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计算练习”突破新知
在引入新知时,提供学生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法则、性质等规律的教学常常沿着这种思路来引入。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加法结合律》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如下两组练习:
第一组 第二组
(1)(9+26)+14 (1)9+(26+14)
(2)65+28+72 (2)65+(28+72)
(3)83+(17+44) (3)(83+17)+4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个比赛组,分别作第一、二组连加练习比赛。当乙组获胜甲组不服时,师生讨论: 第一组算式到底能否像第二组算式那样进行简算?当学生发现,每组的第(1)题、(2)题、(3)题结果都分别相等时,我接着提出如下问题: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提出: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两组练习的比赛,不仅自己归纳总结出了加法结合律,而且从中体会到了在计算中运用加法结合律的简便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二、运用“表达练习”突破新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新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中,教师善于提供多种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从中提炼出新知“生长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突破新知。
在三年级下册《分一分》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突破“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用画斜线的方式分别涂出下面图形的 。
2.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每一个图形的 的?
(温馨提示:注意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说一说:我把( ) 平均分成( )份,然后将其中( )份涂色,涂色部分就是这个( )形的( )。
学生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的练习,知道了如何找到一个图形的 ,并且在不断“说一说”的过程中规范了自己的数学语言,为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操作练习”突破新知
抽象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数学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中引入操作演示的可能和必要。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寓于学生的操作中来突破新知 ,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特点,以及情感需要。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摸一摸,比一比”的练习。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进行“摸一摸自己的课桌桌面、椅子的椅子面、语文书的封面、数学书的封面”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接着我又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图形的大小,有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了图形的四周,此时出现了争议,有同学有不同的摸法,另一位同学上来把整个图形的表面都摸了一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最后,我又让学生上来摸一摸“角”这个图形的大小,在摸了前一个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到黑板上摸过之后告诉大家,角的大小比划不出来,因为角的两边可以无限延伸,我在此时顺势引出了“封闭图形”的概念。最后把所有图形放到一起归纳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节课通过“摸一摸”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什么是面积”,并且理解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
新知的突破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里从“计算练习”、“表达练习”和“操作练习”三种方法来说明突破新知的方法,仅仅是一个示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有利于突破新知的练习,还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本文系: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突破新知的课堂练习设计实例及实效性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JQ[2018 ]GHB250)成果”
论文作者:王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新知论文; 学生论文; 图形论文; 这一论文; 大小论文; 算式论文; 加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