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与日本的专门学校的比较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高等学校论文,启示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据国家教委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1994年我国经过省级政府审批的民办高校已达800余所,其中经过国家高等学校设置审查委员会审批的承认学历的院校已有15所。尽管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它在整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民办高等教育自身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去年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上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一个主要问题是在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上过分强调向普通高校看齐,盲目追求学历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民办高校应如何定向,如何才能引导其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这是当前民办高校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通过日本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的分析和比较,对上述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日本的专门学校的发展及其特点
1.专门学校的发展
专门学校是以私立学校为主的高中后教育机构。它创设于1975年,其前身是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各种学校”。专门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1~4年,以2年或3年为主。作为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它与另一类职业型高等院校——“高等专门学校”的不同点在于后者主要招收初中生,学制5年;前者属于非学历高等教育,而后者属于正规学历高等教育①。而且在数量规模上,前者要大得多。(参见表一)
表1 日本各类高等院校的规模变化(校数=所,人数=万人)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省各年度学校基本调查
专门学校自诞生以来,发展很快。目前,专门学校的数量已达到2800余所,在校生约70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人口的20%,其规模已经超过短期大学,成为仅次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参见表一)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专门学校升学率1993年已达到15.6%。因此,专门学校被称之为大学和短大之外的“第三类高等教育”②,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2年,日本18至21岁人口的正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短大和高专)的毛入学率为33.3%,如将专门学校也计算在内,整个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2%③。
专门学校迅速发展起来的外部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上升学需求的增大。由于80年代日本18岁人口的持续增加和高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期望升入高中后阶段继续学习,从而为专门学校提供了广阔的生源市场。第二,高等教育多样化政策的影响。社会上的升学压力,原来主要是靠私立大学和短大吸收,但70年代中期,鉴于私立大学和短大的过度膨胀和质量下降,日本政府采取了限制大学扩大规模的政策,一些没考上大学的高中生只好进入专门学校。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上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职员的需求增大。例如,从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间,日本的各种技术人员人数增加了一倍,其中计算机技术人员从9万人猛增到32万人④。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职业教育出现“高级化”趋势,重心逐渐从高中阶段向高中后阶段转移。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未能充分满足社会上多样的需求,专门学校便应运而生。
2.专门学校的特点
专门学校迅速发展起来的内部原因在于它具有以下一些适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
第一、由于它属于非学历、非正规的学校教育,在学校制度上的法律约束较少,所以在办学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灵活性和机动性。
与进行正规学历教育的短大相比,专门学校在制度和形态上有很大不同。根据学校教育法的规定,私立短大的设置者必须是“学校法人”,而专门学校的设置者可以是“学校法人”以外的其他法人或个人。法定的专门学校的设置标准,如学生定员、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设施设备及教师资格等,都比短大要宽松。其最低标准是:学生40人以上、学习年限一年以上、年授课时数800学时以上。因此,开办专门学校比开办短大要容易得多。从学校的平均办学规模上看,专门学校仅为240余人,与大学的4000余人和短大的870余人的平均规模相比要小得多。
第二、私立学校占绝大多数,主要依据市场机制运作,因而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和较强的适应市场的能力。专门学校办学经费的70%以上来自学生交纳的学杂费,其它收入约占20%,这两者所占的比例比私立大学和短大要高。来自政府的财政补助只有2%左右,比其它高校低得多⑤。因此,它只有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办出特色,才能获得生源,才能生存和发展。另外,兼职教师所占的比重很大,约占教师总数的80%,也是其经营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专职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也明显少于其他高等院校。
第三、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上强调职业性、多样性和实用性。
专门学校以“培养职业及实际所需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它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专业及课程设置与职业要求紧密相联,因此职业针对性很强。而大学和短大则主要是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设置专业和课程。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其专业课和比重一般占总课时的80%以上,操作性训练和实验实习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再次,培养规格多种多样,从技术型到技能型人员,专业或职业覆盖面比较广。专门学校主要有工业、商业、医疗保健、文化艺术、服装与家政、教育与社会福利、营养卫生和农业等八大学科。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短大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和家政等学科,高专主要是工业学科,而专门学校则以工业、商业(包括经营、财会等)和医疗保健学科为主,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较大。
表2 日本高等院校各学科学生分布 (1992年,%)
注:各类学校学科划分标准不尽相同,“社会”中包括属于商业的部分。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
作为高等职业学校,专门学校主要培养介于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材和职业高中培养的技能劳动者之间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材。如: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会计、秘书、销售人员、导游、护士、医疗技师、厨师、营养师、美发师、保育员、幼儿园教师、服装设计师、翻译、美术、音乐、影视工作者,等等。要在这些职业岗位工作,一般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
第四、重视实际能力和职业资格
