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血液内分泌科 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危险因素以及感染率,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所收治的247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因素。结果:诊断有38例患者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0.5%(38/247),其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为0.0%(0/37)、慢性白血病的真菌感染率为0.0%(0/5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真菌感染率为31.03%(9/29)、急性白血病的真菌感染率为9.09%(7/77)、淋巴瘤的真菌感染率为41.5%(22/53)。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素、在一些病例缺少粒细胞时间长时及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真菌药、重建微生态等措施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196-02
恶性血液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病死率也一直是居高不下。据统计,在我国男性中,恶性血液病的病死率排名第六位,女性恶性血液病的病死率排名第八位,而在面对35岁以下的群体中,恶性血液病的病死率稳居第一。同时这一疾病还是医院真菌感染的易感群体,目前临床上是依靠长期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真菌感染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感染的部位以及病原菌都难以确定、且容易出现无明显病灶的高热症状,治疗反应也较为缓慢。然而当患者出现真菌感染时严重者会直接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为了对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有进一步的认识,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本文将对我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所收治的247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对我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所收治的247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有139例,女性有108例,年龄在17~75岁,平均年龄为(52.6±8.3)岁。根据临床资料以及患者的特点将是否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血液病种类、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使用预防抗真菌药、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外周白细胞最低计数、粒细胞缺少时间等因素作为真菌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这些真菌感染因素的采集时间如下:是否有糖皮质素和预防性抗真菌药使用,IFI病例要选取感染前的数据,非IFI病例要选取整个住院期间的所有数据;抗生素使用种类数据,IFI病例要选取感染前14天的数据,非IFI病例则选取14天内使用抗生素种类最多的数据;抗生素使用时间,IFI病例要计算感染前14天的数据,非IFI病例则计算14天内使用抗生素种类最多的数据;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IFI病例选取发生感染前14天内最低的数据,非IFI病例则选取整个住院过程中最低的数据;粒细胞缺少时间,IFI病例计算感染前最近一次连续粒细胞缺少的天数,非IFI病例则计算住院期间粒细胞缺少连续最长时间的天数。
1.2 纳入标准
选取的247例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诊断为血液病,所有病例都排除符合以下条件的任何1条:(1)并发其他危重症患者(如未治愈的其他恶性肿瘤及肝硬化等);(2)住院前或者是住院后在48小时内出现真菌感染的患者;(3)治疗目的是移植的病例。
1.3 诊断方法
依照《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1]对247例血液病患者是否符合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分层诊断:将病例中符合临床诊断IFD、符合确诊IFD、拟诊IFD的都诊断为IFI。排除符合未确定IFD标准的病例。依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来判断医院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发生感染相关的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得出独立危险因素。
2.结果
将经过统计和分析后筛选出来的与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E+9/L、抗生素使用种类在3种以上是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见表。
3.讨论
据调查,近年来血液病患者在医院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概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是恶性血液病低细胞期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1]。有文献报道称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感染率在7%~35%,因目前有限的诊断技术,导致有些感染不能被诊断出来。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不会出现感染,但是如果大量接触真菌或者是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真菌在机体中的微环境里成为一种优势菌时会导致真菌感染[2]。因此为了防治低细胞期的感染,大部分血液病患者都进行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或者是大量长期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得正常菌群中的细菌比例降低,真菌成为优势菌,从而使得血液病患者在低细胞时期容易出现真菌感染。因此在临床治疗上要针对易感因素使用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积极控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还应尽量减少抗生素、抗真菌药使用的种类剂量以及时间,必要时要进行抗真菌预防治疗,从而降低真菌感染的概率,提高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筱江,孟凡义,秦建增,刘理想.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2):2506-2509.
[2]梁国红,李代蓉,王剑矛.血液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02):213-214.
论文作者:王仕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真菌论文; 血液病论文; 病例论文; 因素论文; 抗生素论文; 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