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改革与发展战略:创建学习型学校_学习型组织理论论文

学校组织改革与发展战略:创建学习型学校_学习型组织理论论文

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策略:构建学习型学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学习型论文,策略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组织变革与发展是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它是关于组织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和要求,在组织整体上加以调整以达到组织效能最佳结果的理论与实践。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以育人为目的),同样也存在着变革与发展问题。面对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改变传统的学校组织,提高学校组织的生命活力已成为学校变革与发展刻不容缓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一、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根据系统理论的分析,组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封闭”系统,另一种是“开放”系统。“封闭”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不与外部环境发生影响,组织游离于环境之外并独立发挥作用。而“开放”组织理论则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开放系统,组织处在与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之中。没有一个组织会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学校组织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呢?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看法,开放系统的组织具备两个明显的特征:(1)组织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具有统一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2)组织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以应付系统环境中许多无法预料和控制的突发事件和情况[1]。运用开放系统的两个特征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点可以发现,学校组织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学校组织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罗伯特·欧文斯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一书中,也把教育过程描述为一个系统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括:(1)学校从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如社会中的知识、价值观念、期望目标和资金)的输入;(2)学校内部发生的过程(包括组织结构、人、技术和工作目标等子系统);(3)向社会的输出(以被改变的个体的形式)。[2]根据他的观点,学校组织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讨论和处理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系统内部,而应该将学校放在整个大环境中,运用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探讨和解决学校组织的问题。马克·汉森在《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一书中也指出:“开放系统理论着眼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这两者之间的交换。学校这种组织是其环境的产物,因为学校是由社会中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供与求所维系的,同时又反过来支持着社会中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供与求。”[3]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学校组织又不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组织内外环境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时,学校组织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只有在一定的动态平衡中学校组织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面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任何组织都不能无动于衷,都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学校当然也不例外。学校组织内外环境变化迅速,过去的组织发展模式可能已不再适应目前的情况,因此学校必须持续不断地推动组织发展,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学校组织发展是指学校为了适应学校内外环境变化所采取的计划性、整体性的变革历程,通过学校成员持续地参与,以增进学校自我更新与成长发展的能力,进而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目标的达成。[4]学校组织发展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学校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学校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经济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学习社会化、教育素质化以及竞争激烈化是学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学校如何调整自身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且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学校组织内部环境。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学校组织中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期望、个人价值观、组织目标、结构、任务、权力系统等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之中。因此,从学校组织内外的要求来看,提升学校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内部环境需求的革新能力,已成为学校组织保持和增进生命力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传统的学校组织必须转型,学习型学校是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和策略之一。

二、学习型学校概述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以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出版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才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推向高潮。圣吉在其著作中首倡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认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并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构建组织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完成。我国台湾学者杨硕英先生对此评论到:“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造,持续蜕变。在其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以令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由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5]在学习型组织研究热浪的影响下,各类组织竞相探讨如何转型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校自然也不落伍,许多学校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为核心,探索构建学习型学校。

学习型学校的价值,就学校组织的层面而言,一方面除了能有效适应环境变迁,让学校组织学得更快、更好,增加生存的竞争力以外;另一个更深远而根本的价值,则是让学校组织内的个人可以活得更有意义。这两个学习型学校的重要内涵,涉及的是一种组织理论的典范转移,而学习型学校之所以值得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它能够以人为主体及以系统的角度思考,来处理学校中人的意义感以及提升组织的运作绩效,是一种值得加以发展与追求的学校组织型态。关于学习型学校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看法,但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组织有着密切联系,学习型学校实质上就是学习型组织理念在学校这一实体组织中的运用和发展。笔者通过总结一些学者对学习型学校的研究,并结合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能够适应环境具有不断调整、持续学习与具备创新能力的组织。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1)学校具有共同的愿景。学校共同愿景是学校全体成员普遍认可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在学习型学校中,学校的全体成员能够自我超越客观地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完美整合,并以共同愿景统帅个人目标,从而构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愿景。(2)学校学习能力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内涵主要有四点:①终身学习,即学校每一位成员一生都是学习者,生命不息,学习不止;②全员学习,即学校所有成员都是学习者;③全程学习,即学习贯穿于学校组织运行的全过程,成员边工作边学习,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④团队学习,即为了实现学校愿景,强调学校成员进行团体合作学习。(3)学校组织结构扁平化。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结构不同于传统科层制和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在学习型学校中,学校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中间间隔层次少,横向联系与沟通多,是一个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强的组织。(4)学校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在学习型学校中,学校成员克服局部或静态思考的心智模式,以注重互动关系与动态变化的系统思维来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

三、学校组织转型:构建学习型学校

根据莱维特的看法,组织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其中有四个主要变量:人、结构、技术和任务。罗伯特·欧文斯和卡尔·斯坦霍夫在分析学校组织时,也将学校组织内部结构分为四个组织子系统:人的子系统、结构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任务子系统。在这四个子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的子系统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如此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状态,组织才能得到新的发展。因此,学校组织在转型和发展时,要对四个子系统进行全盘考虑,通盘规划,同时关注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并进行整体变革。

