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团员在村级选举中的政治参与心理研究——基于浙江省丽水市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丽水市论文,浙江省论文,新时期论文,团员论文,村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21.4;D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1)10-0043-04
一、选题意义与本文起点
在现代政治学研究中,政治参与是公民社会归属、合作与责任的反映,它常常被看作是个心理学问题,而其结果则具有极为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合法途径影响公共政策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而政治心理一般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1](p309)据此,本研究把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心理界定为青年团员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对政治参与这一特定政治行为的认知、情感、态度、愿望和信念等,具体探讨青年团员对参与村级换届选举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其选题意义在于两个方面。
就理论意义而言,村民自治自实施以来,已经成为亿万农民的民主实践。农民工、妇女等不同群体对村民自治的参与及其影响因素,是村治经验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一个领域,构成了已有文献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农村另一先进群体即青年团员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及其参与心理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我们分别以“团员”、“村级选举”、“村民自治”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1987年-2010年)、万方数据资源等大型电子书库中进行文献检索,均未找到相关研究论著。而据共青团中央统计,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青年团员7543.9万名,农村团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显然,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在村治研究中的缺位,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我们的研究试图抛砖引玉,进一步拓展村治研究的视野。从实践意义来讲,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11年将完成全省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这是全省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那么,在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青年团员是否愿意参与村级选举、其政治参与的心理又呈现怎样的特点?本文尝试运用基于区域性调查的数据,对此加以考察和分析,以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农村青年团员的政治特征及村民自治运作的政治生态,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只有到了18周岁,才能进行选举等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因此,本文的调查研究对象为浙江省丽水市境内年龄在18-28周岁的农村青年团员。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2009年全市人均GDP为3443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03元,在浙江属于欠发达地区。全市共有团员125606人,其中农村团员39301人。2010年8月至12月,我们在得到共青团丽水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共青团各县委的全面配合下,对全市3418个行政村中136个行政村的1283位团员青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行政村包括城中村20个,占14.7%,乡镇村116个,占85.3%。调查员由本科学生和部分乡镇团干组成。考虑到调查对象多且地域较分散,所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中,我们选择了以村委会选举为主考察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因为选举虽不是考察政治参与的唯一形式,却是一个重要形式。而且村委会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村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最重要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83份,回收有效问卷1263份,有效率为98.4%。
调查样本的情况如下: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样本占58.3%,女性占41.7%;在年龄分布上,18岁-28岁的青年团员依次占样本的4%、3.8%、5.9%、6.4%、5.8%、8.8%、12.1%、11.2%、15%、12%、15%;在文化程度方面,大学及大学以上者占样本的19.8%,高中占47.8%,初中占28.4%,小学占4%,不识字或其他占0%:从职业分布来看,企业单位占10.9%,自己做生意占25.1%,打零工占42.4%,学生占7.3%,其他占14.1%;收入分布方面,年收入水平1万元以下者占23.4%,1-2万元者占26.7%,2-3万元者占24.6%,3万元以上者占18%,暂无收入者占7.3%。另外,我们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道有关被调查者对自我“人缘及影响力”的评价问题。这主要因为考虑到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里,个人的人缘及社会影响力可能会影响到其政治参与的心理和行为。那些自认为在乡村局域范围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人,往往会对选举持更积极的心态。其调查结果分布比例为:自我评价人缘及社会影响力较大者占14%,一般者占70.4%,认为自己没什么社会影响力者占15.6%。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时期农村青年团员对村级选举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公民主体意识初步增强,但民主法制意识相对欠缺,团员意识也比较薄弱,团员的政治特征隐性淡化。
