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例pj综合征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_李鸣

183例pj综合征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_李鸣

(95876部队医院 甘肃兰州 734100)

摘要:目的 分析pj综合征诊治方法与预后效果。方法 本人在空军总医院皮肤科进修期间选取该院于2015年8月~2017年12月收诊的pj综合征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效果。结果 183例pj综合征患者应用内镜手术治疗,均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4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癌变转移为外科手术,纳入本次研究的183例患者中痊愈者164例,术后癌变者15例,4例死亡。结论 内镜治疗pj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但是由于pj综合征与恶性肿瘤存在密切关系,患者术后仍需长期监测,定期复查有利于恶性病变的早期发现治疗。

关键词:pj综合征;诊治;预后

Pj综合征的全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为黑斑息肉综合征,是胃肠错构瘤性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现遗传病,临床较为少见,多以口周皮肤、颊黏膜、指趾末端出现黑色素沉着,以及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临床表现特征;pj综合征患者多伴发胃肠道、生殖系统等良性肿瘤或者恶性肿瘤[1]。因此,本组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183例pj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及预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空军总医院于2015年8月~2017年12月收诊的pj综合征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1例,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31.28±4.29)岁,住院次数1~4次。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住院期间内行内镜、小肠造影检查及病理检查,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针对胃、结直肠2.0cm一下的息肉需分批行内径下电凝切除治疗以及电切术治疗;针对肠梗阻或者癌变患者则需中转为外科手术治疗;腹痛、重度贫血、消化道出血患者则需针对性给予止血、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出院后也需定期来院进行结肠镜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及时将新生成的息肉切除。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纳入本次研究的183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合并症:消化道出血39例,合并肠梗阻者24例;所有病例均存在皮肤粘膜黑色或褐色色素沉着,呈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直径1~3mm,出现融合成片者仅10例,均未高出皮肤表面且多位于口唇部位,其次可见手掌、脚掌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影像学表现

内径检查结果提示,纳入本次研究的183例患者中均患有结、直肠息肉,小肠造影提示,伴发胃、小肠息肉者54例,伴发小肠息肉者28例,数量不等,直径约0.2~5cm左右,多数病理的息肉均带蒂、部分案例带有亚蒂,多呈分叶状,息肉表面光滑、充血、质软、

2.3 病理活检

经内径活检或者术后病理检查提示,183例患者均为错构瘤,光镜下可见腺管延长、分支、扭曲、轻度出芽,核排列规则且位于基底出,无异性核,无言行细胞浸润表现,黏膜下平滑肌层增值,可见分化良好的平滑肌束,间质呈分支阳网状伸入息肉内,将息肉上皮组织推入至黏膜基层下方,呈现“上皮错位”现象。183例患者中合并腺瘤者41例,出现癌变者10例。

2.4 治疗及预后效果

183例pj综合征患者应用内镜手术治疗,其中4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癌变转移为外科手术,纳入本次研究的183例患者中痊愈者164例,术后癌变者15例,4例死亡;除4例死亡患者外其余179例患者均健在,其中定期来我院进行复诊者156例,均进行结肠镜复查,复查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3.讨论

黑斑息肉病是由Peutz于1921年首先描述,并由Jeghers等学者于1949年进行详细、系统的介绍,故将此病称为Peutz-Jeghers综合征,简称pj综合征[2]。目前,通过研究证实,pj综合征致病基因STK11定位于19p13.3区带,具有较高的外显率,男女即可发病且为显性遗传,同一家族中可见多例pj综合征患者,其中30%~50%病例中均存在明显的家族史[3]。本组研究纳入的183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家族史者98例,占总比例的49.18%。

过去相关研究认为,pj综合征的息肉癌变几率较低,患者若不发生急腹症则无需进行治疗。随着进一步研究,人们对于此种疾病的认知也大幅度提升,pj综合征患者的息肉属于错构瘤,并不属于癌前病变;通过实践研究发现,pj综合征的息肉癌变率较低,但是癌变的危险率较高,同时可通过胃肠癌息肉诱发肠套叠进而引发肠梗阻[4]。基于此,针对明确诊断的pj综合征患者,需给予早期干预,降低癌变的可能。目前,对于此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径下切除息肉或者手术切除治疗,针对息肉密切、引发反复套叠的肠管,需要及早进行手术切除,可有效预防息肉恶变的发生,也可对肠绞窄加以预防。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对于体积较小的息肉也可通过电凝切除,对于息肉数量较多者可采用分期治疗,一般可分为2~3次进行治疗。根据实践研究可知[5],胃肠息肉患者也需每年进行1次复查与治疗,将新生成的息肉及时卸除,预防pj综合征的发生。根据相关报道提示,随访及多次内径下息肉切除术的开展,可使患者的生产质量提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综上所述,应用内镜切除术或者手术治疗pj综合征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及早开展手术治疗,也可预防息肉恶变的发生。术后开展随访及多次内径下息肉切除,也可有效预防pj综合征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产质量,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钱川,赵丹.息肉摘除术在黑斑息肉病的外科治疗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4):91.

[2]管丽芳,张晓宇,刘同亭.黑斑息肉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实用医药杂志,2017(5):422-424.

[3]梁丽丽,李浩杰,胡瑶,等.Peutz-Jeghers综合征一例[J].放射学实践,2016(10):1018-1019.

[4]崔潇龙,黄河,席红卫,等.黑斑息肉病31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7(10):923-926.

[5]毛旭燕.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STK11及FHIT基因突变情况分析[D].河北北方学院,2015.

论文作者:李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183例pj综合征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_李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