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丰富阅读--论语文高考中的“断续语篇”评价_非连续性文本论文

阅读因“非连续”而丰富——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考试评价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续性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论文,文本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在第四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日常教学进行有效的引导,多地市在考试评价上做了有益的探索。笔者搜集了2015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中考试卷,对其中涉及“非连续性文本”考试评价部分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研讨。

      一、考试评价目标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因“非连续性文本”的加入而丰富。通过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试评价中,各地市语文试题命制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目标评价。

      1.寻找信息

      作为一个高效的阅读者,要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熟练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寻找适当有效的信息是阅读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更好地形成解释、迁移运用、反思评价的基础。

      在考试评价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子(或段落)中,或隐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或段落)里寻找有用的信息,形成对文本的广泛全面的理解。如江苏镇江卷中出现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引发相关的三段言论,让考生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与书写上的现状;又如四川乐山卷提供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让学生筛选其中的关键信息等。

      2.形成解释

      好的阅读者能根据不同来源的材料,提取信息,并解释其中的关联,确定自己的主要观点。这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部分。

      在考试评价中,提供不同来源的资料,让学生解释关系,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如江苏南通卷中出现了三则材料——漫画《少一点》、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对白(节选)、杨东平的《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再论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一文。让考生就“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3.迁移运用

      根据阅读文本中提供的内容进行运用,吸收文本中提供的范例,结合前后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的知识相联系,有创意地迁移运用,这也是对评价目标设置的一个新尝试。如福建厦门卷中根据前文对于文房四宝的介绍,在范例的引导下,将笔墨纸砚与生活物品结合,能清晰地说明自己的创意;又如上海卷中关于宣传推广“上海弄堂游戏”中的“赏邮看画我参与”板块的设计,观邮写邮实则是基于前文的三则关于弄堂游戏的材料介绍。

      4.反思评价

      反思评价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包括反思与评价文本的内容与反思和评价文本的形式。2015年的语文试卷在前几年考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高阶的能力考查。如广东广州卷中提供了一则背景材料:“近日,国内一所大学的影视传媒学院成立。被聘为该学院的某明星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对作教授很‘惶恐’”,并列出多名网友的评论。除了寻找信息,概括材料内容的目标之外,还考查了更高阶的阅读能力,即“就国内这所大学的做法,请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二、考试评价内容探索

      在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试评价中,通过题目的设置,让学生学会阅读图表、数据文字等不连续的内容,进而达到寻找信息、形成解释、迁移运用、反思评价的目的。对语文学科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面则是体现在对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此,在对于试题内容的选择上,各地市中考语文考试评价做了许多新尝试。

      1.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民俗风情

      语文学科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考试评价中注重命题的价值取向,选材方面回归传统文化、品味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品鉴传统文化及富有民俗风情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热情。在2015年各地市的中考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中,一方面传统文化成为考查主题,比如多地以汉字听写大会、传统书法、京剧行当等为主题;另一方面,民俗风情也成为很好的载体,比如上海的弄堂游戏、厦门的闽南端午习俗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中体味爱国情怀。

      2.体现生活实践,培养生存能力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内容的选择上,各地都力图与考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比如各地的试卷中出现了“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广东广州卷)、“无线城市掌上公交”APP的使用(福建厦门卷)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考查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类似的对数字时代的各类产品介绍及使用说明也层出不穷,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时俱进,绝不能故步自封。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才能焕发出永恒的生机和魅力。

      三、考试评价方式探索

      2015年各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将“非连续性文本”的考试评价与口语交际、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课程目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考试评价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

      1.在口语交际考查中体现阅读能力

      福建厦门卷在口语交际部分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

      中山公园公交站牌前,一位中年妇女正焦急地张望着,你上前热心询问:“

”她说:“我急着要到轮渡和旅行团会合,可等了很久也没车。公交车啥时能到这儿呢?”你马上拿出手机,查了“无线城市掌上公交”之后,告诉她:“

      试卷提供了32路公交行程图,让考生根据行程图将对话补充完整。“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较倾向于应用型的阅读,而口语交际部分是语文教学中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两者可以较好地融合。在考试评价中,很贴近时代地选择了“无线城市掌上公交”这一APP的使用,把它与语文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另外,对百度地图、列车时刻表、药品说明书等的阅读,也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部分,都可以与口语交际部分结合起来考查。

      2.在名著阅读考查中体现阅读能力

      北京卷在名著阅读部分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试卷中让考生阅读“空城计”的连环画,完成试题。

      (1)连环画中有一幅是通过司马懿的专注神情来表现诸葛亮的临危不乱,这幅画是第________幅。

      (2)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临危不乱,使用

的计谋吓退了司马懿,化险为夷。同样能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比如

      (3)诸葛亮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京剧舞台上。从连环画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看出,京剧舞台上的诸葛亮应当由生行中的________来扮演。

      名著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各地明确了中考语文的名著考查范围。在名著阅读考查中加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元素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图文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体验,又考查了学生阅读由插图、文字等多种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领会插图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考查的不仅仅是识记、理解层面,而且上升到考查评价、应用层面。“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介入,让名著阅读的考查更丰富多彩了。

      3.在综合性学习考查中体现阅读能力

      在综合性学习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大量搜集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整合和评价反思,都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密不可分。各地市对综合性学习板块的考查多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出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学会获取、处理、评价信息,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同时,一个有效的情境的创设也可以考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综合运用、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能力。

      四、考试评价方向借鉴

      自从2011版课标推出这个概念之后,各地市中考语文考试评价中一直进行了多种尝试。命题者力图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考试评价的尝试,有效整合渗透核心价值观,以爱国、平等、和谐等核心关键词为经线,以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为纬线,设计具有引导性的试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但是这种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与各个板块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结合在一起,事实上也只是一种非典型性的考查方式。今后的评价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评价目标高阶化

      纵观各地市的中考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评价目标多针对阅读能力中的寻找信息、形成解释及简单的迁移运用层面,对于更高层次的评价反思,如针对提供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表达方式的材料的筛选组合评价能力的考查尚属摸索状态。随着教学研究及考试评价研究的深入,今后考查的目标应该向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能力发展。

      2.评价内容广泛化

      渗透传统文化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大特色,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强调生活化、实用性,如果选择的考查文本文学色彩太过浓郁,反而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内容应该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更符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特点力争在评价内容上取材更广泛、更实用。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各地市中考语文试题命制时,在口语交际、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板块都进行了“非连续性文本”的考试评价尝试。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更应该体现在对于大量的碎片化的文本的整合处理上,今后可以尝试在现代文阅读、写作中考查这种阅读能力。比如在泛读中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文字、图画等的结合阅读,真正考查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在写作的引导中尝试引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刺激学生进行辩证思维。

标签:;  ;  ;  

“间断”丰富阅读--论语文高考中的“断续语篇”评价_非连续性文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