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的新角色--以康奈尔为例_图书馆论文

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新角色:康奈尔范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馆员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范例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11-11-23

1 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新纪元。新信息技术渗透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着读者的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新时代赋予研究型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和存在价值,这种深化演进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学科服务之中。学科馆员作为学科服务的主力军,站在图书馆与读者联络交互的前沿,其角色定位、工作职责、服务内容与方式均呈现崭新的发展态势。

如果说传统的学科馆员职责以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用户培训、院系联络为特征[1-2],那么近几年学科馆员的服务范畴已大大拓展,学科馆员的职责也随之深化与扩充。2008年以来,国内外多位图书馆专家明确提出学科馆员2.0的概念[1,3-4],并试图重新定义学科馆员所扮演的角色。2009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曾发布专门讨论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特刊A Special Issue on Liaison Librarian Roles[5],从多角度探究学科馆员的未来发展。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方向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与图书馆的战略发展方向密切关联。

本文将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最新学科服务发展模式为例,深入探究国外大型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前沿发展趋势,以期为国内学科服务发展带来启发,拓宽思路。

2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简况

康奈尔大学[6]始建于1865年,是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校园一部分土地属于纽约州政府所有,这样的大学有为所在州公民提供服务的义务,所以说康奈尔大学是一所公私合一的综合性大学,当前约有本科生14 000人、研究生7000人、教师2800人、职工11 000人。康奈尔大学图书馆[7](以下简称康图)是美国排名前10位的著名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拥有800万册馆藏,由18个分馆组成,400多位馆员。

康图现有约50位学科馆员,分别隶属于主馆多个部门以及分布在整个校园的各个专业分馆,例如: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馆员属于研究与学习服务部,而数学学科馆员则属于数学分馆。关于康图学科馆员的基本工作模式,本文第一作者2006年赴康图访学之后曾撰文详细介绍[8],不再赘述。本文重点介绍近几年康图学科馆员的职责扩展。实际上,康图每位学科馆员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内容各有侧重,本文主要介绍学科馆员的整体工作情况。

3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特色案例

3.1 融入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康图在其“2011-2015战略规划”[9]中明确提出:图书馆要在科研过程的每个阶段对师生提供支持与服务。强调学科馆员参与到科研活动的全周期(见表1),例如:科研筹备阶段促进跨学科合作研究、提供基金申请咨询与支持;科研进行阶段提供深度学科咨询和各种科研工具的应用;科研成果产出阶段提供学术出版传播和数字化服务;科研结束阶段提供数据监管存档服务等。

通过提供全方位科研支持,康图希望改变其作为服务者的单一角色,逐渐成为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下面介绍几项特色科研服务:

3.1.1 VIVO——促进合作研究的工具 2010年,康图针对各学院研究生在本专业馆借书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跨学科馆藏使用不断增加。当今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学科交叉渗透,重大研究项目越来越离不开跨界合作。而大学传统的院系行政结构使得教师对其他学科或其他机构的研究者缺乏了解。VIVO(http://vivo.cornell.edu)是一个基于开源语义和本体结构的Web发现工具,其主要用途是创建虚拟学术互动社区,帮助研究者和管理者寻找潜在科研合作伙伴。

VIVO由康图和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家于2003年发起,最初仅针对生命科学,目的是促进校内学术交流,揭示跨校区跨学科的研究者信息,它从学校和院系的管理系统中抓取信息,包括项目、基金、课程、出版物、学术活动、实验室与研究条件等,并提供个人网上创建更新简历的便利。在康奈尔大学支持下,VIVO逐步扩展到覆盖所有学科。2009年,VIVO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1200万美元资助,以康奈尔大学、弗洛里达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华盛顿大学等7所学校联手的方式迅速将其发展为一个全关跨学科科学家网络:VIVO Web[10]。2010年美国农业部开始使用VIVO,全球其他机构也可通过安装VIVO软件和提交数据,加入VIVO Web。

