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阶层结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小康论文,社会阶层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构想。小康社会除了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内涵外,在人口、劳动力、阶层和社会结构方面也要进行理论研究和探索。我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两极分化;改革开放催生了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同时也派生了一大批生活相对贫困的弱势群体。我们党和政府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在采取有效措施救助这后一群体,这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就业问题和救助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当前议论的焦点,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
一、从中国的高失业率看两极分化的严重性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衡量两极分化程度时,一直沿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计算系数,一般称为基尼系数。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大搞平均主义,基尼系数只有0.016,在世界上是最低的。改革开放以来,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又导致了分配上的两极分化,到1997年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39的警戒线,2002年攀升到0.467,不仅高于英、法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埃及等发展中国家。
基尼系数的升高与中国的失业率不无关系。失业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均会遇到的共性问题。西方经济学所说的三种失业现象,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在我国均存在。但从国情出发,我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的总需求,这种绝对过剩型失业将长期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近几年劳动力供给过剩呈加剧之势。每年净增加劳动力1500万,加上国企不景气,工人下岗问题突出,就业结构性调整,隐性失业和待业问题以及农村的变相失业问题都相当严峻。我国失业人员主要有以下几大块:一是国企职工下岗和国家机关精减人员3200万,这是结构性失业;二是农村变相失业人口,也就是隐性失业人口1个亿;三是城市长期失业者和提前退休者近5000万。三者加起来至少有1.8亿。这样我们的失业率应为23%左右,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这个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与通华紧缩问题及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承认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措施。
二、实践“三个代表”必须救助弱势群体
中央明确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关注和救助弱势群体。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做到“三个代表”,我们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也就是我们党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再次提醒全党做到“两个务必”。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干部作风问题,深层次看是为了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长期在偏远贫困的地区如西藏、贵州等地工作,这一阅历使得他更加关注弱势群体。要注重解决两极分化问题,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之。这一问题是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
解决两极分化,关注弱势群体,政府主要靠财政手段,现在我们国家的税收占GDP的比重并不高,公共财政支付手段也没有到位,导致抽肥补瘦的工作进展很慢。笔者通过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发现在这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0世纪初,列宁预言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没落的,100年以后的现在的资本主义却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原因在于其社会结构有其合理的成分,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加以吸纳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了100多年,其社会经济结构可以总结为一个三角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这一结构由政府、富人和穷人组成。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税收结构,其税收的主体,即纳税人是中产阶级,是富人,税种以个人所得税为主。国家通过税收手段将富人手中的钱集中起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富人出钱养国家,国家利用这些钱的30%来养精干的国家机构,保证国家安全和正常运转,余下的70%用于公共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安全,这是公共财政的职能。公共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是社会保障支出,用来暗补穷人。这样,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和公共财政支出政策来抽肥补瘦,在富人和穷人之间调节分配,两极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我们过去用革命的、造反的、暴力的手段完成这一过程,而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则用税收这一较为温和、较为平缓的经济手段完成这一任务。这样,三足鼎立,三角平衡,资本主义得以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平稳运行了300年,这三角结构功不可没。我国的三角结构尚未建立起来,一方面走私人税收大量偷漏,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效益较差。我们的主税种仍然是流转税,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仍未转到个人所得税上来。我国财政收入的运用目前是这样一种状况:国家集中上来的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养人和养机构,税收的70%被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消耗掉了。这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剩下的一小部分还要投资办企业,搞技术改造,用于建设性财政支出。因而用于搞公共财政性支出所剩无几。这样无力提供社会保障,无法救助穷人,不能做到抽肥补瘦。我们要好好研究西方社会的三角结构和公共财政,加以借鉴和利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较大,财政支出负担很重,而西方发达国家贫困人口绝对数较小,故而财政支出很容易就能满足。我们国内现在处于低保线以下的人口数目相当大,财政那点钱是杯水车薪,救助贫困人口很难到位。三角结构是西方300年积累的经验,通过税收抽肥补瘦,解决穷人和富人之间分配调节和相对公平问题。由于我们国家的税收政策调整得不到位,使得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三、建设小康社会要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
