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论文_林旭梅

借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论文_林旭梅

林旭梅(汕头市澄海岭亭小学 广东 汕头 5158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人们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为此,我们应该适时转变观念,把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多媒体教学集声、光、动画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凸显数学与生活零距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8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2-088-02

一、借信息技术,凸显数学与生活零距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把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时,录像播放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已知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再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例3,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台风的移动路线时,我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类推的同时,通过课件动态展示路线的变化,使学生在参照点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先学会分段描述,再整体描述,从而轻而易举地用数学语言突出“运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技术,能够让学生关注实际数学问题发展的全过程,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把生活事例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二、借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我边讲边用微视频播放。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天特别热。汗水顺着八戒的脸直往下流,孙悟空自告奋勇说:“我给大家找些解渴的东西。”不一会儿,悟空就气喘吁吁地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悟空提议,这个西瓜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摇头说:“我个子大,又胖,出汗也多,我要吃五分之一,不,不,我要吃六分之一。”唐僧、悟空、沙僧听了都笑了起来,而八戒却莫名其妙。这时我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了八戒的话后,大家都笑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通过微课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大大增强课堂活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时,我用课件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先预置好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与缩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感受到“大小变了,形状不变”的特点。我也通过课件向学生呈现“压扁”或“拉长”的非相似变化过程,使学生看到,这样的放大与缩小过程中,不仅大小变化了,形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这样的演示,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相似变化的特点,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再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课本P59页“用圆设计漂亮的图案”时,我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图形,然后以多媒体的方式给大家一一展示,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形象认知,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可见,借助信息技术展现知识的手段比较多。教学过程中只要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借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突破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信息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量角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地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较好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利用微课演示:先出现一条线段,并闪烁两次,线段下面出现“1厘米”几个字。然后由四个同样是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下面显示一句话“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最后整个正方形的内部闪烁两次,并涂满颜色。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句话的后面显示“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通过这段微课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1厘米”是长度单位,是一条线。而“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这样的对比演示,使学生把旧知识“长度"和新知识“面积”既区分开来又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教学面积单位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面积单位是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的尺子。学生往往会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在一起。经过微课地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象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推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创设了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凸显数学与生活零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为突破重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论文作者:林旭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  ;  ;  ;  ;  ;  ;  ;  

借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论文_林旭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