3.1.2 学术出版传播——图书馆涉足的新领域[11]数字出版与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给图书馆巨大冲击,改变了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为了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与开放获取,满足学者的出版需求,抵制商业出版物价格上涨,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涉足学术传播与出版领域,努力建立以开放获取为主体的新的学术交流体系。

康图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开放获取与在线出版,以下是其代表性项目:

●arXiv.org:免费电子预印本文献库。覆盖物理、数学、天文、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是科学家公布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2001年以来由康图进行维护和管理。2010年,康图尝试通过此平台扩展基金来源,建立合作商业模式,确保开放获取资源可持续发展。

●Project Euclid:2000年由康图发起创建是由康图与杜克大学出版社共同管理的非营利性在线出版物平台。旨在促进数学和统计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扶持独立出版商以及专业学会期刊的低成本网上出版,实现一种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型。

●Signale:Modern German Letters,Cultures,and Thought:由康图与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共同创建的电子丛书。

●eCommons@cornell[12]:康奈尔大学的机构知识库。为校内单位或研究项目提供数字研究成果的长期保存与共享服务,包括学术论文、工作文档、技术报告、会议文献、音视频、研究数据等各种数字资料,还为大学管理部门保存档案类文档。

除以上项目外,2009年图书馆与大学共同出资支持本校作者在OA期刊发表文章;图书馆出资成为某些OA出版社会员(如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和BioMed Central),帮助作者获得出版优惠待遇。学科馆员则积极宣传OA出版理念与新出版模式,提供版权咨询,让师生了解自己作为作者的权利。个别学科馆员还参与学术出版相关工作,如担任电子丛书的管理编辑。

在大学智力产出方面,学科馆员还参与创建和管理机构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负责制定收藏方针,与院系教师联系,鼓励并帮助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提交到机构库中。Catherwood分馆的学科馆员与劳工关系学院共同建设的Digital Commons@ILR[13]就是一个学科知识库的成功案例,不仅用于展示该学院学术成果,还收录学科馆员搜集的数字资源,成为一个支持学科研究与教学的综合信息中心。

3.1.3 数据监管(data curation)——基于研究数据的新服务 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不仅是检验研究成果的依据,而且对于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科技的发展给科学家提供了大型数据分析的便利,许多学术出版物都包含研究数据集。长期以来,研究数据通常由研究者分散保管,不利共享。人员变故和突发事件等因素都会造成数据遗失,而数据注释不明又为后人解读利用带来障碍。自2011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要求所有基金申请必须提交研究数据管理计划,包括数据的长期保存、共享与访问方式等内容。这项战略性信息基础建设新政策强调了公共获取数据的重要性,并且NSF的DataNet项目明确研究型图书馆将作为主体参与此项工作[14]。即便没有NSF的规定,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也必须将收集、管理数据纳入其馆藏建设与服务当中,因为数据与学术出版物不可分割。

科研数据管理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一项新使命,为学科馆员发挥特长、融入科研进程提供了契机,美国多家知名大学图书馆都积极投入。康奈尔大学组建了研究数据管理服务组(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Service Group),图书馆作为其中主要成员与校内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各种研究数据管理服务,包括存储备份、元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发布等。康图内部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数据工作组(Data Working Group),为图书馆参与到数据监管领域提供战略机遇分析与建议。康图近两年正在探索开发研究数据检索挖掘工具,建立一套标准的符合NSF要求的数据管理与服务体系,并且已经建立了一个实验性的数据仓储DataStaR(http://datastar.mannlib.cornell.edu)。DataStaR目前主要保存农业与生态系统学科的研究数据,支持研究者合作与数据共享,促进研究数据及其高质量元数据的发布存档。

在数据监管服务中,学科馆员提供研究数据服务咨询,协助教师按照基金申请要求和数据特点制定研究数据管理计划,了解师生对于研究数据的信息管理需求,参与制定数据保存标准,参加数字仓储建设,关注数据监管的发展。