政治参与认知包括公民对政治参与行为的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心理活动。问卷主要从青年团员对村级选举的看法、对参与村级选举的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来考察其参与认知水平。从调查来看,多数青年团员能够比较充分地认识到选举的本质和意义,对参与选举持积极评价。有65.3%的人认为,村级选举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认为是“走过场,搞形式”和“村干部的事情,和我无关”的分别为21%、12.5%,选择“其他”者为1.2%。有93.3%的团员认为村委会干部应该由村民选举,认为“不应该”和“无所谓”的仅分别占3.4%、3.3%。对于参与选举的原因,67.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这是公民的义务”,还有15.7%的选择了“选举对自己有好处”。而在不准备去参加选举的青年团员中,没有一个人选择“谁当选都无所谓”作为原因。有71.9%的青年团员认为,能不能当上村干部应该由“村民选举”决定,只有15.6%的表示应该由“上级任命”,还有12.5%的表示“说不清楚”。与之相应,有71.9%的团员在回答“你认为参加选举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值得”时,做出了肯定的选择。调查还表明,有91.3%的青年团员知道怎样去投票,不知道者仅占8.7%,对村级选举程序的认知非常高。这些都说明,二十多年来的村民自治实践,不仅已使选举的价值为广大青年团员所理解,对选举的影响力充满了信心,而且培养训练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技能,直接推动着中国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在我们的调查中,部分青年团员也表现出民主法制意识的欠缺。比如,有17.1%的人把“大家都去选,所以我也会去选”、“村里要我参加”、“不选会得罪人”等作为自己将参与选举的原因。这是一种典型的服从性参与。服从性参与是一种被动型参与,主要是由于受到他人命令、动员或暗示等而形成的。青年团员服从性参与乡村政治,减少了其参与的利益驱动性,这种被动的参与很容易导致对政治参与的不热情,以及对选举后的乡村政权缺乏监督热情,甚至最终导致其政治参与的边缘化。而在回答“当选举过程中民主选举权利受到了侵犯或见到不合法行为时,您会怎么做?”时,30.3%的人选择了“向上级反映,随他们去处理”,还有27.6%的人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理会”,有15.5%的人选择“向团组织反映,争取得到组织的支持”,仅仅26.6%的人表示会“据理力争,坚决维护,甚至诉诸法律”。同样,在回答“如果您所投票的人当选后办事并不公正民主,您将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只有16%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立即检举他,把它告下台”,认为“这一届就算了,等到下次选举时不再投他的票”者则占了64.2%,坚持“忍一忍,换个人也不见得会好”想法的有19.8%。这说明团员青年在权利的监督与维护方面的能动性还非常不够,也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等法律制度的导入,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村社会已经构建了法制运作的人文内涵,法制主义还仅仅是一种取向,尚不能代表整个农村社会的理性实践,厚重的人治传统即使是在青年团员这样的先进群体身上仍然有所残留,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的政治文化还远未走向成熟。提高包括青年团员在内的所有公民的法制意识,解决好法治规则与人治意识相抵触的问题,仍然是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政治参与中团员意识薄弱也是本次调研中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所谓团员意识,是指团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团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及其在团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思想基础与行为准则。团员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实现和扩大团员青年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但调查显示,只有9.2%的人表示因为考虑到自己是团员,所以才可能会去参加选举的,还有16.5%的人认为团员身份对自己是否参与选举仅“有一点影响”,而高达74.3%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没什么关系。不仅如此,在政治效能感方面,青年团员对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观评价也很低。仅有28.8%的青年团员认为自己“对村委会选举的建议或意见的影响力可能要比那些非党非团的普通群众大一点”,其他的71.2%的人认为影响力“和普通群众没什么区别”。这表明,在村庄政治参与中,新时期农村青年团员的团员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很多人并没有把团员的先进性要求与积极参加村庄政治、发挥模范作用联系起来,组织意识、模范意识比较淡薄,团员的政治特征隐性淡化。
(二)绝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团员对村级选举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情感和比较积极的参与态度,对现有村级选举制度认同感较高,但部分青年团员潜在的政治冷漠也值得关注。
