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轮番蹂躏的土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阿富汗是我国相邻而不相通的国家
阿富汗是我们的近邻,和我国有76公里长的共同边界,它的最东端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紧相连。阿富汗跟我国接壤的这部分,是一条东西长达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最窄处(西端)宽仅15公里。阿富汗的领土轮廓犹如一只鸭梨,而这条走廊,就像从鸭梨伸展出去的细长果柄。它北侧是连绵雪岭瓦罕山,南侧是雪岭连绵的兴都库什山,东端与我国连接处是山势更高、积雪更厚的喀喇昆仑山的北尽头。这些拥有海拔六七千米高峰的崇山峻岭,把走廊团团围住,几乎水泄不通。而横贯整个走廊的是阿姆河的支流喷赤河。不难看出,阿富汗的这条带状地,称之为“廊”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走”是绝对“此路不通”。靠它作为中阿两国的联系通道,自古至今都是办不到的。
其实,阿富汗的这个梨把,在19世纪末,是英、俄两个殖民扩张主义大国,为了限制对方继续前冲,硬划出的一条显然难以逾越的缓冲地带。
中、阿两国名为近邻、“紧领”,实际上经两国边界从来没有(也无法)直接联系,必须绕道而行。古代的旅人,包括我国大旅行家法显和玄奘都是经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的。
“上帝”赐给这里的是高山+高原+沙漠的自然环境,只有五分之一的土地可以耕种
阿富汗位于伊朗高原的东北角,是一个内陆国,没有出海的通道。从自然地理条件观察,老天对这个国家好像非常苛刻。它称得上是个“山国”,更确切地说,是个“高山+高原之国”,或者称这为“高山—高原—沙漠之国”也许更为贴切。在6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耸立着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山脉、哈扎拉贾特山脉、苏来曼山脉、东伊朗山脉等等。这些山脉和由它们“捧起”的高原,占了阿富汗国土面积3/4以上,而且许多的山脊和山顶都是终年积雪盈头、冰川下泻如带。其中最“起眼”的,当然是号称“世界次高山”的兴都库什山。它长1600公里,最宽320公里,威风凛凛地横亘于阿富汗国境中间,自东向西,逶迤而行。东部最高,海拔在6000-7000米之间,主峰蒂里奇米尔峰拔地而起(7690米),睥睨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国界线上(其山体主要在巴基斯坦境内)。紧挨着它而实实在在坐落在阿、巴国界线上的诺夏克峰(7485米),就是这个国家的最高峰。西行山势虽然趋低,海拔仍高达4000-5000米。境内多高峻陡峭的无林秃山,河水流入难行的峡谷,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5。南部有海拔500-800米的雷吉斯坦、拜克瓦、马尔龙和瑙米德等沙漠,与山地合计,共占阿国土的4/5。气候条件很差,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降水多集中在1-4月份。雷雨引起洪水泛滥,造成强大的泥石流,常冲毁交通线。一到雨季和冬季,境内复杂的山地地貌就成了南、北地区某些绿洲和中心城市的严重交通障碍。平原地区夏季炎热,气温可达50℃;降水很少,沙漠地区常有干热沙暴。河流中只有作为国界河流的阿姆河和流入巴基斯坦的喀布尔河可通航,是阿富汗借以运送货物的主要水路。其他如赫尔曼德河、穆尔加布河、喀布尔河、哈里河、法拉河,水流湍急,多石滩。夏季冰川融化时河水泛滥,汛期河流经常改道,运输意义低微,最多用于灌溉而已。森林基本上是半灌木林,占全国面积的5%。地下资源缺少勘探,已知的矿藏有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盐,经济意义不大。
阿富汗座跨亚洲四大地区,是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的衔接点,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带给阿富汗人民的是深重的灾难
阿富汗的自然条件虽然很差,但它的地理位置却出奇的“好”,出奇的重要。从亚洲地图上看,它恰巧坐落在亚洲四大地区——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的衔接点上,尤其几乎不偏不倚地居于后三大地区的“联手”处。无怪乎国外学者们在划分亚洲大区时,对其他大区的划分没有或几乎没有什么争议,惟独在阿富汗的大区归属上常常“顶牛”。有的把它归入西亚(或西南亚),有的把它勾入南亚,有的则划到中亚去。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非因为专家们喜欢标新立异和坚持己见,实在是因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从很多方面——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语言的、宗教的等等着眼,都不容易有个准数。当然,把阿富汗算到西亚的比较多些,但这不等于已经得到各家的普遍认可与赞同。
正是由于这个“天赐”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政治、经济、交通,尤其是军事上(战略上)显得格外重要。它自古以来就受到各路“英雄、好汉”们的注意和青睐。谁都想攻取它,占有它,控制它,好凭借它的核心枢纽位置、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天险,树立霸权,进取天下。这给阿富汗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可不是幸福、安全和美满,而是无穷无尽的战乱、祸患和灾难。大约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阿富汗就没有或者基本没有真正安宁过。反映到阿富汗几千年的历史上,只觉得人头攒动,史事零乱,不易理出个头绪。大体说,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上半期,在今阿富汗和邻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巴克特里亚(中国史书称为大夏)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6世纪30年代起,阿富汗被伊朗高原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公元前330-329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万里远征,侵入阿富汗。公元1至4世纪,并入贵霜帝国版国。7至8世纪,大部分领土被阿拉伯人占领。10至12世纪,属于伽色尼王朝。从13世纪末起,阿富汗处于帖木儿和帖木儿后裔的统治之下,16至17世纪,又先后沦为印度莫卧儿帝国和伊朗萨菲王朝的臣民。以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朝代更迭,差不多都来自境外异族。直到18世纪中叶的1747年,才建立起以阿富汗为名的王国。但好景不长,19世纪期间,英国人自印度方面侵入,1878-1880年英阿战争之后,成为英国殖民者事实上的附庸国。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后,方才赢得独立,奠定了阿富汗国家的基础。
