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头脑”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其对论文,内涵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以各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引领学生和谐发展。形象地说,就是给学生装上各学科的“头脑”,其最终目的都是相通的,即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其持续发展。“地理头脑”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是进行科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工具,而在地理教育中,它是地理课程的价值所在,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养。
“地理头脑”有不同层面的表述。比如,人教版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就将“地理头脑”诠释为“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方面。笔者根据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及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将“地理头脑”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一核、二维、三分、4W”。其中,“一核”是指地理思想,“二维”“三分”“4W”多指地理方法。中学地理应以“地理头脑”的培养为重要内容。
一、中学“地理头脑”的内涵新解
1.“一核”
“一核”,即人地思想。在众多人地思想中,地理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念。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地关系失调,因而人地关系主题的教育意义凸显。在中小学课程中,涉及人地关系教学的课程较多,但直接以科学人地观为课程目标的主要有初中综合科目《历史与社会》和初、高中分科科目《地理》。其中,《历史与社会》明确以“注重社会实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学习与区域发展相关的知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课程的知识目标。并且,综合科目中的人地关系课程资源主要限于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内容[1]。在地理课程中,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如“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是初中地理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2],“了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是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4]。
由此可见,人地关系教学意义重大,而在中小学课程中,只有中学地理直接以人地观教育为其根本任务。
人地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人地观,科学人地观的内涵是什么?考察人地关系发展史可知,人地和谐的观点代表了最先进的人地观念。[5]在地理课程中,这一先进的人地观被表述为“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发展观”。而现行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并未涉及这一表述,代之以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究竟该如何理解科学人地观的具体内涵?笔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探讨人地关系不可或缺的四个关键词。“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发展观”是科学人地观内涵中的一般描述,具体内涵可从时、空两个维度进一步解读:从时间维度来诠释科学人地观,必然走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空间维度来理解,必然走向世界理解和全球意识。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是科学人地观从时间、空间两个认识维度派生的两大基本观念,这两大基本观念也是多种学科的课程目标。但是,只有中学地理课程直接以人地观教育为核心。可见,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意识的培育中,中学地理具有显著的学科特点和优势。
教学实践中,科学人地观其实是通过培育一系列具体观念而逐步形成的,比如:因地制宜、环境伦理等等,这些具体观念一方面是高度概括化的科学人地观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地理教育能够实现的思想教育目标。以因地制宜观念为例,因地制宜通常被理解为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制宜,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下)中,又将其细化为大农业观(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和工业布局原则(资源型、市场型、临海型等)。
服务、服从于科学的人地观教育,伴随着诸多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因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异,如地理审美情趣、爱国情感、科技观念、法制意识、合作精神、防灾减灾意识等等,都是人地观教育的合理延伸。
以上分析可简化为图1所示。
2.“二维”
“二维”即时间和空间。美国地理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指出,地理学的专门技术是关于位置的意义和事物的空间关系[6]。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地域性是地理学的显著特点,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吴传钧先生认为,人地关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建立的,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在时间上不断发展变化,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和历史性[7]。可见,时间维与空间维的结合不仅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表述形式。
图1 地理课程中的科学人地观念内涵图解
例如,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都将“环境与发展问题”作为主要的知识目标,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核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正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在时间维与空间维的体现。又如,“气候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是课标中的一项知识技能目标,初中地理教材在空间维度上编排了以下内容:“世界年均温的分布”“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国南北气温差异”“中国东西干湿差异”“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等等;在时间维度上选编了“气温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等内容。
再比如,在区域地理部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按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三种尺度选择了8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其内容都体现出时、空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省级区域“北京”一节编排了“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古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三部分内容;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一节编排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城镇的发展”三部分内容;跨省区域“黄土高原”一节编排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四部分内容。
实际上,时、空二维结合甚至体现在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内容中,而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头脑”:地理事物既有空间分布和联系的特点,也有空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3.“三分”
