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能否突破围城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能否突破围城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能否突破围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围城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站在WTO门口的中国银行业,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也面对着极大的挑战。中国银行业应当怎样应对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呢?这就不能不从正视现实开始,正确认识自己,才谈得上正确认识对手,从而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重新打造自己的竞争能力。

几多悬念

中国的一只脚已将踏入WTO,可是, 中国银行业的那只脚还在迟疑不决,似伸似缩。中国银行业的这种矛盾状态,既有其深层的历史渊源,也有着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国银行业显然在有些问题上还悬而未决,踯躅不前。

悬念之一:排队等上市有没有时间表。今年5月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撰文指出,在国内或海外股票市场上市发行新股是国有商业银行充实资本并实现股份制改造的一种途径。5月10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蔡鄂生在2000年中国投资论坛上说,为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将推动部分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以补充资本金的不足。一时之间,大大小小的银行行长纷纷登台亮相,竞相披露表示上市的计划,表达上市的愿望。眼看将形成银行上市热,北京有家经济报披露说:2000年将是银行上市年。但是,随即中国证监会就谴责该报造谣,称银行上市并无时间表云云。问题的关键似乎并不在于时间表,而是管理层对银行问题一贯的谨慎从事的态度使然。尽管过了不久中国工商银行就斥资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实施借壳上市,但迄今为止,有关方面在谈起银行上市问题时无不闪烁其辞,讳莫如深。既然哪一家银行都对上市翘首以待,事到临头为什么又好象乱了章法?银行上市难在哪里?

悬念之二: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面临选择。随着通讯技术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对此,央行权威人士也坦然承认,但是,他又说,当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是符合国情的。也就是说,口头上可以承认混业经营,也可以支持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加强合作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并且也预见到可能会发生一些业务交叉,但实际上却使混业还是分业就成了一个很不明朗的问题。

悬念之三:资本帐户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据权威人士透露,我国在1996年12月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资本帐户开放还没有时间表。主要是国内企业借外债或将人民币换成外币直接投资需要审批,外资不能购买本币证券资产。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特别是中外合作基金的即将建立和中外合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这些方面的限制显然也有待放松。

直面危机

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机遇,而在中国银行业看来, 却是危机重重,感到从来也没有过的巨大压力。这压力来自于五大冲击:

其一,经营业务的冲击。陆续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在还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情况下就轻而易举地占有了国有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市场份额。以近年来外资银行在进出口方面的结算量为例,其出口结算量已占总结算量的一半以上,进口结算量则占四至五成。同时,国内银行的外汇存款明显下降,外汇贷款也有所减少。外资银行不仅对我国的三资企业具有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对外向型企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国内优良客户的流失,相关业务的萎缩,中间费用的减少,对国内银行的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外资银行的增多,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大,国内银行受到的威胁也将越来越大。

其二,经营制度的冲击。外资银行在经营制度上没有分业、混业的限制,大多是全方位经营金融业务的全能型银行,具有灵活高效的长处。他们与国内银行的竞争,就好象训练有素的拳击高手与一个束缚了手脚的人进行的较量,是不公平的。并且,由于经营理念及经营机制的不同,国内银行在经营服务水平上与外资银行也不可同日而语。

其三,人才流失的冲击。在外资银行的高薪、出国等优厚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的吸引下,高素质人才跳槽的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大量发生。国内银行将成为外资银行的培训中心,而自身却由于人才素质的下降尤其是员工积极性的下降,在人才竞争中不无尴尬地处于劣势。

其四,信息披露的冲击。信息的相对封闭历来是国内银行赖以生存的护身符。加入WTO, 意味着透明度和自由化将成为银行业的两大游戏规则,银行的会计、统计报告制度也将与国际规则接轨。

其五,效率效应的冲击。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往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存在严重的体制性弊病。据最近公布的资料,四大国有银行在规模上全部进入世界银行100强行列, 但在资产回报率方面却远低于国外的银行同行。工商银行1998年资金收益率为2.5%, 资本回报率0.11%,中国银行稍好一点,也不过是3.4%和0.14%, 而国际上银行业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为0.5—1%,汇丰银行的资金收益率和资本回报率达23%、1.36%,德意志银行达25%、0.64%。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占全国银行的90%,存款占90%,贷款占92%,营业收入占89%,但税前利润却只占47%。可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人员之多,即使世界第一的美国花旗银行也只能叹为观止。花旗仅9.1万人,而中国工行有54 万人,农行52万人,建行38万人, 中行20万人。工行的人均利润仅740美元,而花旗则高达5万美元。 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要想达到国际银行业的效率效能,势必得壮士断腕。

后顾之忧

压力产生动力。面对WTO带来的国际竞争, 中国银行业当仁不让,自然也有改革的愿望,也有上市的要求,也想翻然改进,与外资银行一较高下。事实上,银行界在上述各个方面确实进行了积极探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不得不关前踯躅,步履蹒跚起来呢?

