。
(2)全新的时空观念
在信息化时代,“速度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货币光速般地在运行。信息必须运行得更快”(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38)。 不仅经济发展如此,整个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时间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尽管它在第二次浪潮公司的资产负债上毫无显示。事实上,时间是隐含的输入。特别当变迁加速时,缩短时间的能力,例如,快速通讯或把新产品快速引向市场,关系到利润和亏损的差别”。(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26)走在时间前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就要求人们改变“慢工出细活”的时间观念和随意浪费时间的行为作风,树立“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在时间上要有紧迫感,更加惜时如金。
空间观念的变化,是由电话、电脑和电视机三种技术产生的集成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的。信息技术加强了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这必然冲击传统的狭隘的民族心理和各民族之间封闭状态,全球意识、地球村的观念成为日益流行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精神基础。
(3)未来意识
农业社会执迷于过去,工业社会紧紧盯住现在,而“在我们新的信息社会里,时间的观念是着眼于未来。”(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23)这就要求人们增强未来意识, 要求人们在了解事物的过去,把握现实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的内部外部联系、动态规律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料、推测,对未来进行设想和筹划。未来意识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课程“必须通过围绕着未来问题组成的直接的单元而成为‘负载未来的东西’”,在基本技能方面,“学校必须考虑到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未来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一般采纳的决策方法。”(注: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84)
(4)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奔涌不息的信息流是人们创新意识的源泉。无论从事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还是社会关系、各类人才的造就都需要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因此,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具有创新意识,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人们打破陈规陋习,提出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不为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所左右,敢于标新立异,想常人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善于联想,从而开辟出新的思维境界。创新意识是个体信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信息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信息道德教育
在后工业社会里,信息资源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信息价值成为产品价值构成中独立的成分,信息日趋多元化,信息发展迅速,信息多元化和迅速发展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人类生存的信息环境要求人们改革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改革应在道德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
(1)更新道德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全面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其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正确认识全人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是信息环境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道德教育必须处理的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当今世界是由各种文化组成的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拉丁美洲的超验型文化、非洲的泛灵论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的道德——政治文化等都是这个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E.拉兹洛说:“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性和活力。对于所有复杂的系统——自然生态、绘画的形式和颜色、交响乐的乐音等——以及全球人类活动和居住的系统来说,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是极其有害的。”(注:决定命运的选择.121)如果认为“只有自己的文化最终才是真实的并拥有全部真理,那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注:决定命运的选择.125)道德教育应充分发挥其传播文化的功能,向学生宣传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引导学生承认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民族文化。
道德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其它民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成为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保护和发展一种文化,不是像对待一种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要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比较、相互撞击中得到弘扬,从而与其它民族文化一起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组成部分,就必须充分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一代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青年学生,只有他们接受、认同了中华民族文化,他们才会积极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交流技术,将中国文化的信息资源送上国际网络,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引导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内涵,尊重中国文化,而不是把中国文化当作古懂加以收藏或把玩。
第二,正确处理人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20世纪后半期,全球各民族、各国家的利益在许多方面日趋一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使他们将成长为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和平战士、绿色卫士、人道主义者等等。
在全人类利益日趋一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把全人类利益整合为一个利益整体的情况下,理论界出现了一种超国家主义观,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现有国家概念中特有的地理和国界将会被打破,国家将会消失,一种“无国界世界”将会到来。超国家主义者认为,在信息时代里,信息取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等特性,因其具有无损使用和无损分享的特性,随着信息生产的发展,信息价值不断增加。信息的获得是比较简易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力得到信息。因此,超国家主义者认为,没有必要由一个权力机构来分配、控制、垄断或管理信息,国家没有存在的必要。
且不论超国家主义者的政治背景和政治目的如何,单就其理论基础来说,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信息是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但不是唯一的社会资源。我们生活的世界仍然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缺一不可。国家分配、管理和生产社会资源的职能并没有消失。其次,信息资源就其自然属性来说,固然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公平使用等特性,但就其社会属性来说,信息要被广大网民所使用,还是有条件的。对个人来说,一个人要想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必须具有一部电子计算、一部电话机、各种软件、一部调制调解器,还要交纳电话费和联网费;对国家和社会来说,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网。信息使用的条件性决定国家存在的必要性。再次,信息的生产具有生产费用低、开发费用高的特点。使用信息产品仍然不是免费的。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不会消失,建立在所有权基础之上的国家不会消失。最后,人类活动的任何空间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准则,地理空间如此,电子空间亦如此。由谁来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呢?我们认为,只有各国政府才可能成为制定这种行为规范的主体。
道德教育一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精神教育,另一方面应进行国家观念的教育,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在当今世界,信息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一个国家必须保护自己的信息资源,民族利益必须维护。
(2)重新确立道德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信息化时代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从信息的性质来看,有积极的信息、消极的信息以及中性的信息。从信息的可靠性来看,有真信息,有假信息,真假信息混在一起;从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适应来看,有高层次的信息,有低层次的信息,有与学生身心发展同步的信息。学生生活在一个庞大的信息迷宫之中。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变化极为频繁,这就导致社会规范、社会榜样变化无常,社会在今天宣扬这种规范,明天又以另一种人物为榜样。社会规范的变化无常使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难于找到一个指导行为的参照标准。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多种多样,有无线电广播、有电视、有信息高速公路、有各种印刷品;就其所有权来说,有民间办的各种传播媒体,有政府办的各种媒体。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得任何特定的信息可以借助于多种媒体加以传播。各种媒介在传播信息时必然渗透自己的主观偏见,这就导致信息意义的分歧,也使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无所适从。
在信息多元、信息变化频繁、信息传播媒介多种多样的时代里,社会各阶层(包括学校)很难像过去的时代那样对各种信息进行性质上分类,并贴上正误、真假、有用或无用的标签,以指导或强制人们接受某种带有价值取向的信息。即使政府明确肯定的价值、规范等(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之中)往往由于信息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变化频繁、传播媒介多种多样而难于发挥指导作用,因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愈高,政府愈是具有科学态度、民主意识,愈是允许各阶层人们对其肯定的价值、规范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和批评,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讨论、疑问和批评通过各种媒介呈现于学生面前,缺乏判断力的学生难以作出取舍。即使学校明确提出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学生守则之中)也难以为学生所诚实地遵守,因为学校教育的地位不断面临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挑战,当今学生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中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学校传播给学生的信息量在学生接受的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较之学校传播的信息更多变、更真实、更丰富多彩,因而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目的必须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依赖于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水平。道德主体性是比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更高层次的素质,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个体不仅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能够进行判断和选择,而且具有创新的能力,即敢于提出新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是现有社会准则不曾有的,并将被其他人所仿效。所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一是指在各种道德准则面前的主体性,即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二是学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提出新行为准则的能力和勇气。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