当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某些天然形成的过往孔道,亦成为近远各方互相通联的桥梁和绾毂、纽带,丝绸之路的南线就是从中国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阿富汗,经过巴尔赫(古名蓝氏城)、赫拉特(古名乌弋山离)等名城,进入伊朗继而通向更远的西方。所以,古代的阿富汗,在东西来往、南北交通中,曾经长时期承担着他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阿富汗作为长途贸易的商贾必经之地,以致它的首都喀布尔,就因此而得名。“喀布尔”,出自梵语,意为“货栈”——商旅存放大批货物之地。
阿富汗拥有30多个民族,均被教化成伊斯兰教信徒,其人数占全国人口的95%以上
阿富汗的历史遭遇给它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整个西亚20多个国家中,它可能是最够标准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分复杂,部落繁多,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不但民族多,语言上的谱系系属也多。国境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居住的主要是讲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民族;西北部地区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民族;东部地区是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民族。兴都库什山以北,居民的民族成分更加复杂,一个很小范围的地区,往往会居住着几个民族。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跨界民族多,许多主要民族都是跨越国界分布的民族。
帕坦族,又称“普什图”族,是阿富汗最大的民族,因而是它的主体民族,也是一个跨界民族,总数高达3200万。但大多数在巴基斯坦境内,阿富汗境内的只有1300万人(1999年),约占全国人口的53%。阿富汗的帕坦族,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以南,长达1400多公里的阿巴边界线上的平原与洼地中。在北方各省,则与其他民族杂居。帕坦族定居的多,游牧民和半游牧民约占1/5。游牧路线多少世纪以来没有太大变化,游牧距离往往长达500-1500公里。首都喀布尔等大城市的居民,原来大部分是塔吉克族,自20世纪最后几十年以来,帕坦人的比重在迅速上升。
塔吉克族是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人数超过55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塔吉克斯坦全国的塔吉克族人数约350万)。13世纪蒙古人入侵前,曾广泛分布在兴都库什山南北的大片绿洲地区,后来逐渐向北收缩。现在主要分布于阿富汗东北几个省份,已是巴达赫尚省和兴都库什山南坡的潘吉希尔河谷地带最为集中。其他地方的塔吉克族与别的民族杂居。在阿富汗,塔吉克这一族名所包括的范围不太明确,有时,伊朗语族其他几个支系的民族,也笼统地叫塔吉克人。
哈扎拉族,是阿富汗的第三大民族,共有5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喀布尔与赫拉特之间的中部山区——哈扎拉贾特(意思就是“哈扎拉族地区”)。他们是13~14世纪在阿富汗南部草原上游牧的讲突厥语和蒙古语群体的后裔,现已定居,并改说塔吉克语了,是阿富汗惟一保留蒙古人种许多特征的民族。
乌兹别克族,是阿富汗第四大民族,又是阿富汗最大的突厥语民族,主要分布在国境北部,约有23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
比较重要的民族还有查尔艾马克族,简称艾马克族,人数55万,不足全国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阿富汗西部地区。土库曼人5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主要分布在阿富汗西北边境与土库曼斯坦接壤的地区。俾路支族2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2%。主要分布在赫尔曼德河以南和锡斯坦地区。
努里斯坦人,约有2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8%。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及高山河流的谷地内。从前他们不信伊斯兰教,因而被称为卡菲尔人,意为“异教徒”,其住地叫卡莫里斯坦。1896年并入阿富汗后,伊斯兰教依靠国家的政治力量开始扩张,居民迅速伊期兰教化,尔后被改称为努里斯坦人,意为“走向光明的人”,居住区改名努里斯坦,意为“光明之乡”。
阿富汗虽民族众多,但宗教却只有一个,阿富汗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徒占全国人口总数96%以上,其中85%属逊尼派,其余属什叶派。伊斯兰教在阿富汗的传播与在其他西亚国家的传播有很大区别。那些国家的伊斯兰教化过程相对说来时间较短(2-4个世纪),而阿富汗的伊斯兰教化过程,几乎长达12个世纪。阿拉伯穆斯林早在7世纪下半叶就进入阿富汗的西部地区,当地阿富汗居民进行了强烈抵制,山区居民反抗尤烈,伊斯兰教初期只能在大城市和商业中心传播,后逐渐推及定居的农民,最后才传播到游牧部落中。19世纪末,对东部地区“偶像崇拜者”的最后一个堡垒——卡菲利斯坦进行圣战,结果部分居民被强迫伊斯兰教化,反抗者都被消灭了。全国城乡共有15000多座清真寺,仅首都喀布尔一地的大清真寺就有150多座。
标签:中东局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