想来没有别的,只能是对于金融危机的后顾之忧。虽然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但近来东南亚资本市场一派颓势,又一次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自导自演的一场似虚似实的黑色风暴,似乎也在给全世界提个醒。

上一次近在咫尺的金融风暴虽然与中国擦肩而过,但着实令中国的银行业出了一身冷汗,至今还心有余悸。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沿袭着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经济运行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也极低,即使是在深沪两市上市的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也仅为5%左右,比银行信贷利率还低。企业由于经营亏损或投资失利, 不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使银行形成了大量呆帐,实际上向银行转嫁了风险。许多国有企业已经资不抵债,早已将银行贷款化为乌有,一旦破产,银行的清偿率通常很低,而如果企业并不破产清算,企业欠帐仍然表现为银行资产,但这种资产实际上是不良资产,是早晚要破灭的泡沫。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均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比例,同时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的比例也都大大超过8 %、5%和2%的界限。据1997年6月末的统计,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已超过30%。如果考虑帐外贷款和其它各种变相贷款的因素,则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至少比帐面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这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充斥着不少于50%的泡沫。在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中,大约有20000亿不良资产,其中13000亿奉命硬塞给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资产质量比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还差,如果放在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恐怕早就破产了。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侥幸逃过了上一次金融风暴的惩罚,不能不感谢人民币的不能自由兑换及国家信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饮水思源,固然是人之常情,而更重要的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除了将巨额不良资产转移给了专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之外,实在也并无多大的改变,难怪其不能不依恋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和相当具有保护色彩的金融政策。可是,即使适当放慢自己的脚步,又能争得多少时间,又能换来多少主动权呢?不断奶的孩子能长得大吗?

治病治根

中国银行业病及膏盲,不仅需要活血化瘀,更需要标本兼治,治病治根。

地方政府主导是中国银行业产生金融泡沫的制度温床。在政府一味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主导下,房地产市场出现圈地热,股票市场出现圈钱热,而国有银行则成为国企救亡运动的工具。银行迟迟不能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机制,不仅难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而且由于坏帐、呆帐的不断产生,使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使中央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政策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这里,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捆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个社会信用的下降。一方面政府为了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强迫银行对国企实施信贷救援,结果导致国有企业普遍失去贷款的约束力,形成赖帐机制,使银行坏帐难以解决;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银行的信用,不得不对银行的不良债务采取保护、纵容,使银行坏帐越来越多,而且由于信息失真,效率低下,形成资产低质量状态下的恶性循环,对政府信用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实践证明,解决银行的信用危机,并不能依赖政府信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条件下,政府的保护伞固然能起到暂时掩盖矛盾的作用,但在某种意义上,不啻是使自己坐在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上。而在一个开放的市场,政府的过度保护不仅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则,而且也不利于国内银行到市场竞争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突破围城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银行业靠的是“沙丁鱼效应”,由几家国有银行垄断经营,造成国内金融竞争严重不足。近几年,虽然通过增设金融机构,引入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其它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金融竞争,但国内银行还是未能摆脱“鸵鸟效应”的影响,习惯于对保护政策的过分依赖。即使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 “围城效应”依然强烈的迷漫在国内银行界之中。因此, 突破围城,乃是中国银行业走出震荡格局、走向全球范围的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前提。

突破围城,首先要更新观念。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消极逃避的“鸵鸟政策”只能保护落后,不能促进革新。加入WTO 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开放的市场,而建立在公开制度基础上的自由竞争,既是一切社会弊病和市场弊端的矫正器,又是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大发展的机遇。对于中国银行界来说,摆脱原有思维定式的影响比什么都重要,否则,就根本谈不上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局面。

突破围城,就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既然单一的国有银行机制已被实践证明并不适合国情,也阻碍了银行收益的提高,那么突破体制的桎梏,就成为顺理成章的头等大事。国有银行向股份制发展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由之路。经过股份制改革,发行股票上市,不仅可以促使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且是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补充资本金的不足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仅有深发展和浦发银行两家上市银行,工行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后,将实现借壳上市,预计还将有几家银行有望在沪深A 股市场上市或到海外上市。目前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银行规模都较小, 即使如此,银行股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上市公司来说俨然已是庞然大物。按照沪深股市现有规模,几大国有银行过大的规模显然有可能成为其在国内股市上市的主要障碍,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障碍应属莫须有之类。在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银行股都是大蓝筹股。中国股市如果没有这样的大蓝筹股,那就远远谈不上成熟。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也需要解放思想。

突破围城,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对于分业经营的合理性,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表示怀疑,实证表明混业经营并不比分业经营更容易倒闭。相反,却有可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既然如此,中国在对外开放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先对自己多开放一点呢?浮动汇率和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在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两大难关。从长远考虑,主动地、有步骤地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是提前化解外汇货币危机的上策。同时,人民币利率也应当有步骤地放开,以适应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增长。

在突破围城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将面临重组和网络化两大趋势,顺势而为乃是最好的选择。金融资产的重新配置是全球性的大趋势,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扩大营业网点,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入WTO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也给银行带来了上市的良好机遇。在全球范围内,网络银行业务也在快速发展。网络化给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银行传统的运行模式提出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银行业要好自为之,善于把握机遇,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争取尽快缩短同国际同业之间的差距,迎头赶上世界潮流,以跻身于强者的行列之中,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标签:;  ;  ;  ;  ;  

中国银行业能否突破围城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