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语文新教材_高中语文论文

走进高中语文新教材_高中语文论文

走进高中语文新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在千呼万唤中袅袅婷婷地向我们走来。她的容貌清丽脱俗,设计印刷精美,给人以舒展大方的第一印象;她的谈吐亲切柔和,课前的“致同学们”、单元提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连同语言清新的教参,都从冷漠古板的说教转变为朋友式的商讨;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气质高雅迷人,一篇篇文章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散发出清新的时代气息。这一切吸引着我们走上前去,以一股无法抑制的激动和一种摄人心魄的感动,与学生共同分享和体味。

——编排体系更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在特点,更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新教材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4个独立的部分,摒弃了以往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混合编排的做法,使三者都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使阅读教学摆脱了时时要顾及写作教学的重负,得以轻装前进,从而更好地在阅读中积累思想、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写作奠定更为厚实的基础;这也使写作教学摆脱了作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地位,真正得以全面、系统地打造更具魅力的个性殿堂;更使口语教学摆脱了可有可无、若断若续的局面,得以在一个更为坚实的阵地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新教材在“阅读鉴赏”部分还抛弃了以往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的平面式编排方式,代之以每册4个单元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艺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这样就使阅读教学避免了与初中教材在内容上出现的令人厌倦的低层次重复,呈现出别有洞天的景观;也使各体文章能在初中独立教学的基础上得以相互渗透,更加适应当今各体文章界限淡化的大趋势;更使文章教学和文学教学能够在教材中“花开并蒂”、“枝结连理”,从而走出互相妨碍、两败俱伤的局面,开辟出一个过去未曾有过的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选文更富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开阔的胸襟,令人读之可亲、教之可爱。以往的语文教材大多有着急功近利的弊病,选文体现的思想性、工具性过于直露明显,说是“寓教于乐”,重在启发,但学生读来索然寡味,老师教来也就不勉强灌硬输。新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真切地去感受人文精神,把文章读厚。新教材编选了占课文总数40%以上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要求背诵20篇文言文和50篇古代诗词。其中既有老教材中精选的传统篇目,如《兰亭集序》《赤壁赋》《鸿门宴》《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名篇,也新增了面孔新鲜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荆轲刺秦王》《苏武传》《张衡小传》等作品。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对经典古文、诗词的积累背诵,不仅丰厚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而且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厚重悠远的传统精神,让学生在与古圣先贤的晤对倾谈中明事、悟理、增智。新教材同时编选了占课文总数50%以上的现、当代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著作。这里既有老教材中精挑筛滤出的精品,如《纪念刘和珍君》《祝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雷雨》等;也加入了更具知识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各时代新篇,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夏衍的《包身工》、陆蠡的《囚绿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鲁迅等文学巨匠和郁达夫、汪曾祺等著名作家的指引下,驰骋于思想与知识的原野,以一种更为深邃、更为开阔的眼光观察打量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新教材还编选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著作(尤其是当代的),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捧给我们的是那个永远打不倒的硬汉桑地亚哥,梭罗的《瓦尔登湖》引导我们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画面,还有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富尔格姆的《信条》、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等。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以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进而汲取全人类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成长的给养。不仅如此,在新教材的每一册中,编者还善于从社会生活角度兼顾编选了大量紧跟时代、深入生活的新闻、科技类作品,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寻找时传祥》《飞向太空的航程》《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凤蝶外传》等各式各类实用性文章,让最新的人物、最新的思考、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识五彩缤纷地开放在语文课本和课改后的语文课堂上。这种从文学、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重角度选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较为迂远,比不上旧教材的选文效果来得立竿见影,但它却立足于整个人类尤其是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承和精神世界,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编者的教学愿景是,只要持之以恒,学生探索的根须钻入文化的沃土愈深,其思想之树也就愈丰茂挺拔。这是过去那种“观点鲜明”、“作用显著”的旧教材选文难能企及的。徜徉于这般浓阴匝地、硕果垂枝的文化丛林,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谁还会生厌离之心、自遁于这片佳丽的景致之外呢?

——新教材区分必修和选修,尊重个性,注重可选择性。选修、必修分设,既强调学生语文素养全面的提高,又为学生在某一个领域的兴趣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种“学”与“教”的个性化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学”的创新,更有利于教师“教”的创新。“阅读鉴赏”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练习设置也很有灵活性,有对思想形象的探讨,有对语言艺术的赏析,有对同类作品的分析比较。这种在教学内容上分出的不同层次,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照顾到学有余力者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来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更会促进老师逐步改变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将“大锅”改为“小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特长和口味)来“量体裁衣”、“度身订做”相应的教学方式,更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步骤和教学进度。而过去教师只能凭经验来感性地把握这一点,如今有了知性的阐释作为坚实的基础,应当更能游刃有余。在教材革新的同时,编选者还有对教参的革新。旧教材的教参以至高无上的权威,钳制着教师只敢、只愿、只会照本宣科,而对于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深、更具个性的理解,都统统被这本板着面孔口宣圣旨的白皮书所扼杀。新教材的教师用书只是以商量的、探讨的、朋友式的语气、姿态向老师提供资料和建议。这就为教师留下了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余地,留下了进行创新教学的可贵空间。创新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担任引导职责的教师能够勇于创新,转益多思,在新教改理论的指引下,语文课堂定能绽开创新思维的奇葩!