政治参与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直接影响着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强弱程度。政治参与态度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参与行为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本次问卷主要从政治认同感、政治信任、政治关心和参政欲望等方面来考察青年团员的参与情感和态度。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政治参与和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础。而政治信任通常被定义为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运作将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或信心。政治信任具有不同层次的内容,它还受到政治效能感的影响。调查表明,新时期的青年团员政治认同感较强,大多数的青年团员对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持肯定态度,对其效果表示满意。认为本村村委的选举制度“完全合理”的青年团员占全部被调查者的21.1%,认为“较为合理”者占43.8%,两者相加达到了近三分之二。当然,还有认为“一般”者占26%,认为“不是很合理”的占9.1%。在对上一届村委会工作进行评价时,有30.8%的人认为“很好”,认为“一般”者占45.7%,还有14%的人认为“没什么成绩”,选择“非常糟糕让人失望”的仅占9.5%。不难看出,全市农村青年团员对村民自治的价值认同总体上是比较高的,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在农村积极推进的民主政治建设,凭借其真实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拥有了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条件。调查也表明,全市农村青年团员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政治表示关心,有85.5%的人能够正确回答出现任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名字,有7.9%的人知道一个,仅6.6%的人都不知道。而对村级换届选举表示高度关注者占了28.1%,比较关注者占52.5%。在参政态度方面,有97.8%的团员青年表示会去参加村级换届选举的投票,其中超过一半者(53.6%)表示将“积极参加”,而明确表示不参加的仅仅2.2%。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调查中,有74.5%的青年团员表示,即使本次参与选举的绩效预期与现实有落差,但下次选举时还会积极参与,体现出很强的民主理性。我们认为,这种积极的态度既与青年团员对村级选举有较高的政治认同有关,也和本次受调查者的绝大部分为留守青年或短期近距外出者有关——他们参加村级选举的直接经济成本较低,而与村庄的利益相关度却较高。
政治冷漠是自古以来各社会政治生活中都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出了这个问题。比如,在回答“您是否想过要当村干部?”这个问题时,仅21.6%的青年团员表示“想当,并会积极争取”,有35.4%的人表示当不当村干部都“无所谓”,有27.3%的人根本就“不想当”村干部,15.7%表示“想当,但不会去积极争取”。有12.5%的青年团员把村民自治理解为“村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19.4%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关注村级换届选举。而对于不准备去参加选举的原因,10.7%的人认为选举很麻烦,费时费力,有17.9%的人认为自己的一票起不了什么作用,更有7.1%的人认为上面都定好了,选了也是白选。民主选举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这种漠视的心态,必将直接影响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显然与一个团员的先进性要求不大相符。此外,调查还发现,有32%的青年团员对《村委会组织法》只是“听说过,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有12.3%的甚至表示“没听说过”。自试行以来,村民自治已有20余年。作为一名青年团员,对于一部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的了解竟然显示出这样的状态,我们认为,信息传递渠道的不够畅通固然是其中原因,但主观的漠不关心恐怕更是主要因素。英格尔斯认为,即使有了先进的制度,但如果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未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就会导致制度的畸形发展甚至失败。[2](p7)诸如此类的政治冷漠的存在,往往容易造成村庄政治系统处于某种程度的松弛状态,使正式制度的设计与运行容易流于形式或者干脆被遗漏,直接侵蚀着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
(三)新时期很多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动机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局限,地缘与血缘因素正在让位于经济因素,政治参与动机趋向理性。
政治参与动机是指直接推动政治主体进行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等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政治动机是非常直接的因素。公民政治参与的动机往往比较复杂,既有经济的目的,又有政治的目的。本次问卷主要结合青年团员参与村级选举的政治预期及其实际的投票倾向来对其参与动机进行考察。
我们首先调查了青年团员所认为的当前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年团员认为首要的是“发展村集体经济”,这占了全部被调查者的60.2%。其次为“完善基础设施”——占49.5%,其他的比例依次是“加强医疗养老保障”——占47.2%、“搞好环境卫生工作”——占44.7%、“改善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占42.4%、“实行村务、账务公开”——占35.8%、“土地征用承包工作”——占29.8%、“治安问题”——占29.7%、“推进村级民主进程”——占24.1%、“村干部团结问题”——占17.7%、“其他”——占0.6%。与这种需求相对应,对换届后村干部工作的期待,被调查者对经济建设方面的选择比例相对要高一些。其中,61.7%的人选择了“提供小额贷款,加大政策扶持”,57.9%的人选择了“提高村民创业技能,增强村民致富本领”,51.9%的选择了“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村民文化水平”,还有46.5%的选择了“转变村民落后观念,实行移风易俗”,另有8.8%的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青年团员参与村级选举的主要期望。