专门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紧密相联。职业资格不仅是其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尽管有时会受到某些偏重学历者的歧视,大多数专门学校并未因此而转向学历教育,相反,一些学校标榜要“以职业资格战胜学历”。很多学校将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作为体现其教学水平的标志。
专门学校的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关系大体分以下三种。一是毕业生可免试获得职业资格,但前提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课程设置必须经过职业资格主管部门的审查和认可。在专门学校学习两年以上可直接获得的职业资格主要有:营养士、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二级)、小学教师(二级)、中学教师(二级,音乐、保健)、福利护士等。二是毕业时可获得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资格。需学习两年或三年以上才能获得考试资格的职业资格主要有:汽车维修士(二级)、航空维修士、甲种消防设备士、甲种危险品处理者、牙科技工士、按摩师、针灸师、社会福利士、护士、放射线技师、临床检查师、理疗士、视力训练士、助产士,等等。三是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有利于将来通过资格考试,如环境计量士、无线通讯士、公认会计士、司法书士、行政书士、专利办理士,等等⑥。
对一些与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较大的专业,如医疗、营养卫生、教育与社会福利以及工业学科的部分专业,政府主管部门一般对主干课程的科目及课时数等都有具体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关系不大的专业相对来说课程设置上更自由些⑦。
由于十分重视职业资格和职业针对性,所以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较好,特别是在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就业的比率相对于其他学校要高得多。据文化部省调查,对口就业率:医疗学科97%、教育和社会福利学科81%、工业学科70%、文化艺术学科52%。而且,毕业生一般都可获得与短大同等的工资待遇。
3.专门学校制度的改革
80年代中期,日本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终身教育体系。专门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93-2000年的高等教育计划也充分强调了专门学校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为了推动专门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其教育质量和社会评价,近年来,政府在加强政策及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对专门学校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1994年推出的几项重大改革措施,将对今后专门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项措施是修改专门学校的设置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原来的专业课和基础课的课时比的具体规定(专业课约占80%、基础课约占20%),在课程编制上给学校更大的自由,鼓励其适当增加基础课课时;允许学生跨校选修部分课程;设立昼夜开课制和单科课程,方便在职者的学习;建立与大学、短大等的互换学分制度;放宽教师学历资格标准上的限制,以吸收更多的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任教,等等。
另一项措施是决定对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授予“专门士”称号。这种独特的称号既具有与短大和高专毕业生的准学士学位相近的价值,又不是学位。创设这一称号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促进专门学校毕业生社会地位的提高,缩小与学历高等教育在社会评价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专门学校盲目向学历教育发展,有利于其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有权授予“专门士”称号的专门学校必须是经文部省认定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1)课程的学习年限在两年以上者;(2)总学时在1700学时以上;(3)必须对毕业生以考试等方式进行成绩评价⑧。
二、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与专门学校的比较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很快,截止到1994年底,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民办高校已有800余所。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包括涵授高校在内的民办高校总数已达到80余所,其中全日制院校30余所⑨。在校学生已达数万人。部分民办高校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如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大学的学生数已达7000余人,规模之大已超过很多公办大学。可见异军突起的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民办高校多数以培养各种应用型高、中级人才为主。其专业设置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财贸商业类:如经济管理、旅游管理、外贸、金融、财务管理、会计等;工业类:如计算机、无线电、机械、电子、建筑等;医疗卫生类:如中医中药、针炙按摩、护士等;文化艺术类:如工艺美术、装璜设计、音乐、影视、戏剧等;应用文科类:如外语、公关文秘、新闻、图书馆等;服务业:如服装设计、烹调、美容美发等;教育类:如学前教育,等等。与公办专科层次的教育相比,民办高校中财经、外语、计算机、文秘等与第三产业关系密切的专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些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人才需求不断增大的专业领域。由于瞄准了市场需求,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比较好,据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对18所全日制民办高校的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7%。
民办高校除少数经主管单位审批的学校(或专业)举办学历教育外,多数院校属于非学历教育。其招生对象以青年为主,学生的大部分是高考落榜的高中生。办学经费主要靠收取学杂费,其它经费来源所占的比重目前较小。教职员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职员主要从高校、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当中聘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民办高校同日本的专门学校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以民办学校为主,都是在市场机制驱动下,在正规高等教育体系之外自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并都以收取学费为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来自政府的财政资助较少。教师也均以兼职为主。其次,两者都属于以非学历的职业教育为主的短期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都以介于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材为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再次,与正规的高等院校相比,它们受到的行政约束相对较少,在办学和管理上的自主权比较大。因而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从招生来看,它们都比正规高等学校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而所招收的学生在兴趣、能力等方面也更具多样性。
