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希望播撒田间——浙江乡镇企业投入农业开发热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间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浙江论文,透视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军号角的吹响,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已占据“五分天下有其四”的浙江乡镇企业不负使命,捷足先登,凭借与“三农”有着天然联系的优势,以服务“三农”为己任,悄然掀起了一股投资农业、开发农业的热潮。近3年来, 全省乡镇企业用于哺农建农的资金累计达到72.8亿元,年均在24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开始由小康走向富裕。
近水楼台 大有可为
投资农业具有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大凡有战略眼光的乡镇企业家对此都情有独钟。据随机对江山、安吉、宁海、温岭、新昌、上虞、慈溪等14 个县调查统计, 目前已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乡镇企业共有7352家,而且投资规模在日益扩大。在这些涉足农业领域的企业中,自主创办农业车间的有385个;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有476个;带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盟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有1104个。值得欣喜的是,这些跻身农业领域的企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为振兴农业、富裕农民、推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近两年,乡镇企业投资农业实现产值285亿元,实现增加值48.8亿元, 上交税金6.5亿元,出口创汇近40个亿, 占当地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0.8%、10.7%、12.8%、33%。
堪称乡镇企业佼佼者的万向集团是最早致力于农业开发的企业之一。“八五”以来,该集团公司在当地海涂创办水产养殖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规模,先后在广东租用了1万亩水面养殖鳗鱼, 在黑龙江承包了1.7万亩良田种植黄豆,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 出口一条龙规模经营,面向农业的总投资累计已超过5个多亿,实现产值7.5亿元,创汇5800万美元。江山市“宾情”、“嘉蓝”两家猕猴桃干酒酿造公司,一方面与种植大户签订产销合同,另一方面直接参与猕猴桃基地的种植开发,既使桃农利益得到保障,又大大降低了酿酒原料的成本。
乡镇企业加盟效益农业开发的经济现象,已引起浙江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1994年8月, 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通知》;1997年4月, 省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并以实施“百龙工程”为重点,每年都要表彰奖励一批为开发优质高效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在政策上,对跻身农业的“龙头”企业予以三个优先,既优先立项、优先贷款、优先贴息,从而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乡镇企业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形式多样 各显其能
浙江乡镇企业投资加盟效益农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途径广泛,形式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形式一:企业自主创办农业车间。这是许多重点骨干企业为拓展自身发展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如丝绸行业的骨干企业万事利集团,近几年在不断扩大主导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成立了养殖产品公司。前不久,他们又大举西进,在新疆昌吉征用了1万亩开垦土地, 计划建一个棉花生产基地。由集团公司办农业车间或农副产品公司,好处有三:一是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加直接,从种养、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均由企业自己来完成;二是互补性强,便于企业在内部调节资金、技术;三是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一条渠道。
形式二:加盟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这是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有效途径。由于乡镇企业的加盟,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省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30个,县级规模不等的农业示范园区更多, 仅绍兴和台州两地就有1156个。由私营企业传化集团公司投资1亿元, 与浙江省政府联手建设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以植物转基因开发成果为基础,以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集科研、培训、观光为一体,为全省提供了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
形式三:建立企农合一经济实体。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这是浙江乡镇企业跻身农业领域、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走的又一着棋。现在,全省已涌现出各类经济联合体4.45万多个,从业人员37.67万人。其做法是,由企业视需要和可能,免费、半费或以优惠价格向农户供应良种,按种植计划赊销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企业从利润中提取一定资金,对农民在基地化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购置机械设备、兴修水利工程等予以适当补贴;按照契约,对种植养殖大户予以适当奖励;企业与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将土地、劳务、资金入股,实行按股分红。总之,在经济共同体里,权力均等,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这一点,从新昌县养兔业的变迁可见一斑。过去,这个县由于没有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兔业经营体系,千千万万养兔专业户一度陷入困境。后来,由企业负责牵头,组成兔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销售、按股分红、年终返利的利益分配机制,使短短的“兔子尾巴”变成了一条又长又粗的产业链,从而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
乡镇企业投入效益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革新了农村经济的二元结构,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使乡镇企业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一是有利于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农业产业链不断得以延伸。素有中国竹乡之称的安吉县,毛竹年采伐量达1850万支。但过去竹乡人满足于“卖卖竹子,过过日子”,一旦遇到滞销,大量毛竹只能当柴烧。近几年,该县从提高竹子附加值入手,突出抓了竹子深加工这个环节,全县办起了1600多家竹制品和笋制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33亿多元。随着竹业产业链的延伸,原竹身价倍增,全县18个产竹乡仅竹业一项,平均每户年收入就达6000多元,竹乡人提前跨入了“小康”。湖州市天地珍禽有限公司,通过向农民传授科学养鸭技术,按保护价收购肉鸭,带动了周围十里八乡农民发展养鸭业,并开发了38个品种的鸭制品,被农业部树为“一只鸭子带动一个产业”的样板。
二是有利于减缓农业所面临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乡镇企业加盟农业产业化开发,实行定向投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无核柿子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但在以往由于农民缺乏科学栽培技术,加上产加销脱节,结果丰产不增收。乡镇企业加盟之后,积极引导农民在科学栽培上下功夫,在贮藏保鲜上做文章。如今淳安的无核柿子,果更大,皮更薄,色更艳,味更甜,并通过注册商标,附加值增加3倍, 获得浙江省首批优质农产品金奖。
三是有利于形成和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跻身加盟效益农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连接的问题,一二三产业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区域经济的特色显而易见,加快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的步伐。目前,全省已形成主导产品年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产值总量达2644亿元, 平均每个区块8.7亿元,其中超100亿元的区块4个。龙游的小辣椒、 江山的猕猴桃、庆元的香菇、诸暨的珍珠等等,均在省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丽水龙上公司开发的无污染绿色食品牙象菜、人参菜、枸杞菜,去年打入浙江在上海举办的农副产品展销会,风靡上海滩,每斤卖到10元乃至几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