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满意度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治疗中,为了使患者的临床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为患者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应该将相应的护理服务做好。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将个体化的医护方案制定出来,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全面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在此过程中按照科学的流程与方法,从而将更好的护理效果获取过来,为患者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本次研究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纳入标准:1)均满足本研究数据分析需求;2)临床资料均较为完善;3)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1)具有较差的依从性;2)合并严重脏器疾病;3)合并免疫系统疾病。依据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n=100)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护理组(观察组,n=100)两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37~83岁,平均(59.25±10.1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38~84岁,平均(60.36±10.45)岁。组间统计学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护理,具体操作为:将护理路径小组成立起来,培训全体医务人员,划分临床护理人员的具体责任,从而使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得以实现。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病急危特点和护理计划,制订详细的护理路径图。在入院之后,按照不同人员的职责,完成识别、检查以及治疗等工作。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完成各项诊疗活动,包括建立静脉通道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并负责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以及止痛处理等。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其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水平等,并由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完成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指导,使其进行恢复期康复锻炼,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及危险性分层,个体化分析差异并干预。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评估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分析()
2.2 2组护理质量评分与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区环境、药物管理、健康教育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质量得分情况比较(x±s,分)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比较
在护理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为98.00%(98/100),对照组为82.00%(82/10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比较
3讨论
护理临床路径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将个体化的医护计划制定出来,依据一定流程将标准化治疗与个体化护理提供给患者,能够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科学方式将各种医护服务提供给患者。实施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后将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全面的护理方案制定出来,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最大限度提升。一方面给予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以充分重视,另一方面给予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与生活背景以充分重视,主动和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区环境、药物管理、健康教育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率方面,观察组为98.00%(98/100),对照组为82.00%(82/10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即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护理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佩佩,李晓云,贾亚娟.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5):106-108.
论文作者:盛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路径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高于论文; 个体化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