3.2 嵌入课程教学环节

康图大多数学科馆员参与教学培训,包括开设内容丰富的讲座;从事与课程相关的合作教学;针对学科或课程制作网络指南;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咨询等。康图十分重视发挥教学支撑作用,针对不同学科与各类学生需求,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大学教学环节之中,突出“嵌入”特色。

3.2.1 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大学课程教学 除了提供培训讲座外,学科馆员积极融入大学课程教学之中,尤其是嵌入式教学与合作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加强院系联络具有积极作用。在嵌入式教学中,学科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出席课堂,负责讲授其中1-2讲内容,其余时间为课程提供信息服务。还有一种合作授课的形式,学科馆员与教授一起开设课程,双方都参与讲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与作业。后者更具挑战性,下文介绍的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即属于此类。

学科馆员利用LibGuides平台制作了大量针对课程的图书馆网络指南,仅2011年春夏学期,就有49门课程指南,内容覆盖与课程相关的基本研究方法、重要学科资源、参考文献的查找及引用、信息评估等。课程指南中还会嵌入学科馆员的个人简介与联系方式。

康图主馆与各分馆均设有教学联系人,教师若需要得到图书馆的课程服务信息或希望学科馆员开设面向课程的图书馆讲座,填写网上申请表单即获帮助。

3.2.2 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15] 为保证本科生拥有核心信息素养,2007年康奈尔大学借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法,推行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该计划由康图和负责本科生教育的教务长办公室共同资助,鼓励教师重新设计本科生课程作业,探索将研究技能整合到本科生课堂的有效方式。

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的执行过程分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图书馆、教学中心等校内学术支撑单位的帮助下进行课程作业的规划设计。第一阶段,教师参加为期一周的暑期集训班,与学科馆员、教学中心等部门的人员一起听取学生反馈,然后共同设计课程大纲、课程作业及评估标准;第二阶段,开学后学科馆员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培训与咨询,按照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文献资源进入科研实践,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鉴别和使用能力。反馈表明,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对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变了大学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本科生在完成一个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掌握了信息技能在研究中的运用方法,而学科馆员则与教师和校内其他部门建立起一种创新合作关系,促进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化。

3.3 学科馆藏建设服务的深化拓展

早年美国学科馆员的核心职责通常是纸本图书的采选与剔除。近年来电子资源迅猛发展,学科馆员的角色不断拓展,学科馆藏建设的工作模式、内容和流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2002年康图曾做过一个内部调查[16],尽管全职负责资源采选的书目专家(bibliographer)职位仍少量存在,但已逐渐被身兼馆藏建设与参考咨询等多重职责的学科馆员所替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学科馆员参与到数字馆藏建设相关的大量工作,包括协议谈判、建立电子书馆藏、纸本馆藏的数字化、学科数字馆藏建设等,也因此与馆内其他部门有更多合作。由于经费压力以及纸本向电子资源的转换,学科馆员也承受着更大的基金管理压力。

除机构库建设外,学科馆员还参与“康图数字馆藏注册”计划(CUL Registry of Digital Collections)。注册的数字馆藏是一个按系统方式组织起来的、由元数据支撑的电子馆藏集,可按多种方式检索。注册数字馆藏清单通常由负责相应学科物理资源采选的学科馆员维护。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提高数字馆藏的资源发现能力,促进数据收割、联邦检索和信息维护。

2004年,康图发布采选与订购集成工具ITSO CUL(Integrated Tool for Selection and Ordering at CUL),它以Web界面为学科馆员提供最新书目信息,学科馆员不仅可以查看自己的采选记录,还可向其他学科馆员推荐书目。而且,采编馆员可以方便地订购出版物,将选定的书目记录直接批量导入OPAC。在产品早期开发阶段,学科馆员参加顾问组工作,对其功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ITSO CUL改变了学科馆员和技术服务部门订购文献和内部交流的方式。基于ITSO CUL,2006年康图与OCLC合作开发了WorldCat Selection系统[17]。

