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集里医院放射科 湖南 430100
【摘 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扩散成像应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磁共振数据,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在0-24h之间,以发病时间作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四组,探究发病不同时间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图像特点。结果:通过分析62例发病不同时间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可知,62例患者共99个病灶,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呈现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其中49个病灶位于基底节,占49.49%(49/99)其中单侧受累的有29例(12例右侧受累,17例左侧受累),18个病灶位于脑干,占18.18%,(18/99),19个病灶部位位于半卵圆中心,占19.19%,13个病灶部位位于小脑,占13.13%(13/99)。甲、乙、丙组(发病12h内)患者DW1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与普通核磁比较,信号出现情况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丁组(发病时间在12-24h)患者与普通核磁信号出现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于发现病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为早期用药治疗提供了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成像;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依据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般比较危急,如未能及时诊治,极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早期诊断并用药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比较准确的诊断依据[2]。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磁共振扩散成像数据,总结了其对于诊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其中6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辅助检查确诊,并排除脑出血病变的患者,62例患者中有男41例,女21例,年龄均在47-69周岁,平均年龄为(62.4±2.4)周岁;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7-24.0h之内。以发病时间为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即甲、乙、丙、丁,甲组:发病时间在0-4h的患者,共8例;乙组:发病时间在4-8h的患者,共19例;丙组:发病时间在8-12h的患者,共21例;丁组:发病时间在12-24h的患者,共14例。本次入组需排除意识不清及昏迷的患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62例患者先行常规核磁检查,后采用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对患者颅脑进行扫描,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所得影像学资料,记录病灶的形态、大小等数据,比较DWI/ADC/FLAIR/T1W1/T2W1信号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病灶影像学特点
通过分析62例发病不同时间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可知,62例患者共99个病灶,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呈现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其中49个病灶位于基底节,占49.49%(49/99)其中单侧受累的有29例(12例右侧受累,17例左侧受累),18个病灶位于脑干,占18.18%,(18/99),19个病灶部位位于半卵圆中心,占19.19%,13个病灶部位位于小脑,占13.13%(13/9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通过MRI/DWI检查不同发病时间患者的DWI/ADC/FLAIR/T1W1/T2W1信号情况
甲组8例患者中,共有14处病灶,DWI信号均为高信号,ADC数值均为低信号,FLAIR/T1W1/T2W1均为等信号;乙组19例患者共有32例病灶,ADC数值均为低信号,DWI信号均为高信号,T1W1均为等信号,有9个病灶T2W1为高信号,23个病灶T2W1为等信号,有11个病灶FLAIR为高信号,21个病灶FLAIR为等信号;丙组有21例患者,共31处病灶,ADC数值均为低信号,有5个病灶T1W1为等信号,26个病灶T1W1为低信号,有23个病灶T2W1为高信号,8个病灶T2W1为等信号,DWI信号均为高信号,有29个病灶FLAIR为高信号,2个病灶FLAIR为等信号;丁组共14例患者有22个病灶,ADC数值均为低信号,DWI/FLAIR信号均为高信号,有7个病灶T1W1为等信号,15个病灶T1W1为低信号,19个病灶T2W1为高信号,3个病灶T2W1为等信号。由上述结果可知,甲、乙、丙组(发病12h内)患者DW1均为高信号,ADC均为低信号,与普通核磁比较,信号出现情况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丁组(发病时间在12-24h)患者与普通核磁信号出现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依据其发病原因的差异性,可分为血栓形成性脑血管病以及栓塞性脑血管病[3]。其中对于突发脑血管缺血,但在24h内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临床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在24h之后一段时间,则称之为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症状持续24h以上仍未消失,属于局限性脑栓塞(脑梗塞),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诊断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通过观察影像学资料,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临床分型及脑组织的病变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本次研究发现,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对于12h内的病变发现更为灵敏[4]。12-24h普通核磁和磁共振扩散成像结果差异不大,说明磁共振扩散成像对于发现早期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有效提高诊断的精准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依据,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者功能的恢复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6]。本次研究发现,相比普通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扩散成像的图像影像学资料更为清晰,能及早发现小病灶,为后期的用药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子荣,丁建平,戚乐等.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87-90.
[2]石晶晶,杨时骐,王剑等.RSNA2014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J].放射学实践,2015,30(2):102-108.
[3]张顺,张水霞,姚义好等.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5,30(2):119-123.
[4] Guo Guo,sun Fang,Zhang Zongjun et al. Study 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J].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2014,14(4):309-315.
[5]杨烁慧,陆方,陆欣玲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脑白质缺血损害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1844-1848.
[6]白敏,郭茜,吴林等.3.0 T MRI对儿童动脉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3,4(3):192-195.
论文作者:汤运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9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信号论文; 磁共振论文; 缺血性论文; 均为论文; 时间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9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