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土论文,大开发论文,生态建设论文,西部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

西部大开发地区,指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广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12个省、市、区,以及湖南省湘西、湖北省恩施两个自治州所管辖的市县范围。土地总面积101.9亿亩,占全国的70.7%,总人口3.5亿,占全国的27%。因此,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面临的长期的,持久的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一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水资源合理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基础;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根本;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关键。

一、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数量与类型

据1996年底调查统计,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101.9亿亩,其中园地0.4亿亩,林地16.6亿亩,牧草地39亿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亿亩,交通用地0.3亿亩,水域2.9亿亩,未利用土地32.5亿亩。

2.利用特点

(1)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土地利用率低,人均2亩多耕地,但由于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大部省区土地开发程度低,土地利用率低于全国73%的平均水平。

(2)耕地质量差。西部地区有优质高产稳产农田近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27.7%,大于25度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10%。

(3)未利用土地比例大,耕地后备资源比较多。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为32.5亿亩,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31.9%,占全国未利用土地的88.3%,有耕地后备资源(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6.8亿亩,占全国的71.3%。

(4)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西北各省及内蒙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山地多,沙漠戈壁面积大;西南省区山高、坡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整个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场退化加剧,生态环境脆弱。

(二)水土资源匹配与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水资源包括天然降水、地表迳流、地下水三部份。水与光、热、土、地形、地貌决定着一个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的优劣及其生产力的高低。我国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总面积约73亿亩,占我国国土的51%,其中因水量过少,没有灌溉就不能生长乔木林的约为50亿亩,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年降水量在250~400毫米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及长城沿线一带,只能以旱作农业为主;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干旱的半荒漠和荒漠地带,大部西北省区的草原、沙漠、戈壁,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区,也是旱作农业的西界;干旱农业的用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流、引水灌溉;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仅100~200毫米,盆地中部不足50毫米,为沙漠,戈壁地区。

从水土资源匹配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含西藏),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3%,而地表水资源却占我国70%,水多地少。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而地表水只占30%,缺水现象十分突出。这种水土资源分布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与不同的生产潜力。西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重庆等地,水旱灾害频繁。

西部地区地下水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天山南麓、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周围等西北地区,以发展灌溉绿洲为主,而广西、贵州、云南等岩溶地区,主要是喀斯特溶洞水农业区。

二、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中的几个问题

据调查,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以下问题必须关注。

(一)土地荒漠化在扩大

我国荒漠化地区(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散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土地的27.3%,每年因风蚀、水蚀等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荒漠化面积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近年更以达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5省区及内蒙、西藏,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90%以上。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20世纪以来,特大沙尘暴频繁,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0多次。其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等人为活动加剧造成的。中科院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由于过度农垦导致土地退化的占荒漠化面积25.4%;过度放牧的占28.3%;过度樵采的占25.4%;利用不当及工矿建设破坏的占9%,而单纯因风力作用造成沙丘前移的仅占5.5%。专家又指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近年沙尘暴的新动向。土地荒漠化严重制约着西部各省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东部省区也造成严重危害。

(二)无度开垦,陡坡耕作,水土流失加剧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8.2%,西部地区占90%以上。主要是乱垦、滥伐、滥樵、过牧以及采矿破坏所致。西北省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以风蚀为主,黄土高原同时受风蚀、水蚀危害。西南省区以水蚀为主。

西部地区大于25度的坡耕地有6340万亩,占全国坡耕地的83.3%,15度~25度坡耕地有1.18亿亩,占全国的80%;此外,荒漠化地区尚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需要生态退耕。陡坡粗放耕作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脊薄、劣质土地耕种及超载放牧、破坏自然植被等人为因素导致了大量水土流失。而位居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西部地区河流搬运泥沙是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西北地区水土开发,导致生态恶化的实例