3.4 以合作理念发展学科服务

多年来,康图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多元化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扩大外部影响、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创新项目、节省开支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在图书馆内部,学科服务也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3.4.1 2CUL[18] 2009年,在安德鲁梅隆基金资助下,康图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开展深度创新合作,因两馆英文缩写相同,简称2CUL。重点合作领域覆盖资源建设、技术服务与基础设施。合作内容包括共享人员、共享资源、共享技能、共享机会、共享品牌优势,这里介绍与学科服务相关的合作。

两馆于2010年起共享一位负责斯拉夫语与东欧研究的学科馆员,为两馆提供学科研究支持和资源建设服务,管理采购与捐赠,其工资由两馆共同承担。这种共享员工的模式节省了开支,减少了重复订购,提供了购买更深更广的共享型馆藏的可能。两馆还建立了南亚学科的合作,康图和哥伦比亚的南亚学科馆员分地域负责馆藏建设,分工为两校师生提供深度参考服务。两馆还将以类似方式在拉美研究、东亚研究等领域进行学科服务合作。

两馆最近还建立了一个电子图书行动组,由双方学科馆员参与,负责考察电子图书市场现状,制定推进双方电子图书采编与管理的策略。

合作超越了竞争,提升了双方的竞争力。2CUL模式不仅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腾出经费扩大馆藏资源,而且还扩展了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3.4.2 大规模数字化 康图是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的领军者之一,与全球范围的合作伙伴长期共同致力于数字资源建设。近5年来,康图与微软、谷歌等公司合作,大规模数字化本馆馆藏,使馆藏资源得以在物理校园之外广泛访问。目前已完成数字化的图书约有30万册,覆盖诸多领域。

2006年,康图与微软公司合作数字化本馆收藏的10万册无版权英文专著,此项目由一个各部门馆员组成的大规模实施工作组负责。学科馆员在资源选择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不仅针对微软感兴趣的学科对康图馆藏进行评估,而且就哪些资源应优先数字化与微软积极对话。学科馆员利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与WorldCat 分析工具确定哪些资料需要数字化,讨论选择标准、工作流以及文献从书库到数字化车间的转移办法。除了这个工作组,还成立有一个以学科馆员为主的小组,专门讨论和评估数字化资料的保存、发现与访问模式,包括与公司合作集团内部传递文献的利弊;建立特定学科数字馆藏的利弊等问题。

2008年秋,康图与谷歌公司合作数字化50万册图书,此项目正在进行之中。学科采选馆员又一次参与文献选择、数字化后的资源发现与利用等工作。

3.4.3 学科馆员与馆内其他部门的合作 由于工作职责的演变,学科馆员越来越多地参与馆内合作,涉及采、编、电子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联、特藏、数字化加工服务、数字出版服务等几乎所有部门。学科馆员通常会加入馆内某个跨部门的项目组或行动团队。

馆内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数字与基于Web的服务。例如馆外馆工作组(Library Outside the Library Group),它是一个负责发现、配置、传播、评估电子工具的小团队,参与的馆员平均花其工作时间的10%负责开发科技工具,目的是使读者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够使用图书馆服务。该团队最近开发了一个iPhone应用,免费放到了苹果的iTune网上店里供读者使用。此外,该团队还为读者提供检索图书馆目录、管理个人图书馆账户、查看开馆时间并与图书馆员通过实时咨询、邮件、电话或短信方式进行交流的各种工具。另一个馆内合作重点是改善资源发现与获取。有学科馆员参与的发现与访问工作组(Discovery and Access Team)针对师生需求,开发改善数字与纸本信息资源的发现与获取的工具。