“三分”即分类、分区和分级。类型、区域及尺度级别是地理学反映客观世界的基本视角。在地理科学中,地理学家都承认需要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专注于全球或其主要部分的特定要素地区差别的系统研究,及特定地区全部地理的区域研究[8]。系统研究和区域研究投射到中学地理课程中,即分类和分区的思想方法。分类依据的是地理要素之间的差异及联系,如地理环境不同性质的组成要素,人地关系不同类型和层面的内涵。分区是指地理课程立足于区域来分析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区域是地理研究的载体。分级(尺度级别)是地理学的研究方式。
分类、分区、分级相互组合,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大致有三种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地理课程中类型、区域、尺度级别的组合方式
(1)同一尺度级别,分区或分类认识。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尺度级别有:地球圈层、海陆分布、大洲大洋、自然带、世界分区、国家地理以及中国的四大地理区、跨省区域、省级行政区、省内区域、乡土等。同一尺度级别、不同的区域内部,其要素组合成区内共性。比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属于同一尺度级别,但划分的主导因素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区内共性和区际差异性;又如,同是省级行政区,教材选择的是北京、港、澳、台湾、新疆等个性鲜明的区域。
(2)同类要素,分区或分级认识。中学地理课程中,对于各环境要素或人地关系类型,教材将其分解成不同尺度级别,或基于不同区域来认识。比如,教材围绕“地形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目标,选择了大洲、世界分区、国家地理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等不同尺度区域来介绍地形的作用;又如,对于人地关系失调这个主题,教材选编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黄土高原等不同区域的案例。
(3)同一区域,分类或分级认识。同一区域,分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比如,八年级地理介绍新疆省区,人教版教材编排了“高山、荒漠和绿洲”“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等要素内容,凸现了“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这一区域个性。对于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比如,长江沿江地带、沪宁杭工业区、上海是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域。
4.“4W”
“4W”(where,what,why,how)即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乎是所有学科研究问题的方式,而地理学有其特点和优势。
“回答有关位置的问题是这门叫做地理的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6]。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二者都离不开地理位置这一基础,地理学科地域性的特点根源在于地理位置(where)。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地理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what)。虽然地理科学中有诸多原理和规律,但地理课程对于“为什么”,倾向于宏观上、观念上的描述性解释(why)。值得关注的是,只有地理课程在回答“怎么办”时,明确将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观念作为直接的课程目标(how)。总之,中学地理课程较之其他课程,更重视“where”和“how”,这也正是其特点和优势所在。
“4W”紧密结合,在每一章节甚至每课时、每个问题的教学中均有体现。比如,人教版教材中,七年级地理“巴西”一节“民族大熔炉”和“热带雨林危机”两部分内容,按“4W”可进行如下建构:where——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what——拉美的人种和文化、热带雨林出现危机;why——殖民统治、原始迁移农业的结果;how——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如,八年级地理“众多的人口”一节中“我国人口密度图”的阅读教学,教材即按照“4W”思路设计活动:where——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what——面积、人口;why——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how——人口迁移、发展教育等。
综上所述,“地理头脑”的核心是“科学人地观”。“二维、三分、4W”则是演绎这个核心的地理方法,其基本内涵可用下图(图3)来概括。
图3 “地理头脑”内涵图解
二、“地理头脑”对于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的学科认同度很低。“地理是关于国家、首都、交通、矿产的学问”这一观念影响了近30年来的整整两代人。在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初中地理课程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大理念,令人鼓舞,但在应试氛围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往往逐渐淡忘、模糊了本应清晰理解的“什么才是有用的”“有用的什么”。本文提出中学地理应以“地理头脑”的培养为重要内容的观点,其实正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呼应。不妨用这一观点来进一步反思地理教育改革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1.地理教育应该担当怎样的责任?
人学、科学、社会是历次教育改革的三项基本依据,在不同时期,教育改革倾向各有侧重。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强调“人本”理念,这是对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以知识为中心、分数即质量的质疑。地理课程如何弘扬“人本”理念,关键是要以“一核、二维、三分、4W”逐步充实和健全中学生的头脑。
初中教育属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公民素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公民素养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维度的目标上,这是地理教育的根本,即所谓的“一核”,知识、技能教学要服从并服务于这个根本,不能本末倒置。
高中生理性思维逐渐发展,专业兴趣初步建立,此时,人地观教育需要借助理性方式,应用“二维、三分、4W”的地理方法,服务于高中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2.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的责任在于人地观念的培育,而观念不可能仅仅通过灌输即可建立,必须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体验和反思。因此,初中地理课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体验型课堂,而这正是当前中学地理人地观教育中所欠缺的。比如,现行教材中开放性活动设计很多,活动的开展却费时费力,甚至还要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而教学成效又难以检测,故而,此类活动在常态课堂中大多为教师所忽略。
高中地理教学的责任在于理性思维的培育,目前的课堂却更多地注重知识性,忽略思维过程;注重课堂的流畅性,缺失思维品质。
3.区域地理案例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在“学科本位”和“知识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区域选择面面俱到,区域地理知识庞杂。而服务于科学人地观及地理思维培育目的的案例选择应有其相应的标准,比如,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中所选的区域,首先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方面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然后按照省级政区、省内区域、跨省区域三种尺度,选择人地关系主题突出,区域个性鲜明的地理区域,不失为一种创新。
4.地理知识的建构问题
知识是观念建立和思维训练的载体,知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里的地理知识应是可建构的。上文提出的“一核、二维、三分、4W”以及诸多例子,其实就是地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不同建构方式。
总之,笔者认为:从培养“地理头脑”的视角审视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责任担当、教学方式、区域选择及知识建构等问题的认识将更为明晰,“地理头脑”的培养,应该成为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