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的现状与思考
刘佳斌
摘 要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利用新媒体展示期刊越来越为广大从业人员和读者接受。结合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快速呈现、随时获取等优势将科技期刊信息展现,在大范围、短时间内展示自身价值。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应当坚持内容为王,要找好契合点,增强编辑、审稿人、读者等之间的互动交流,将科技期刊建设成为学科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科技期刊;新媒体;结合
1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科技期刊承载着科研成果传播的重大责任,因此探讨科技期刊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与新媒体结合运用十分重要。近年来,纸媒的比重逐年下降,科技类期刊订数逐年下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已经不再传统地翻阅期刊,以电脑、笔记本为依托,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可以实现信息的迅捷摄入、整合。更有甚者,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就可以将最新资讯、文章等实现阅读、分享、加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在蓬勃涌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特点[1-3]。面对新形势,科技期刊有责任和义务把自身发展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如何能实现不同媒体的分层次结合,将科技期刊从不同角度和体量上进行推广、呈现,已经成为摆在出版编辑人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将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发展,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2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现状分析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是个综合性课题,两者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需要从思路上、人才建设上、媒体选择上,来考虑具体实施措施。现在有不少科技期刊已经有了一些尝试,有的期刊与数据库合作广泛,通过数据库的专业性、集群性、目的性强等特点,把最新的文章及时展现给读者;有的期刊拥有自己完善的网刊OA平台,通过平台读者可以更直观的与期刊近距离接触;有的期刊实现了移动客户端出版,通过App可以在线阅读期刊文章,获取最新资讯;有的期刊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读者群,实现编辑、作者、读者的零距离接触、互动[5-7]。不同的媒体渠道,给期刊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或多或少,或正或负。
科技期刊与人文、新闻、大众等期刊不同,它服务于科技研究领域,受众定位于本领域内的科技工作者和相关人员,传播方式会有所不同[8-9]。新媒体是否能有效推动科技期刊传播,值得研究。一方面,不同于大众类期刊,科技期刊的阅读是一种浅层和深层递进的过程,读者一旦对文章感兴趣,会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而大众类期刊,更侧重消遣和了解作用,传播方式更广泛一些。移动类新媒体由于其移动性,不方便深入研读,也由于其界面大小的限制,不利于阅读,尤其是实验图表数据的阅读。另一方面,新的软件出现,会把更多的呈现方式提供给期刊出版。比如,有的阅读软件,通过放大插图,可以更好的查看实验结果的细节。有的文章,在阅读曲线图时,可以点击进入原始数据,从而深入直观地了解作者的实验。有的期刊,阅读某一篇文章时,可以同时显示出相关文章的列表,有利于信息的整合利用。所以我们初步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科技期刊的影响是双向的,有利也有弊。
当然,之所以会有弊端,是因为运用不当所致,把不利于结合的手段强行糅合,只会浪费人力物力,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不少期刊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将出版的文章放在上面展示,结果发现实际效果和预期有一定差距,公众号关注不多,实际点击阅读量不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读者阅读习惯有关。移动客户端的阅读是浅表性、碎片化的,适合简要资讯的阅读。而科研人员阅读科技论文需要深入了解思考,对于图表还会认真观察判断,更适合在PC端阅读,或者是纸版阅读。
近年来,《新型炭材料》在新媒体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期刊OA平台逐步完善,将创刊以来的期刊都放上线,有利于阅读传播。除了文章全文以外,还将每篇文章中代表性插图着重呈现,吸引读者关注。读者利用在线平台可以阅读期刊,搜索相关文章,查看每篇文章的点击量、下载量,按不同侧重来给文章排序,获得相关文章信息。期刊最新动态、信息会第一时间发布在平台,吸引大家关注。文章在线处理系统日益完善,除了正常审理稿件以外,通过留言答复,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等不同身份人员,都能及时沟通。《新型炭材料》与相关技术公司合作,已经实现了期刊“域出版”,通过手机、PAD等可以阅读期刊文章,了解期刊动态。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将相关领域内的作者、读者、审稿人等集合到一起,加强交流,凝聚人气,使期刊获得更多的资源。加入了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让文章贴上“名片”,更加迅捷的进行传播和交流。通过这些工作,对于新媒体有了一定认识,对于他们的运行方式有了一定了解。
3 科技期刊如何与新媒体更好地融合
由于人工开挖边坡,P1工程边坡前缘土体变少,场地平整及停车后,增加坡体荷载,产生推移滑动;P2工程边坡前缘岩土体卸载,易沿层面产生顺层牵引失滑动,人工活动为以后边坡失稳发生留下隐患。
如果想将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结合,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扬长避短。从自身专业领域出发,了解领域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在,选择有利于传播的媒体途径。当然,不是囿于某一种媒体,不同的媒体可以有不同的结合度,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至关重要,既可以有效的传播期刊,又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事半功倍。比如,移动客户端可以作为宣传和浅层次阅读的媒体,将期刊文章的代表性插图和文章梗概进行展示,吸引读者注意,进而在电脑上进行深层次阅读参考,而微信等媒介可以作为期刊动态发布和与读者、作者、编委等交互沟通的一个平台,但信息展示有时趋于碎片化。不同的媒体可以起到不同的传播作用,不同年龄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媒体选择,年轻读者倾向于移动媒体阅读,而中年以后的读者更倾向于电脑甚至纸媒阅读。因而调查了解本期刊读者群的结构和阅读习惯也是规划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媒体属于技术领域的事物,每一种新媒体都是一个大的课题方向,出版编辑人员想要研究他们有一定难度,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进而进行深入探究。作为新出现的事物,人们正在接纳过程中,有的数据未免会不完整、不准确,甚至会有假象的出现,所以研究中要尽力甄别相关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想要做到这些,对于编辑人员是一个挑战,需要踏实认真的去做工作。认真全面地做好调研工作,做好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和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作。要想有真实的结论,一定要付出实实在在的工作。