4 关于学科馆员角色及学科服务发展趋势的思考

4.1 学科馆员新角色的发展特征

学科馆员的角色在发展变革的环境中不断演进,今后还会持续发展。就康图而言,学科馆员的当前职责除了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外部联络之外,还延伸到学术出版与传播、科研数据管理、资源数字化、数字工具、资源发现与管理、基金管理等更广阔的领域。这些新角色都不属于图书馆传统业务范畴,体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从服务提供者转向学术合作伙伴。图书馆传统上只是服务提供者,如今越来越多地在大学的科研教学过程中扮演学术合作伙伴的角色。学科馆员作为一种特殊岗位,推动了这种转变,而其本身也因为要担当合作伙伴的角色而承担前所未有的任务。

●将最新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新服务领域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前提,涉及信息的加工、传播、发现、管理、利用、保存。新技术是学科馆员角色转型的重要因素,服务创新又不断提出新的技术需求。康图十分重视新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结合,未来的学科馆员将更多地依靠数字工具或平台为研究者提供服务。

●更高的馆员技能和素质要求。参与教学、科研各个环节的重任要求学科馆员具备新的能力,例如:数据搜集、整理和管理能力;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学习与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而被研究者接纳为合作伙伴本身就要求学科馆员具备更深更广的专业知识。此外,新角色对学科馆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图书馆各业务领域的馆员都承担着日益增加的传统职责之外的工作。这种“混合型”模式有助于学科馆员拓宽专业技能,发挥创造力,使他们超越所在部门的业务范围,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个图书馆中的位置。但是,学科馆员也要为“万能角色”付出相应成本。面对很多时间敏感的任务,如咨询台值班、教学或各种委员会安排,他们会感到无法有效协调时间的困惑。

不管学科馆员角色如何变化,其实质永远是为实现图书馆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发挥作用。在康图学科服务体系中,学科馆员的新角色与图书馆在大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相似,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紧密围绕康图《2011-2015战略规划》中设定的目标,遵循“推进大学教学、研究与拓展”的图书馆战略发展使命。而康图的战略规划则着眼于康奈尔大学与全世界,着眼于现在与未来。

4.2 学科服务方式的发展趋势

康图的学科服务体现出一种整体规划与战略部署。图书馆围绕明确的目标,主动发现学科研究需求并提出应对方案,由学科馆员与全馆各部门通力实施。其学科服务开展方式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色,这应该是今后学科服务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动参与(engagement)。图书馆以主动参与的姿态面对新的学术信息需求。学科馆员扮演的角色多样,其核心精神也是主动参与。主动走入读者的空间,通过各种方式与读者交流接触,例如:与教授见面;参加院系会议;就馆藏决策及学术出版与师生交流协商,提供研究咨询与课程支持等。另一方面,学科馆员涉猎图书馆多种业务工作,参加各种委员会或工作组。

●深入过程(in-process)。越来越多地将学科服务有机融入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之中,为科研活动每个阶段提供支持,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教学。这种融入过程的服务密切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联络,直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因而更受欢迎,同时也有助于确立图书馆不可替代的学术支撑地位。

●合作(collaboration)。从2CUL、VIVO这样的跨机构合作(甚至是国际合作),到数据监管、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这样的校内合作,再到馆内各种委员会和工作组以及学科馆员之间的合作,学科馆员涉及的新工作内容几乎全部需要通过合作完成,在这个以合作为主旋律的时代,一己之力十分有限。

5 结语

以上介绍的康图案例基本可以体现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当前发展趋势,从中亦可看到学科馆员2.0的轮廓。今后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模式还会不断演化,因为学科服务原本无固定模式可循,每个图书馆都根据自己的目标、环境及读者需求,开辟着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由此看来,学科服务反映了一个图书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它的创新能力。康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该并且能够利用新技术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好支撑服务,前瞻性发现读者信息需求,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扮演学术合作伙伴的角色,扩大影响力,实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学科馆员在这些新的学科服务生长点上大有可为,同时也面临专业技能、精力分配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致谢:本文得到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欣老师的大力帮助与指导,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标签:;  ;  ;  ;  ;  

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的新角色--以康奈尔为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