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老”与“老庄”考_读书论文

“壮老”与“老庄”考_读书论文

“庄老”与“老庄”考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08)01-0034-04

在思想史上,新名词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学术思潮的变迁。比如同样是说道家,两汉之世多用“黄老”一词,到了魏晋之际“黄老”一词就很少有人再用了,而代之以“老庄”一词。清人洪稚存尝云:

自汉兴,黄老之学盛行,文景因之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于是始变黄老而称老庄。陈寿《魏志·王粲传》末,言嵇康好言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即以注二家者而论,为《老子》解义者邻氏、傅氏、徐氏、河上公、刘向、毋丘望之、严遵等,皆西汉以前人也。无有言及《庄子》者。注《庄子》实自晋议郎清河崔撰始,而向秀、司马彪、郭象、李颐等继之。

此段言“黄老”与“老庄”不同甚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久佚的黄老学派的著作,对我们了解两汉时期黄老学派的思想特质有很大帮助,现在我们对“黄老”和“老庄”两词的区别与联系已比较清楚。但洪稚存此段话还有一些疏误之处,“老庄”并称实始于两汉,在东汉中后期已多有应用,并非如他所言始于陈寿《三国志》。而在魏晋时期指称道家的,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老庄”一词外,尚有另一个通行的词“庄老”,尤其是在西晋之后“庄老”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多数学者并没注意这一点,而将这两个词看作意义相同的词汇,在引用时不做区别地加以混用。我认为此两词意义并非完全相同,不应该加以混用,实有考察辨析的必要。“庄老”一词的出现实际上意味着魏晋玄学思潮从以“老学”为中心向以“庄学”为中心的转移,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化,下面就本着魏晋名理学“循名责实”的态度作一考察。

一、从文献上考察“老庄”与“庄老”两词的用例

考察两词在文献上的用例,首先要对文献本身作一甄别,要区别不同时期的史料。因为后世人撰书时往往取他们当时的习语入书,有时会与所记述时代的实际情况相乖,引研究者误入歧途。试举一例,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文学》85条注文中引《续晋阳秋》说:“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此处用了“庄老”一词,但《续晋阳秋》是东晋人檀道鸾所著,“庄老”是东晋时习语,不能就此认为王弼、何晏生活的正始时期就盛行“庄老”一词。王弼、何晏等正始名士的基本精神是“老学”而非“庄学”,用“老庄”尚可,用“庄老”则非。这种情况还有不少,所以只能以当时人的作品为准进行考察。

1.“老庄”

从文献上看,最早使用“老庄”一词的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其《淮南子·要略》篇云:

《道应》者,揽缀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察祸福利用之反,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

但在整个西汉,“老庄”并称仅此一例,还不能说是固定习语。到东汉时,用例渐多。班固在《汉书·叙传》中提及其从叔班嗣:

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颜师古注:老,老子也;严,庄周也。)

这是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改称庄周为“严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中说西汉末隐士严遵:

君平(严遵)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馀万言①。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长笛赋》中以“老庄”和“孔孟”对举,云:

彷徨纵肆,旷漾敞罔,老庄之概也;温直扰毅,孔孟之方也。(《全后汉文》卷十八)

马融另外还在《自叙》一文中提到“老庄”一词,贺昌群先生将其视为“老庄”并举之始,许多学者也很重视这一用例。但贺先生所引出自《后汉书·马融传》。而《世说新语·文学》1条注引马融《白叙》与本传文字大致相同,却没有“殆非老庄所谓也”这关键一句,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中马融《白叙》与刘孝标注相同,不知是刘孝标所略还是范晔所后加。但此段影响甚大,录下以备参考:

马融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后汉书·马融传》)

三国时曹植在其《七启》文中云:

名秽我身,位累我躬。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假灵龟以托喻,宁掉尾于涂中。(《全三国文》卷十六)

上举几例都是“老庄”一词的较早用例,说明用“老庄”一词指称道家在东汉时期已趋于稳定。但其时更普遍的用法是“黄老”一词,间或有用“庄老”一词的,多专指道家养生全身一派。

2、“庄老”

两汉时期的文献中没有“庄老”一词的用例,据我考证,最早使用“庄老”一词的,是魏末名士嵇康。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说他:

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退,任实之情转笃。

其《酒会诗》②有:

猗与庄老,栖迟永年。

嵇康虽首用“庄老”一词,但其时用者并不多,因为其时魏晋玄学的主流精神是老学而非庄学,庄学的影响还主要局限于山林隐逸之士。如比嵇康稍晚的陈寿著《三国志》无一例“庄老”的用法,而用“老庄”一词。必待向秀、郭象《庄子注》完成,庄学大盛之后,“庄老”一词才为时人所通用。郭象《庄子注》中就多用“庄老”一词,表明学术思想重心的转移③。

郭象注《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於许由”一段有:

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尔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於当涂,当涂者必於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又注《庄子·在宥》“广成子南首而卧”一段有:

夫庄老之所以屡称无者何哉?明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

郭象之后,“庄老”一词广为应用,屡屡见于文献,几与“老庄”一词刚例相埒。如东晋人干宝《晋纪·总论》云:

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文选》卷四十九)

李善为此处作注引曰:

干宝(《晋纪》:刘弘《教》曰:元康以来,天下共尚无为,贵谈庄老,少有说事。

王隐《晋书》曰:

王衍不治经史,唯以庄老虚谈惑众。(《文选·晋纪总论》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有: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是: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晋书·山涛传》说山涛: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

影响所及,即或其时高僧亦不能免,慧皎著《高僧传》说名僧慧远是:

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高僧传》卷六)

又说名僧僧肇:

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高僧传》卷六)

从上举诸例可以看出“庄老”一词在魏晋之后的盛行程度,因为庄学确乎为其时思想界之重心,士大夫莫不耽玩诵习,以为常业,故可将“庄老”一词的出现和流行看作魏晋南北朝庄学盛行于世的一个主要标志。

二、“老庄”、“庄老”词义辨析

本文认为,“老庄”和“庄老”两词虽有相近之处,但多数时候不能看作同义词而加以混用,尤其是在“庄老”一词出现之初,与“老庄”一词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最早应用“庄老”一词的嵇康,是魏晋时期精研名理、善于辩难的名士,在他的诗文中既有“庄老”,也有“老庄”、“黄老”的用法,如果意义没有区别的话,就没有必要如此使用,“庄老”一词在嵇康那里理应看作是以庄学为中心的道家思想学说的特殊指称。

“庄老”被视为是与“老庄”不同的新词汇还在于它与中国学术史上曾经出现的许多并称词的使用规则不相符合。中国学术史上的许多并称词自形成以后就有严格限定,很少有颠倒为用的情况发生。如周孔、孔孟、孔颜、孔老、思孟、程朱、朱陆、陆千、儒佛、释老、黄老、儒墨等许多常见的并称词,几乎都没有刻意前后颠倒的用法。考察这些并称词的排序,有三条规则可循。第一,以时代先后为序。如是不同时代的两个著名人物的并称,一般是时代早的在前,时代晚的在后,如周孔、孔孟、程朱、陆王、黄老等词就是如此,尽管后来朱熹的影响比二程大,孔子的影响比周公大,但也不能颠倒为用;第二,以师承为序。中国讲究尊师重道,如是师徒并称时,自然是师在先而弟子在后才符合常理,如孔颜、思孟、颜李等即是如此;第三,以影响大小为序,这种并称词多用于差异较大的两个学派或人物。如儒佛、释老、孔老、杨墨、佛道等词即属于这种情况,举“孔老”一词为例,老子年长于孔子、孔子曾向老子问理是古人确信无疑的事实,但孔子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远高于老子,所以两人并称时就以“孔老”为序而非相反。

从以上所列举并称词的排序规则来看,“庄老”一词的出现和使用就显得很奇怪。同是指称道家,两汉时期盛行的“黄老”一词就比较固定,从未出现过“老黄”的用例。而庄子生活的时代远在老子之后,又承袭了老子的道论,那么两人并称时说“老庄”顺理成章,说“庄老”则不合常理,除非像钱穆先生那样认为庄子先于老子,《老子》一书是在《庄子》内篇出现以后才形成的,所以钱穆先生偏爱“庄老”一词并著书名曰《庄老通辨》。但这是钱先生的一家之言,魏晋六朝时期无人持此观点,他们为什么也会用“庄老”一词,这个问题是很耐人寻味的。

我认为“庄老”一词的出现是与魏晋时期盛行的名理学密不可分的,名理学的盛行是基于汉末社会普遍出现的名实相乖的现象,主张通过循名责实的办法而实现名实相符。名理思潮更强调“名”要和“实”相符,反对脱离实际情况的“虚名”、“空名”,“庄老”一词比“老庄”一词更能强调庄学在其时的实际地位和影响,从前文所举“庄老”一词的早期用例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它主要是指“庄学”而非“老学”,尤其是“庄老”一词出现在最早一批尊奉和弘扬庄学的士人的诗文中更能说明这一点。一个类似的例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正始时期的代表人物何晏地位和声望远高于王弼,年辈也大于王弼,两人并称时本应何在前王在后,但实际上由于王弼的理论水平和清谈水平都高于何晏,魏晋时期人们谈到两人时却更多说“王何”而不是“何王”,很明显如此排序更能反映正始清谈的实际情况。所以“庄老”一词的出现并流行标志着魏晋思潮的重心从“老学”向“庄学”的转移,其内在根据在于老学和庄学虽同属道家学说,但两者有明显的差异。老学偏重于政治人事,是用世之学,是政治哲学;庄学则偏重于齐物逍遥,是遁世之学,是人生哲学,两者不同的思想取向也是它们在秦汉魏晋时期升降沉浮的缘由所在。但如何解释“庄老”一词流行后并没有完全取代“老庄”一词呢?我想原因是这样的,“老庄”一词出现住前,自然会有沿用而不加详考的,也有用“老庄”一词偏重指老学的。更主要的是自正始名士所积极推行的以老学为指导思想的正始改制失败后,老学的政治意味,即“君人南面之术”的意义大为削弱,而它养身全性的那部分内容凸现出来,就此部分而言老学与庄学是相通的,两词的区分不再像早期那样明显,相互通用和替换也在所难免了。