在调查中,这种需求直接反映到他们的投票选择上来。在回答“您投下列哪种人的票可能性最大”这个问题时,“现任村干部”、“村里的经济能人”、“同个自然村或同片的人以及同姓同宗的人”、“大学生村官”、“村团干部”、“其他人”等六个选项的比例,依次为31.7%、28.1%、13.9%、7.3%、9.2%、9.8%。对现任村干部的支持,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上一次选举结果的认同。与此同时,他们更看重候选人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作风,经济能人成为他们考虑投票时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村落区域的地缘关系或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并非首选,即使是大学生村官和村团干部,其比例也不如经济能人高。显然,青年团员的政治预期与政治行为倾向呈现比较高的一致性,我们将这种一致性视为政治参与动机的体现,即支配和影响青年团员选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益机制,包括集体公利和个人私利在内的经济利益计算是他们参选的主要动机。这一结果也表明,作为新时期农村先进群体的青年团员,其中的大部分人的政治参与动机,已经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开始了由人伦宗族向经济理性的跨越。
四、结论与相关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新时期农村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心理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许多特点,其参政心态正朝着民主理性政治参与转变,呈现出积极、主动、开放的发展趋向,但又一定程度地存留着陈旧的人治观念、封闭的漠视心态,部分青年团员也并不是把政治参与当作一种价值和目标去自觉追求。优化青年团员在村级选举中的政治参与心理,从长远来看,继续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使青年团员获得经济上的相对自由,是其根本。就当前而言,我们的建议包括:
(一)健全村级选举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实行青年委员的专职专选,为优化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心理提供制度环境。尽管《村委会组织法》在规范和保证村民参与村级选举方面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一些地方也制定了符合本地域特点的实施细则,但从实践来看,一些具体制度仍有待细化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还有待健全。我们建议,一是尽快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对村民委员会选举进行具体规范,提高村级选举的法制化、程序化程度,增强政治透明度,同时,坚决打击所有破坏和干扰选举的行为,优化乡村选举环境,以此打消青年团员漠视、观望乃至害怕的心理。二是建议参照目前村两委中将妇女委员作为专职专选对象的做法,在一些地区进行青年委员的专职专选试点。这有利于改变青年团员在村庄内,由于资历浅、认同度低等劣势(如本次调查中,自认为人缘及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青年团员仅占14%)而很难在同等竞争中胜出的局面,提高青年团员参选的积极性针对性,扩大基层团组织的影响力。
(二)加强农村选举文化建设,为优化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心理提供精神支撑。在选举期间,各级政府要注意拉长宣传战线,加强引导力度。一是利用媒体强势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开辟“选举之窗”之类的专题(栏),大张旗鼓宣传村级换届选举,形成正面引导的强大声势。二是积极进行文化融合引导。开展“送戏下乡”等活动,精心编排与民主选举内容紧密相关的歌舞、小品、相声、三句半等传统文艺节目,到各乡镇巡回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村级选举的程序、责任追究等,使群众加深对其重要意义和自身权利义务的理解。三是以农村集镇闹市以及其他人群较为集中地域的低矮长墙为载体,采用漫画等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手法,做成“村级选举文化墙”,建成固定的选举文化宣传长廊。此外,还可采取手机短信、悬挂横幅、印发选举的海报和法律法规小册子、宣传车巡回宣传等形式。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引导,使村级选举的目的要求、程序方法、法律法规等深入人心,构建一种风清气正的选举文化,为塑造广大农村青年团员积极健康的政治参与心理提供精神支撑。
(三)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为优化青年团员的政治参与心理提供组织保障。共青团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组织,在优化青年团员政治参与心理中理应大有作为。一是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从实践来看,应坚持“三个面向”,即采用“企村联建”、“村校联建”等方式,面向基层设置组织,面向社会寻求人力财力资源,面向青年团员设计活动,以此增强青年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在选举期间,各团组织要配合政府部门将有关选举的政策交给团员青年,同时,积极鼓励优秀青年团员如致富能手、优秀复转军人等积极参与“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在本次调研中,有46.3%的团员青年希望团组织在选举中能够鼓励团员参加选举,有41.2%的人希望团组织能够告之选举的程序和步骤,有3.9%的人希望“给参加选举团员经济资助”,仅8.6%的人表示“做不做都无所谓”。这说明,农村基层团组织还是大有可为的。三是创新团员意识教育的方式。针对新时期团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以及在举办的各类技能培训中,经常性地坚持政治意识教育,坚持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村委会组织法》等宣传,坚持模范意识、大局意识教育,使青年团员变得关心政治,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并始终牢记先进性要求,时刻注意用团员的标准要求和鞭策自己,激发和培育其积极的政治参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