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许收获,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一个好的班集体,离不开每个老师的辛勤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同事的合作,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汗水和付出,工作中的艺术陶冶。
一、亲勤相济,爱洒桃李
1.“亲”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
一个好的班主任,他不会动辄发怒,而会耐心地给予教育和引导。当学生有异常表现或行为时,他能观察入微,及时地与学生谈心并帮助解决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他能“扶”起学生,鼓励其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学生只有得到班主任的爱,才会向班主任倾吐自己的真情,特别是班中的“后进生”,他们最容易产生自卑感,班主任若给他们更多关心,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爱,必然会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
如:同学们的一声咳嗽或天气变冷的时候,班主任的一声叮嘱“要多穿衣,别着凉,多运动”,会让学生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后进生和一次考试失误的学生,班主任的一句“没关系,下次你行”,会让学生感到我下次能行的上进决心,亲近每一位学生是现代教育的法则,热爱每一位学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基础。
2.“勤”即工作要勤恳。
班主任带好几十个学生,就必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主要应做到“五勤”即:勤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勤家访,勤谈心。就拿家访来说,我们可换一种角度与家长联系。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我们来关注自己的孩子,甚至希望我们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我们可能联系家长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按我们的要求来做事的时候再去联系,这样家长一看到我们的信息或电话就在那里发牢骚。一个是自己最疼爱的孩子,一个是管教孩子的老师,怎么办呢,只能是当着老师的面来批评孩子,背着老师的面来指责老师,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他们接到的信息都是自己不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换一个角度想,这要是我们,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陈宜高的,是个调皮的男孩,学习不马虎的时候太少了,课上听讲也总是走神,离期末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我发现他这天听得很认真,晚上回家,我就主动地和他妈妈沟通了一下,一句批评都没有,人是表扬,而且很诚恳的表扬,并恳请家长把我的表扬告诉孩子,家长很高兴,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听了出乎意料地高兴,因为他没有想到,他今天的表现会得到老师这么大的表扬。就在以后的两天里,他上课的时候都特别认真,家庭作业也按质按量完成,一看就知道得到了家长的帮助。把表扬也作为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很重要。
二、抓住时机,促进发展
抓住教育学生的“时机”,就是要求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孔子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时间”这个客观条件,当教育学生的“时机”未到时,要善于等待;当“时机”已过,应善于迂回并创设,捕捉另外的“时机”。一次语文课上,我请学生朗读课文,大家都高高地举起手,随后我请一个后进生来朗读,结果他读错了好几个字,教室里哄堂大笑。这时我立即想起这个同学本来就自卑,怕被人笑话,这下不就更糟了?我得帮他!我严肃地说:“你们还笑得出来?小杰同学不但能大胆举手,而且还基本流利地读完了文章,只是他读错了几个字,是这样吧?”教室里顿时雅雀无声,好几个同学都惭愧地低下了头,小杰同学眼里充满感激之情,从那以后,小杰同学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诵读课文,不再自卑了。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班级管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良好的“时机效应”。
三、捕捉闪光点,鼓励上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别人看来,后进学生不求上进,没有任何优点,我不那么认为。谁说他们没有优点?
我班的小山每天为班级开门锁门,小海为班级摆桌椅,小辉主动收集同学们的矿泉水瓶,并卖掉,把钱做班费……原来,这些后进生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都热爱集体,都想为班集体做点事,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表扬出来,也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之一。
抓住契机,鼓励上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他们学习成绩虽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会赶上来,必将是班上的佼佼者。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鼓励上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让班主任艺术之花绽放,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论文作者:刘永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自己的论文; 家长论文; 老师论文; 孩子论文; 时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