基于上述的共同点,两者在各自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同样的积极作用。它们不仅满足了那些失去进入正规高等院校机会的青年的求学愿望,扩大了整个社会的高中后教育机会,同时,作为非学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职业人才需求,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因此,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促进这类学校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教育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但是,如果进行更近一步的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专门学校更重视职业性和实用性。首先,其课程计划中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很大,一般占总课时的70%到80%。而我国的民办高校由于受普通高校教学计划的影响,基础课的比例过高,有的高达40-50%。其次,专门学校的专业课中实验和实习所占的比重也明显高于我国的民办高校,约占专业课课时总数的1/3,有的甚至高达50%左右⑩。此外,为了加强职业性和实用性,专门学校还十分重视聘请具有第一线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任教,上面提到的放宽教师学历资格限制的改革措施,正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者加入专门学校的教师队伍。相比之下,我国的很多民办高校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照搬正规高校的办学模式,不仅教材选用正规高校的,教师也多数是从正规院校聘请的退休或在职教师。因此,民办高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难以充分地体现出来。
上述差异的形成除了一些客观条件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两者办学指导思想有所不同。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往往过分偏重学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正规高等学校模式来办学。由于受传统的学历主义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即学历教育的观念尚未得到克服。无论是办学者、学习者还是用人者都过分偏重学历,教育管理部门也习惯于用学历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学校。这种错误观念影响了民办高校向职业教育方向的发展。当然,职业资格体系和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科学的职业资格或标准,职业教育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评价依据,只好以学历标准来作为目标和依据。我们有些政策和制度出发点虽好,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职业资格制度的配合,有时难免助长唯学历主义倾向。如成人学历高等教育的数量规模一度发展过快就是一个例证。从1994年开始,为了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学历问题,国家教委批准了少数学校的学历资格授予权,同时,开始了“国家文凭资格考试”的试点工作。这种做法对于促进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也可能形成误导,助长以学历教育去评价民办高等教育的风气,对民办高校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的健康发展起负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在引导专门学校向非学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专门学校始终坚持将职业资格和技能的教育放在第一位,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尽管专门学校在学历资格问题上仍受到不应有的歧视,但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因此而盲目转向学历教育,反而强调要以“职业资格”和“实力”战胜学历。因为很多办学者认识到,如果转向办学历教育,学校将受到更多的约束,而且无论从生源素质、教学水平还是就业市场来说,它们都不占有优势,很难与现有的正规高等学校相抗衡。只有坚持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机动灵活、注重实用的特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生存和发展下去。
日本社会原来也十分偏重学历,但随着终身教育和重视能力等新教育观的普及,近年来,唯学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开始从“学历主义社会”向“能力主义社会”转变。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当中,克服唯学历主义,通过完善各种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被作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11)。前文提到的对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授予“专门士”称号,以及建立专门学校与其它高校之间互换学分制度等,都是上述改革的具体体现。
三、结论与启示
日本的专门学校的经验和我国民办高校的初步发展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是大有作为的。因此,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全发展,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结构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由于民办高校具有“船小好调头”的机动灵活的特点,因此更适于发展多样化的、非学历的职业教育。民办高校应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为主要目标,只有加强职业性和应用性,才更容易办出特色,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更有利的地位。第二,在高等教育管理上,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标准,不能完全用学历教育的模式和规格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举办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不能管得太死,应注意发挥其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的优势。第三,为了促进民办高校向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必须在教育内外部克服偏重学历的观念,要尽快建立健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劳动工资制度,在全社会形成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并重的风气。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今后主要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办学。为此,应充分重视民办学校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办学体制改革上的重要作用,把民办高校作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划中去,推动它更好、更快地发展。
注释:
①“专门学校”是“专修学校”中高中后课程的别称,除此之外,“专修学校”还有招收初中生的“高中课程”和不问学历的“一般课程”。详情可参照韩民著:“日本的专修学校”,《外国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
② ⑤阿部美哉等:《大学外的高等教育—国际动向与日本的课题》,第51、67页。
③[日]文部省编:《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1993年版,第9、14页。
④[日]全国专修学校各种学校总联合会编:《全国专修学校总览》,第52-53页。
⑥[日]关口义著:《专修学校全论》,第184页。
⑦[日]文部省:《关于专修学校的状况调查》,1994年。
⑧[日]文部省高等教育局编:《大学与大学生》,1990年10月号,第20-21页。
⑨《招生招聘信息报第37期》,1994年7月。
⑩选用了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的“现代经营管理”专业(两年制)和“计算机软件应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与专门学校的相应的课程计划进行比较。
(11)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
标签:学历论文; 民办高校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日本大学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民办学历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职业资格论文; 民办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