三、老学与庄学之异同辨析

关于老学与庄学的关系,有强调其同者,如明代的释德清在其《庄子内篇憨山注》中说:

(《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犹孔之有孟。若彻悟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持这种看法的毕竟是少数。也有人认为庄学与儒学近而与老学远的,如宋代的王安石、苏轼等人,说庄子对孔门是“阳挤而阴助之”,这也是少数人的意见。历代学者多认为庄学是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但它的发展有对老学有重大的突破而自成一独立的系统。老学与庄学之间虽有密切关系,但彼此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不能混为一谈,这也是“庄老”一词能够出现的内在理论根据。

就其相同和相通之处来看,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道”为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人要以体道为最高的目标。但“道”又具有超验的性质,是不能通过学习的方式去把握的,老子所言的“闭门塞兑”、“利光同尘”和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同是神秘的体道方式。第二,两者都抱持社会批判的立场和返归自然的社会理想,尽管批判的力度和对自然的理解有所不同。第三,两者都反对物欲对人性的破坏而提倡寡欲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养生全性的目的。

老学与庄学的相异之处也是很明显的。通观《老子》全书,可知老子是位洞察世情的智者,他对现实政治不满,但并未与现实政治相疏离,而是用“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论阐发他的用世之术。《老子》五千言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延伸至人生论,再由人生论扩展至政治论,其最终落脚处是在治世之道上。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这种“帝王学”或“君人南面之术”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高宗都曾以帝王的身份亲自注解过《老子》,更主要的以老学为基础、融合了儒墨、阴阳、刑名思想的“黄老”学,在西汉初期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良好效果。

说到庄学,它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甚至还有相互矛盾之处,这是因为《庄子》一书非成于一人之手,思想和风格上有很大差别。但要确定“庄之所以为庄者”,即庄学最鲜明的特色,不妨以《庄子·天下篇》谈庄学的那一段为准。在《庄子·天下篇》中,并未将老学和庄学视为一体,它说老学的特色是: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而说庄学的特色是: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

有人把《天下篇》看成是庄子的自述,也有人认为是庄子后学的总结,但无论如何,它准确地概述了庄学的特色所在及其与老学的区别。概括地说,庄学在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思想;二、齐物放达的生活态度;三、“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处世方法:四、“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艺术精神。后世论老、庄异同者,大都能识辨各自的特色而不知混为一谈,清代学者江瑔在《读子卮言》中有一段很精到的议论,他说:

庄子之学,虽渊源于老子,而究未大同。老子之所谓清静无为者,非枯坐拱手之谓也。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牝制牡,先自胜而后能治天下。……是老子之言,未尝舍天下国家而独善其身,未尝损民而不利己,其所谓清静无为者,正其所以安民治国平天下之术,其无为即所大有为也。若庄子则纯持放任之义,民可不必安,国可不必治,天下可不必平,世之治乱,漠然无以关于心,岂得与老子同?后世之治天下,得老子之术者,如汉之文景是也;得庄子之术者,如晋之王何是也。文景致刑措之治,王何开清谈之风,此老庄之所以分也。

此段议论,除了认为王何是得庄子之术者一点外,其余的都颇中肯綮。盖庄子乃一萧然物外的隐士,其学纯为自适,对政治功利漫不经心,与老子大不相同。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至于再将“庄老”和“老庄”看作内涵相同的词汇不加区别,而能确乎认识到“庄老”一词的出现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注释:

①东晋人常璩说到严遵甚至有“学业加妙,专精《大易》,耽于《老》、《庄》,……授《老》、《庄》,著《指归》,为道书之宗。”(《华阳国志·蜀郡士人》)之语,这显然也是用其时习语去描述西汉时的严遵,使严遵成了精研“三玄”的学者。这也是我们所强调要甄别史料的例证,所以谈严遵要以《汉书》为准。

②《嵇康集》中另有嵇康《幽愤诗》曰:“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身。”而《晋书·嵇康传》中也引了这两处,但“庄老”与“老庄”的用法正与《嵇康集校注》相反。细考之,则《嵇康集校注》为是而《晋书·嵇康传》为非。“放”是庄学的基本精神,“守朴”则是老学的精义。“庄老”一词重点在“庄”,“老庄”一词则重点在“老”。《文选》卷四十三《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也为“又读庄老,重增其放”。

③向秀与郭象关于《庄子注》著作权问题,一直是个学术疑案,本文不拟讨论此一问题,而以通行意见径称“郭象《庄子注》”。

标签:;  ;  ;  ;  ;  ;  ;  ;  ;  

“壮老”与“老庄”考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