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建筑物或基础设施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水准的混凝土构筑物,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建筑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混凝土施工裂缝的应对措施,从而满足结构要求。本文主要对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裂缝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成因;应对措施
引言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裂缝的产生是工程施工常见的问题。裂缝的产生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性和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合适的修补手段才能对施工裂缝进行最有效的处理。
1 建筑施工裂缝的危害
在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施工操作上的失误而导致施工裂缝的出现。在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中较为常见的裂缝一般宽度在0. 1 到2 毫米之间,对混凝土结稳定性等没有直接的危害,混凝土材料本身造成的结构裂缝,是很难避免的。但由于操作的失误和环境剧烈变化等原因造成的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是致命的。这些裂缝的存在对建筑的稳定性、强度和使用寿命都有较大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之后,其防水性将会大大降低,水分可以直接通过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进行腐蚀,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同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存在会极大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在发生震动时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得混凝土结构的受力不均匀更一步加剧了裂缝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施工裂缝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 混凝土工程施工裂缝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
2.1干湿型裂缝及其产生原因
干湿型裂缝是建筑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裂缝种类。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材料的混合是以水为媒介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含有较多的水分。而由于内外空气流动的情况不同,外部水分散发较快而内部水分不能有效的蒸发。内部和外部就会具有较大的温差和湿度差 而使得内外产生受力差,内部有向外的张力。当这种受力差到达混凝土结构的承受极限时就会产生干湿型裂缝。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如果后续的养护工作不到位,混凝土表面和流动的空气接触较多水分蒸发较快,而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水分留存时间长,向外挥发十分缓慢。后期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工作不到位将加剧干湿型裂缝的出现。
2.2化学型裂缝及其产生原因
混凝土是由不同的材料混合制成的,而混凝土的制作往往是现做现用,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施工人员的疏忽大意,各种施工材料之间的比例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化学结构的变化。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容易引起一连串的化学反应而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造成影响,从而使得施工裂缝更容易产生。对于现场混凝土浇筑来说。操作难度大,缺乏相关施工经验的施工人员很容易出现非标准操作。这就增加了混凝土产生化学型裂缝的风险。
2.3深陷型裂缝及其产生原因
深陷型裂缝对混凝土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这种裂缝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混凝土结构所处的地理位置土质承受能力不均匀。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质上方的压力增大,超过了部分区域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地面发生塌陷。由于土质的原因,地基所能提供的支持力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深陷型裂缝。深陷型裂缝的出现往往是纵向的贯穿性裂缝,对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造成了直接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在施工前对施工环境的勘察不足,不能发现土质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的存在,而进行盲目施工直接导致了深陷型裂缝的出现。
3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裂缝的应对措施
3.1对于原材料的选材
要十分的严谨原材料的质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是原材料的质量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根据资料显示,由于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原材料没有一个准确的要求就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使得成本能够得到控制,就会选择相对比较廉价的材料,因此建筑工程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需要在结构设计阶段对于材料的搭配以及材料的实际品种以及规格进行明确,在对于原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以及标准来进行的,对于厂家的选择也应该严谨,进厂之前对材料进行审核,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
3.2对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技术进行控制
在结构设计阶段还要注明混凝土的实际浇筑顺序,除此之外,还要注明混凝土的浇筑方案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就能够对于裂缝的产生很好的阻碍作用,浇筑施工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环节,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施工相关人员的施工技术要过关,因此,施工相关的企业应该针对浇筑施工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活动,保障施工相关人员的技术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也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
3.3注重混凝土养护工作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一项非常容易忽视的环节,一般情况下,设计图纸中会对实际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做硬性的规定,在浇筑施工完成后的十二小时内,需要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来保障混凝土的质量,保温以及保湿养护是相对比较好的养护方法,而混凝土的实际养护时间的长短会受到材料以及实际施工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的养护时间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的,需要保障混凝土在实际养护过程中的湿度以及温度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随时的进行测量并且将其记录。在混凝土养护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薄膜进行覆盖,这样就能够控制混凝土的实际湿度,进而避免裂缝的出现。
3.4控制施工现场温度变化
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对温度做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要及时进行降温试验,借此来对混凝土自身稳定性合理控制。由此可知,降温试验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保证混凝土能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实现降温,并且在混凝土成型之后防止低温对土体带来侵蚀破坏。而混凝土包含着众多成分,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成分都需要有效开展控温措施,如此才能防止混凝土内部结构出现裂缝等情况,以延长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期限。
结束语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一定进步,建筑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尤其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这项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领域,可以使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当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出现裂缝问题,进而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本文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双伟.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及预防措施[J].智能城市,2016,201:150-151.
[2]邓力铭.房建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J].建材与装饰,2016,01:34-35.
[3]陈新木.房建施工中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处理策略探究[J].江西建材,2016,08:112+114.
论文作者:陆倡逸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裂缝论文; 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原因论文; 就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