1.学校组织成员行为的改变。组织结构中人的因素的变化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因此人的子系统的变化在这里以成员行为的变化作为分析的内容。彼得·圣吉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构建组织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对于组织成员个人来讲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这五项修炼。因此学校组织成员在建设学习型学校时要从这五方面对自己不断地加以完善。(1)突破外在施压,实现自我超越。传统学校组织过分强调对成员的外在的要求,把成员看作具有依赖性的个体而忽视了学校成员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机与需要。为了发挥自身的潜力,学校组织成员要实现自我超越,理清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客观地观察现实,将学校的要求和自己的愿望加以合理的整合,从而突破外在要求、完成自我实现。(2)改变心智模式,进行系统思考。心智模式是一个人理解与看待周围事物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们个人已经习惯了局部或静态思考为主的心智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学校时,学校组织成员要检查和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了解整个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向以注重互动关系与动态变化的系统思考为主的共同心智模式转换。(3)转变学习方式,开展团队学习。现代组织的工作单位是工作团体,所以学习的单位也应由个人变为团体。长期以来学校成员一直采取“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忽略了团队学习的价值,也忽略了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的整合优势。因此,学校成员要将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加以整合,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4)转变目标设置的狭隘做法,协调个人与组织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学校组织成员在设置目标时,要打破以个人为中心的目标设置倾向,将个人愿景与组织的共同愿景加以整合,并以共同愿景统帅个人愿景,从而在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理想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

2.学校组织结构重构。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和等级制的组织模式,它强调横向联系与沟通,强调授权,同时还表现出富有弹性、反应灵活的特点。因而在建设学习型学校时要根据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改造和重构学校组织。学校要削减不需要的部门或者合并功能类似的部门;减少学校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间隔层次;改变传统垂直传递信息的组织沟通方式,增加横向联系与沟通;并尽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转移,让基层单位或成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从而形成以“基层为主”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决定组织功能,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组织功能。因此通过重构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结构,可以使学校组织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系统思考、协调合作的更具适应功能的单位实体。在其中的学校组织成员可以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自由的交换意见,实现知识和思想的共享。同时在学校权力下移的情况下,基层的学校组织成员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从而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

3.学校组织任务变革。学校组织任务是实现学校组织目标和愿景的载体,目标和愿景的完成最终都要通过学校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于学习型学校而言,构建学校组织全体成员普遍认可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是学校组织任务变革的关键。因此在制定学校任务时要将学校的任务与学校的共同愿景有机统一,同时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共同愿景与任务的辩证关系在学校中的体现是:共同愿景统摄学校的所有具体任务,所有具体任务的完成是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可以这样说,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则会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处理得不好则会阻碍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的共同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和目标,它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是在客观分析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由学校全体成员参与并沟通、探讨、决定的结果,而不是学校领导者强加于学校组织的。学校共同愿景是有关学校远景规划和宏大目标的,因此它直接来源于学校全体成员个人追求的目标而又高于个人追求,它能够凝聚不同个性的人朝着学校组织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前进,从而达成学校组织目标,实现学校组织愿景。

4.学校组织技术改革。学校组织技术系统是指学校将输入转为产出过程中学校运转所赖以活动的工具,它包括诸如课程教材、物质设备等硬件设施,同时还包括教学方法、资讯与科技、教育教学工作程序以及其他一些为解决学校组织目标达成的程序发明等软件设施。学校组织技术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学校组织的“经营工具”,也是学校是否能够发挥效能的重要变量。为了促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学校的技术系统同时也要加以改革。在改革学校组织技术系统时要以学习型学校的理念为核心,并围绕着组建更具活力的学习型学校为目的。学校技术的变革内容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的更新、教育教学工作流程的变革、教育教学操作程序的改变、教育信息系统的变革以及有利于学校组织达成目标的发明程序的更新,同时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带动学校教育的网络化以便构建更加开放的学校组织系统。

5.学校组织文化改造。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型学校建设创造深层次条件。为了配套学校四个子系统的变革,组织文化也要进行改造。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应该是开放和民主的,在这个前提下,营造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时应着眼于学校组织价值观念的转换,重造学校组织的使命。在改造学校组织文化时,首先要更新学校的学习观念,推崇共同学习的信念,引导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其次要支持并奖励学校成员的学习和创新,提倡组织成员探索、交流和试验;再次要为建立各种团队学习创造条件,创建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为知识和思想的自由流通、共享、使用和创造提供保障,激发组织成员的学习潜力从而体现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组织,学校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从学校组织外部来看,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组织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变化,教育变革、教育竞争、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也对学校组织提出了挑战。同时传统学校组织内部的弊端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组织效能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组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环境来讲,打造学校成为学习型学校,增强学校内在自生力量,已是当务之急。

标签:;  ;  ;  ;  ;  ;  ;  

学校组织改革与发展战略:创建学习型学校_学习型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