1.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在恶化

塔里木河流域有水库88座,82个集中在干流以上与源流区。据统计,自50年代至今,6条源流的河水量没有减少,但向干流供水量却减少35%,有的河流甚至汇入塔河干流前就断流(如叶尔羌河);干流的上中游随意堵坝,扒口浇灌或架泵取水,下游来水量更是锐减。从50年代平均年迳流量达13亿立方米,至目前年仅2亿立方米,到干流最后一个水库(大西海子)以下,近300公里干脆无水,河道断流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两岸的胡杨林地面积近40年已枯死60%以上,下游的“绿色走廊”濒于毁灭的边缘。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色通道”,已被两侧的沙丘侵蚀得岌岌可危。塔河下游的罗布泊湖的干枯,古代丝绸之路与古楼兰毁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2.区域水土开发失去平衡

沿天山北麓新老垦区和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则已形成700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地带,水位下降,地表植被枯萎加剧;新疆3000多条坎儿井一半已无水;地表植被和地表的自然结壳被毁以后,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由于供水条件变化或市场条件变化(如棉价下跌)而形成的新的抛荒耕地累计达2800万亩以上,仍在逐年增加;剧全疆第二大湖泊的艾比湖,50年代水域面积约为1300平方公里,1977年降至500多平方公里,湖面萎缩,生态恶化。仅民用燃料需求(当地每年平均需18万吨柴草),相当于每年要砍伐100万亩梭梭林,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疆50年代湖泊面积约9700平方公里,70年代减为4748平方公里;已利用的4.05亿亩草场,退化面积达1.2亿亩。总之,水土开发如何做到综合平衡,是研讨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西部大开发中有关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是21世纪我国的宏图伟业,需要举国之力长期艰苦共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仅就有关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调研中的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

(一)西部大开发要积极推进节水增地,退牧还草措施

1.要遵循自然规律,努力节水增地

除西藏外,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4左右,这些地区灌溉造林每1000万亩,每年需灌溉用水30亿立方米左右,需养护费30~40亿元。这些地区农林要发展,钱可以多方筹集,但如此大量的用水是无法解决的。常说“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在这1/4的国土上,虽能努力保存天然绿洲,发展人工绿洲,但其中90%以上的干旱土地必须靠保护好沙漠、戈壁、荒山或一年之中只绿三个月的天然草地来维护生态环境。按以色列目前的水平,发展节水灌溉,可确保这些地区灌溉农田用水,并可新增节水灌溉农田1亿多亩。这样,总计可增加的农业生产能力将是我国退耕还林(草)、退田还湖减少耕地生产能力的3倍以上。

在西北干旱地区,已出现了多个节水增地的典型。陕西省延安市把陡坡耕地修成梯形园地,种植经济林,主要靠自然降水(年降水500毫米左右)辅以小水窖集水救急,发展节水生态农业。经过近50年的努力,扭转了沙进人退,榆林古城搬迁的历史;甘肃定西县年降水300毫米,在开发治理中,山上挖深沟集水植树种草,并辅以小水窖或拉水上山救急,生态建设好。

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的地区最宝贵的是灌溉农业,这些地区现有有效灌溉面积1亿亩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大水灌漫,用水十分粗放,造成耕地盐碱化。这些地区节水增地潜力很大。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已建成喷、微灌面积164.6万亩。“十五”期间,兵团将定点实施400万亩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喷、微灌总面积可达550万亩,每年可节水9亿多立方米。这9亿多立方米的水又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左右,节水增地潜力巨大。

2.宜荒则荒,退牧还草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

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100~200毫米,盆地中不足50毫米,为沙漠戈壁地区,更应保护荒漠植被,宜荒则荒,退牧还草。

实施西部大开发特别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准葛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约2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1/4)的土地上,水资源总量约为900亿立方米,平均每亩土地只有水资源24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每亩土地占有水资源量的12.4%,即使把这些水资源100%利用起来,按现在的节水灌溉水平,能够发展起的绿洲也不会超过土地面积的10%,剩下的90%土地还是需要“宜荒则荒”。宜荒则荒的关键在于停止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与自然植被的破坏。

我国40亿亩牧草地中有约20亿亩退化,这种退化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过度放牧,使牧草地承载能力严重下降;有的牧草地50亩养不了一只标准羊,新疆某地75亩牧草地才养活0.95只羊,形成恶性循环。