当前,我们要对人口结构做出调整,以培育大量中产阶层,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优化我们的社会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形成社会长期稳定的机制,消除社会矛盾和危机,促进社会良性运转。
我们看一下在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转轨型经济三种不同经济体制下不同的人口、阶级、阶层和社会结构情况。
第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橄榄球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形(如图2所示)。中间大部分是中产阶层,一边小头是富翁阶层,一边小头是穷人阶层;中间大部分的中产阶层是比较殷实的小康阶层。这样,穷人和富人都占小头,占少数,而小康人家即中产阶层是绝大多数,这样就保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这里处于中间大头地位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三个主体:消费主体、纳税主体和稳定主体,促进了三角结构的平衡。一是作为消费主体,中产阶层由于既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欲望,成为社会购买力主体。二是作为纳税主体,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中产阶层作为高收入阶层和社会的主体,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交纳者。三是作为社会稳定的主体,中产阶层由于有较高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他们渴望治安稳定和财产保护,成为社会稳定的脊梁和主体。
图2
第二,计划经济条件下:飞碟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呈较为扁平的飞碟形(如图3所示)。社会财富分配平均化,基尼系数不足0.1;大家普遍贫穷,收入上没有太高的,也没有太低的,收入平均;社会表面稳定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人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短缺;集权代替民主,社会发展缓慢。
图3
第三,转轨性国家:尖塔形。一部分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在实施改革之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们称之为转轨性国家,我国就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国家,在渐进式的改革中由于诸多历史因素及现实机制、结构性原因,社会人口劳动力结构逐渐呈尖塔形(如图4所示)。
图4 全国5.8亿劳动力的分布结构图
我国总人口12.7亿,其中劳动力5.8亿。在尖塔最底层的是8.5亿农民(包括3.2亿的农村劳动力)。这一社会阶层人数最大,地位最低,收入较少,生活贫困,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三农问题是社会的最大难题。再往上,即第二层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大约有5000万人,其中包括国企和事业单位下岗人员3000万和社会待业人员2000万。这一阶层收入没有保障,生活十分艰难。第三层是退休人员,有工资收入但水平不高,仍属低收入人群。以上三个人群均居于低收入阶层,人口占多数但不是消费主体,这些人有消费欲望但无消费资金,购买力低下,也是近几年全国内需不足、消费不旺的主要原因。第四是工薪阶层,有8000万,其中:国企3000万,事业单位3000万,国家机关2000万;收入稳定,生活殷实,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再往上是“六种人”,即十六大肯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是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尖塔的顶端是“三大”:即个体私营企业主的大款、文体界的大腕和以权谋私的大官,人数大约在200万左右,是中国的“贵族阶层”。我国5.8亿的劳动力就是这样一种分布状况,其中3.2亿较为贫困的农民是这一尖塔的底座,这种人口和劳动力结构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现在看来弱势群体集中在8亿农民、下岗职工和失业待业人员上,收入很低,生活贫困。位于中间位置的8000万工薪阶层和8000万“六种人”,是最有希望成为中产阶层的两部分人。我们寄希望于这两个部分将来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在人数上有所增加,成为我们中国的中产阶层,形成我们橄榄球的中间部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笔者认为小康社会的诸多标准应该有一个社会阶层结构标准,即橄榄球形,让大多数人富起来,成为中产阶层,这样小康社会才有意义。我国应研究扩大就业,发展经济,把我们尖塔状的人口结构向橄榄球形结构演变和发展,这是我们改革的基本走向。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形成我国稳定的中产阶层,形成我们的消费主体、纳税主体和社会文明稳定的主体,我们的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我国的政策法律环境就要做大的调整和突破:一是要敢于承认并大胆在中国培育一个中产阶层,给予法律地位和社会名分,放手放胆放量地去发展,大力支持培育民营经济发展就是培育中产阶层的一个过程。十六大到两会期间,我们有了重大的突破,把“六种人”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给予了相当的社会地位。这“六种人”的发展壮大是我们未来中产阶层主体的希望。从“七·一”讲话到十六大,我党取得了一个重大的突破:个体私营企业主可以入党。我党作为执政党,就是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执政之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穷人造反,杀富济贫;在和平建设的年代我们党就不单纯靠穷人,同时还要靠富人,靠中产阶层。当前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缺乏的不是劳动力,而是资金、管理和技术,而这些生产要素很大一部分掌握在富人手中。把这些人纳入党的群众基础,才能增大党的执政力量之源。我们的改革要在人口结构上做文章,要改变我们的劳动力结构,要培育并扩大中产阶层,使其成为我们人才的主体,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我们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