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引言
作为功能性的桥,往往使人联想到连接体的概念。但还有一种桥,相较于“连接”,它更看重“体验”。前者是交通性的桥,而后者则是体验性的桥。
体验性的桥,其实古已有之。江南园林中,有水必有桥——拱桥,平桥,廊桥,曲桥,不仅是架于水面上的通道,还起到了增添景色的作用[1]。于是桥的意象从经过式的空间转换为被感知的对象。
在建筑空间中,其实有许多的“桥”,诸如坡道、扶梯、旋转楼梯、蛇桥等等,这些作为意象的桥兼具有承载交通和被感知的功能,于是建筑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场所,人的情绪随着空间序列的展开而变化,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
一、空间叙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而要完成“讲故事”这一个动作,需要三个要素的同时在场,即:讲述者、介质、倾听者。
广义的叙事介质其实并不局限于语言符号,声音、光线、色彩、质感、图腾等其它形式的内容均可以成为叙事的介质或者说叙事的手段。因此,除了纯文学作品,其他的艺术体裁如音乐、绘画、雕塑、电影、戏剧、舞蹈和建筑等均有对应的非文字形式的叙事文本供读者去“阅读”。而相对于文字、绘画等平面作品,建筑就是加入了空间要素的立体文本。[2]
二、桥的叙事
1、坡道的叙事性特征
“好的建筑,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均可以被‘通过’,被‘游历’”[3],柯布西耶曾经这样说道,对通过移动来获取感受和体验这一动态过程的强调从中可见一斑。柯布西耶同时也首次提出了“漫步建筑”的概念,并因此将坡道引入建筑。
“漫步建筑”首次强调了人的行为介入,以此赋予空间以意义,称之为“建筑环境”或“场所”。[4]若要达到这种连续性的漫步体验,必须消除不同层之间竖向高度上的隔离感,使人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行进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不同层之间的过渡。
以萨伏伊别墅为例,柯布西耶通过旋转楼梯和连续坡道来进行竖向连接,并在剖面图下加了一段注解:“从架空的底层进入,沿坡道不知不觉地上升,这种感觉与通过楼梯的行进是完全不同的[5]。”楼梯是经过式的连接体,而坡道则是被感知的对象,或者说是提供连续感知的连接体。停车库——坡道——庭院——起居室——屋顶花园,漫步者被吸引其中并产生运动,获得连续不断的空间感受,这样的建筑就如同交响乐一般,激昂、震撼。[6]
刘先觉先生曾讲:“场所概念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因此由楼梯转向坡道,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使人的行为体验得以连续不断的一种方式。
2、扶梯的叙事性特征
如果说坡道是一种叙事的方式,那么扶梯的叙事性则要微弱一些。
现代扶梯的应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在各类的公共建筑中均可以看到,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商业空间中的扶梯。接下来,笔者将从引导性、视线可达性和体验性三个方面来讨论扶梯的叙事性特征。
2.1 引导性
商业空间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公共空间,它要求一切的空间组织要素都尽量促使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扶梯的设置应该考虑与顾客的购物行为相结合,引导其沿着被设计过的流线进行从而产生购物行为。空间的叙事结构也正是随着这条流线铺陈开来,给人以暗示和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上海大悦城为例,为了使商业价值最大化,提高单位面积产生的效益,设计者设计了中庭的大扶梯将人流引向屋顶,并在屋顶设置了主题公园和创意街区等一系列空间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首层空间价值高而二层三层相应较低的状况,使整个建筑产生联动,共同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
在这里,人的行为是被设计和被组织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性,顾客完成了相应的空间体验,倾听了相应的“故事”。
2.2 视线可达性
同引导性类似,扶梯要素作为竖向的连接方式提供了视线和行为的双重可达性。以往的商场强调的是层的概念,并在每一层清晰地界定了相应的功能,这时的竖向交通仅仅具有交通性,而为了促使商业价值的最大化,现代商业空间里的扶梯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视线的焦点。首层购物的顾客可以看到二层三层的购物行为,上面的顾客也同样可以看到下面几层的购物行为,在这样的视线交流中,人们的购物欲望被激发,再通过扶梯进行交通的引导,有效地促进了购物活动的发生,从而提高的商业效益。这样的引导不仅是行为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
2.3 体验性
上文曾提到坡道的叙事性特征,扶梯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坡道是静态的,人在坡道中行进,通过这种被延长的运动空间获得特别的体验。扶梯是动态的,在扶梯中的人成为了静态的,所以扶梯中的人在被动地听讲而不是主动地获知,此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去往不同层高),但仍可以随着扶梯的运动而体验到整个商业空间的氛围,并将这种感受内化为自己的购物行为。
3、蛇桥的叙事性特征
这里对于蛇桥的定义纯粹出于对形式的考量,暗指那些从干净的盒子空间中蜿蜒而出,具有戏剧性和速度感,能够暗示墙后空间情节的连桥。
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的最初一稿中有一张庭院的场景,连桥从一面墙中穿出来,围绕着建筑跑,以此为起点蛇桥成为活跃空间的基本手法。
相比于坡道,蛇桥的形式感更具冲击力,其叙事特征也更为激烈。蛇桥的背景——墙面往往十分干净,是静态的面,而蛇桥则是动态的线。蛇桥从墙面的洞口蜿蜒而出,营造出一种速度感,并因此暗示了墙后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叙事因此发生。
蛇桥的这种戏剧性和叙事性是西方古典建筑所不具有的。古典的建筑强调整体的风格与统一,各个要素彼此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现代主义以来,由多米诺体系产生的不同系统的可叠加性是各个系统具有独立表现的机会,于是这种戏剧性空间的发生便具有了可能。不同系统、不同层的平面的叠加正是柯布西耶所研究和提倡的,这种透明性在他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可见一斑。
三、总结
文章通过研究坡道、扶梯、蛇桥这三种桥的意象,比较了它们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特征。从单纯地组织交通到提供体验,进而与建筑融为一体,在这里,使用者的感受同样成为塑造空间和场所重要因素,成为叙事的一个环节。因此桥将原本只存在于文字和二维图像的叙事性特征引入建筑,完成了空间——时间——人的感受的五维转换。空间不再是建筑师的独奏,转而成为建筑师和使用者的合鸣。在人们开始不断重视使用者的体验的今天,这种叙事方式将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笔者甚至畅想,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作品将完美地呈现独特的叙事体验,让建筑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
参考文献
[1]李琰.谈江南园林中的桥[J].美术大观,2010(8):71-71.
[2]叶芸,俞传飞.新叙事·新空间——叙事文本与建筑空间的比较阅读[J].新建筑,2011(2):66-69.
[3]勒·柯布西耶基金会.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M]牛艳芳,程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陆璐,凌世德.作为空间叙事的方法——浅析坡道对于建筑连续空间的创造[J].中外建筑,2013(3):55-57.
[5]程光.坡道在建筑空间中的研究——解析建筑中的漫步空间[D].2008,51.
[6]沈昕,魏春雨.建筑“漫步空间”的当代表达——从勒·柯布西耶到雷姆·库哈斯,再到SANAA[D].湖南:湖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李瑞(1995—)男 山西省忻州市人 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建筑学
第二作者:江宇薇(1996—)女 江西省南昌市人 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建筑学
论文作者:李瑞,江宇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坡道论文; 扶梯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特征论文; 方式论文; 可达性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