退耕还草已经成为恢复生态、发展畜业和使牧民进入现代社会必须作出的选择。大量严重退化的牧草地退牧之后得到休养生息,恢复自然状态。畜与牧分离,畜业与草业结合,畜业与农业结合以及改游牧为定居,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越走越宽的路子,内蒙乌兰察布盟的经验值得借鉴。

6年来,乌盟退耕面积达1200万亩,建成水旱基本农田800万亩,种草种树1100万亩,不仅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而且使农业牧业生产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摘好流域、区域水土平衡规划,逐步实施水土资源的市场配置

新疆一些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平衡利用,特别是塔里木河上中游的大量截流,导致了下游的生态恶化,古“丝绸之路”的消亡;河套灌区从黄河上、中游过量引水导致河套土地盐渍化与黄河下游断流;黑河上、中游无度截流,垦荒种地,加剧了额济纳生态恶化等重大失误,都是以不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来发展上中游的地方经济,而破坏了下游的生态环境为代价造成的。因此,西部地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要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方针进行,以增强水土资源支援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1.科学规划、严格实施

国家要特别重视区域(流域)国土资源开发整治规划的编制、审批,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特别要重视规划的实施管理监督。当前,急需抓紧抓好对黄河上、中游以及黑河、塔里木河等内陆河流全流域水土规划的实施管理、监督,用市场运行机制合理分配水用量定额,调整当地土地利用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产业,提高全社会节水观念。

2.实行用水商品化

按水权理论调节水价,用市场价格杠杆调控地下水的开发,使天然水、地下水、江湖库水等各种用水源的水价大体协调。各地应对不同用水时间、不同水量、不同水质的水分别确定水价。对水资源采取中央控股、地方和用水企业参股,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方式运营。逐步形成国家宏观调控,水公司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体制。

3.保护农民土地产权利益

西部大开发,能源基础设施要先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铁路、公路以及相关的基础产业的大发展,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数量必然增多。目前铁路、公路等行业部门是独立经营或由企业、个人、外商来买断经营,以低价征用土地,造成国家和农民的土地资产严重流失。遵重市场运行规律,建议可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被公路、铁路工程等占用的农民土地可依法通过地价评估后出租给经营者,从建成收费中一次或分年度偿还租金与利息,以缓解工程前期建设费用的不足;二是对占用的土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地价评估,以土地资产入股,在公路建成后的经营中以股金分红;三是严格依据《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标准,以所确定每亩占地总费用与目前每亩低额征地费之差额,按国家利率从今后工程经营收益中连本带利逐年或一次性补偿给失去土地的农民用以发展生产,另谋生路。非农建设征用土地要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兼顾到国家、行业、农民的权益。

4.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由于生态屏障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建设投资大,任务重,因此,国家对生态安全受益地区征收生态建设补偿税或费,实行专款专用,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投资的力度。

(三)要重视矿山土地环境保护,发展新型矿业

矿产资源开发对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内蒙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提供了答案。

准格儿煤田1365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267亿吨,是我国最大的煤田之一。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是一个以采煤、发电、铁路运输为主体的大型企业,基建总投资93.6亿元,1990年开工建设,1999年全面移交投产。准格尔地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平均降雨408毫米,年均蒸发2000毫米。区内黄土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但煤田工程在开发建设和生产中与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经过近10年的努力,黑岱沟矿区复垦土地78万平方米,植被覆盖率达60%以上,现已建成7处大的生物复垦实验区和景观区。电厂灰场拦灰坝坡面上沙棘、沙枣、杨柳密布,厂区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对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露天矿作业扬尘、杂讯等污染源进行了科学处理。如今走入矿区,满目苍翠,鲜花怒放,环境优美,一座现代化的园林式矿区在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已初具雏形。

(四)要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来自我国西北部和北部的沙尘暴频繁侵袭着京津和东部地区,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警示着我们必须加速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建设好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西北省区和内蒙古是黄河上中游及黑龙江、松花江的源头,西南省区是长江、珠江的上游。这些地区的生态好坏直接关系着东部地区。要努力实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近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建设一批生态功能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建设。当前要加快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建设,西北省区与内蒙古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以及工矿企业和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地区要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特别是位居北部、西北部生态屏障的内蒙古境内,有四大沙漠与四大沙地,退化草场面积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应列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首位,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西部大开发中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