新媒体出现势必带来新技术的介入,传统的编辑人员面临一定压力。知识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科知识、编辑知识之外,需要学习一定的媒体技术方面知识。有的新媒体工作,已经不是通过进修以后就能掌握的,需要借助专门人士和专门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一些新的工作身份。不过,技术总要是为思路服务,故而新媒体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将会是是相关出版编辑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相关从业人员要搞清楚新媒体对科技期刊会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有哪些长处和不足。任何一种新媒体总会有其优势所在,能推动出版的发展。当然,也不是万能的,必然也会有其不足之处,不利于科技期刊推广传播。应当选取国内外不同领域科技期刊,就其与新媒体合作情况进行调查,选取时要注意不同类型期刊的偏重可能会有不同,比如综合类和单一学科的期刊的区分、学科级数的区分、中英文期刊的区分等;向期刊从业人员调查,了解他们对于新媒体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将期刊与新媒体结合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比如订数、读者量、下载量、引用量等能体现期刊影响力的指标,然后分类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一些结果;查询获取不同新媒体,如网站、微信等的前后台数据,利用回归线分析法、等位分析法等进行分析,给出发展趋势。
弱电网下并网逆变器自适应H∞控制方法//马兴,徐瑞林,陈民铀,何国军,付昂,董光德//(13):189
定量分析可以提供一手的信息,更直接客观,而定性讨论作为理论方面的探索同样必不可少。定性讨论要以出版编辑学和传播学等方面知识为基础,做到有理可讲,有据可依。研究就是要将定量和定性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合理分析推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传播手段怎么变化,读者最终是要获得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所以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新媒体同样可以为获取好内容服务。把媒体作为一个交互式平台,通过有效的建设,建立与读者、作者的良性互动,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好的稿件。通过媒体相关技术整合处理,同一主题的信息或者文章能够实现集中呈现,给编辑提供参考,有助于选题策划和定向约稿。
科技新媒体是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之一。“互联网+”时代,不是简单地将行业+互联网,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结合,创造新的行业发展生态。科技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而言,增加了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渠道和适时互动的黏性交流手段,但其更直接的作用则在于改变传统期刊的“低效点”。作为一项严谨的工作,科技期刊成果的形成需要有自身的一套概念和逻辑体系。包括编辑选题、作者创作和思考再到出版和发行……以上这些是强调“短、平、快”的新媒体所无法承载和创造的。新媒体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期刊的基础功能,也不能淘汰科技期刊,这种新兴事物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如果二者结合得好,科技期刊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需对当地的可用水源进行挖掘,升级改造现有管道,改变原有管道狭窄的情况,增加供水量。同时,兴建、维修人畜饮水工程,对天然降水、沟道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做好水资源的储备工作。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资金筹集计划,为人畜用水工程的建立与维修提供资金支持[3]。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办法,严禁农民群众在水源地进行畜禽养殖、堆放垃圾、施用有害肥料等,对水体物理、化学特征、毒理学等指标进行检验,建立相应的水质净化实验室,水厂中要设置化验室对水质安全进行检测,从而有效确保水质的安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媒体的出现对于科技期刊发展,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新鲜的传播手段由于其更便捷的方式,会将科技出版传播进行有力的提升。然而,要想实现完美结合,是需要一番探索实践的,可能还要做好走回头路的准备。不过,总体方向一定是向前的,有这个大的原则和方向,新媒体结合的任何尝试都是有价值的。
牧草青贮料比青干草较好的保持了牧草的营养价值,但受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和调制技术的制约,使青贮料在草地牧业生产中的应用远不及青干草广泛[4]。牧草青贮发酵进程最终应是以乳酸菌为优势的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乳酸菌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影响着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因而通过对川西北高寒草地牧草中天然附着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的优良耐低温乳酸菌株,开发出乳酸菌青贮添加剂,对提升川西北高寒牧区青贮料调制技术和促进青贮料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李慧,饶和平,唐湘茜.我国传统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状况探析及启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7-29.
[2]郭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中的思维转变[J].新媒体研究,2015,1(7):5-6.
[3]董冰媛,王军红.新媒体形势下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1):83-84.
[4]柳倩.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J].出版广角,2015(z1):110-111.
[5]任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J].学术交流,2016(3).
[6]邓航军.新媒体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及其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70-73.
[7]李航,张国忠.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34-1239.
[8]佟昕,赵博,韩倩茜.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对策探析[J].视听,2018(7):240-241.
[9]杨婷,姜小鹰,曹作华.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252-1256.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084-03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MTRH2019-330)。
作者简介: 刘佳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新型炭材料》编辑部,责任编辑,从事科技期刊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