新教材的可爱之处是言之不尽的。披阅新教材,犹如久旱之后迎来第一场甘霖,觉得每一滴雨水都如同珍珠一样莹润璀璨;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是又回到了思慕已久的精神家园,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这样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如果说传统教材是一位敦厚的长者,朴实、自然、庄重、深沉,那么,新教材可以说是一位轻灵纤巧、高雅而迷人的深闺少女,它以自己缤纷的色彩,亲切的谈吐,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每一位参与实践者。

那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应当如何从容应对呢?我认为,从教与学的两方面来看,关键是在教法与学法上尽快进入新教材的轨道。

新教材呼唤新教法。传统的教材着眼点是利于教师的“教”而不是利于学生的“学”,可谓之“教本”;新教材则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而且更主要的是“学本”。表面上看,教师的阵地似乎比以前小了,实际上这恰恰将教师从琐碎机械的字词、句段、篇章的工具教学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眼光更多地投射到启发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整体美感和深层意蕴这一层面,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基点,将自己的重心更多地倾侧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一中心。而要做到这些,就迫切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思维观念,努力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来指导语文学习;迫切需要树立新教材观念,包括文化的观念、审美的观念和个性的观念等;更迫切需要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意识,改进和创新课堂结构模式,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与手段,改革和创新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具体地说,教师应从简单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高层次的导师,彻底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完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适应新课程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新教材高屋建瓴,重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取消了课后练习中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多义项比较,如《蜀道难》《赤壁赋》《琵琶行》《劝学》《师说》等。文言文课后习题中都只注重强调或背诵、熟读,或探讨课文内容,或研究修辞,或翻译,而不像过去只重视对文言文、虚词的巩固拓展训练。在教学进度上,一学期要完成两册必修任务,每册4个单元,共8个单元。另外还需加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及“名著导读”的学习讨论。如何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矛盾,需要我们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探索。因为学生刚从旧教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尚不习惯自由飞翔于蓝天之上。他们受惯了寻章摘句细加剖析的“肢解式”训练,已经较难理解汉语意会性的特点,较难理解“积累——熏陶——感悟”的重要性。他们面对“整体感知”、“自由实践”时的茫然无措常常会把教师重新逼回到“繁琐讲解”、“分析为主”的老路。新教材要求的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繁重的背诵任务(尤其是古典诗词及古文背诵)以及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阅读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可能会让学生短暂的新鲜感消失殆尽,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畏惧之情。语文课堂的灵气、活力、愉悦感,不仅来源于教师的课堂组织,丰富的语言,人格的魅力,更源于学生学活、活学,让学生成为一堂语文课上的主人。如何让学生从“忠实的听众”、“被动的收音机”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如何遵循“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一“四基”原则,努力将语文学习与学会做人融为一体,都是学生面临的大疑惑。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促使个性健康发展,形成健康人格,自然成了当前教师最为迫切的事情。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一个主体的目标,既要求一篇课文要完成基础的知识积累,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更新、更科学的方法。语文教学不再是工具,而更应成为每个接触者在生活、处事、情感目标中的引路人。教师应当成为一名优秀的裁剪手,善于将一篇文章按照“积累——熏陶——感悟”几部分,剪出自己一课中所需要的部分,既能保证教学目标,又不失语文教育的灵活拓展的特色,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重感知、会思考、少做题、多读书、勤活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说一篇作品是一部舞台剧,那么语文课堂必将成为一方展演剧目的广阔舞台。

“失败与成功同路,挑战与机遇并存。”新课标重新界定了语文的性质,把我们引领到网络纵横的信息时代,此之谓得天时;新教材增加文化、文学内容把我们从土瘦地瘠的穷乡僻壤引领到花团锦簇的丰饶之地,此之谓得地利;而能否教好新教材的当务之急,就完全着落在是否得人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进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必须真正转变学校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当然也有待尽快改变语文评价方式乃至高考的内容与形式。

新教材恰如一棵幼苗需要我们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适宜的水分、养料;新课改恰如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她期待着拓荒者的到来,但不是那种无知无畏的莽撞者,而是那种心明眼亮的新型园丁。

标签:;  ;  ;  

走进高中语文新教材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