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民富民谋利益--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分析_小尾寒羊论文

为山民富民谋利益--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分析_小尾寒羊论文

为了山绿民富——陕西吴旗县退耕还林还草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吴旗县论文,探析论文,陕西论文,退耕还林论文,还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陕西省吴旗县,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连迈大步,走在了全国前列:1998年,该县实现彻底禁牧封山;1999年,155万亩坡耕地一次性退耕还林还草,在全国各县中位列第一。尤其让人称奇的是,禁牧退耕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5%,突破1500元。有关专家在实地考察后惊叹不已:吴旗县探索了一条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之路,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的一大创举。

吴旗县的双赢战略是如何实现的?11月下旬,记者踏着白雪,上高山,访农户,寻找其中的答案。

吴旗县的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底的13.2%提高到目前的18.7%,3年增加了5.5个百分点。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最关键的是实行了封山禁牧

汽车在吴旗的山岭川坝间穿行,透过车窗,发现这里的“山色”与周边地区明显不同:野草格外高,灌木格外密,乔木格外多,黄土地穿上了腐殖质结成的黑色“地衣”,裸露的大片黄土极为少见。

下车向路边的老农询问原由,他们憨笑着告诉记者:3年前这里的山光秃秃的,满眼黄土坡。现在咋不同了?因为我们前年实行了封山禁牧,牲畜再也不乱蹿乱啃了。

吴旗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4%,旱、雹、洪、冻、风五灾俱全,自然条件之差,生态环境之恶劣,为延安13个县(区)之首。新中国成立到前年,全县干部群众累计植树造林450万亩,可保存下来的只有70多万亩,其中最大的破坏因素就是漫山放牧。

养山羊是吴旗的传统产业,截至1997年全县山羊存栏达到27万只,算上牛、驴等大家畜,全县总计有49万多个羊单位,超载35万。山羊早春啃树皮,春末刨草根,冬天咬树梢,成为林草的“天敌”。

没有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就没有基础;而传统的牧羊方式如不彻底改变,生态环境就难以改善。吴旗县委、县政府于1998年5月发出禁牧令:到1998年底,全县16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封山禁牧。由于认识统一,措施得力,禁牧目标如期实现,林草植被得到全面保护。3年下来,自然生成和人工种植的林草植被基本“占据”了沟沟坡坡。

继封山禁牧之后,1999年吴旗县155万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牧禁了,田退了,农民干什么,钱从哪里来?以舍饲小尾寒羊为代表的“三型”农业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

近两年,吴旗县流传起这样一些顺口溜:舍饲圈养政策好,小尾寒羊是个宝;昔日放羊光了山坡穷了人,如今养羊保了林草富了民……

在洛源乡金佛坪村韩孝荣老汉的羊圈里,他指着膘肥体壮的小尾寒羊向记者说起它们的好处:不用到山上放牧,在家里就可以圈养;比山羊长得快,一只羊羔半年就能长到五六十斤,能卖400多元;繁殖快,一只母羊一年产2胎,一年少说也能下4个羊羔。老汉从1998年开始养小尾寒羊,到现在共卖了113只,4万多块钱揣到了腰包里。“从前俺和婆姨、娃娃一年四季围着30亩山地打转转,好年景也不过打3000斤粮,折合成钱不到1000元!”

同村放了10多年山羊的张生荣老汉,改养小尾寒羊后也发了“羊”财。回想过去,老人大发感慨:“山羊一赶上山就是一整天,羊跑到哪儿人跟到哪儿,累得人蔫蔫的,饿得心里慌慌的!舍饲小尾寒羊既不累又不烦,5只就顶我过去放的一群山羊!”

据介绍,小尾寒羊的饲养量由1998年上半年的2700只增加到现在的12.4万只,养羊户占到农民总户数的62%,单此一项年人均收入增加200多元。

除了以舍饲圈养小尾寒羊为主的商品致富型牧业外,近年来吴旗县还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洋芋等自给高效型农业和以仁用杏为主的保护效益型林业。据常务副县长韩爱杰介绍,今年虽然是大旱之年,但农民人均收入仍比上年增收近200元。

“目前以舍饲圈养小尾寒羊为主的‘三型’农业已基本取代了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等传统的掠夺资源式生产方式,农林牧由原来的‘冤家’变为‘亲家’,发展经济的过程同时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说到此,吴旗县县委书记郝飚倍感欣慰。

“咱自己的饭碗不能放到人家的锅台上。”正是从这一朴素的信念出发,吴旗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使农民兄弟吃了“定心丸”,大大加快了产业转换和退耕还林还草步伐

1998年春,吴旗新一届县领导班子成立后,不等不靠,下乡走访群众,苦苦找寻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使群众脱贫致富的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舍饲小尾寒羊户,让县领导茅塞顿开:与放牧山羊相比,舍饲小尾寒羊不仅见效快、收益大,而且能促进林草业的发展,就从舍饲小尾寒羊突破!

去年11月的一天晚上,薛岔乡南沟村的农民刘兴武提着一篮子自家产的梨子来到郝飚兼作办公室的单身宿舍,喜滋滋地告诉他:“郝书记,向你报个喜——咱们的小尾寒羊下羔子了!”

类似的喜悦县里的每位领导都体验过。舍饲圈养小尾寒羊投资大,光是买一只种羊就得花三四百元。这对刚刚脱贫的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于是,联户养羊的想法产生了,每一个县干部和一家农户结成“羊亲家”,干部出钱购买种羊、母羊,农户负责喂养,卖了羊羔后干部拿小头,农户得大头。“干部与咱们风险共担,咱还怕啥?”到1998年底,该县舍饲养羊户就增加到3620户,到1999年底增加到10177户。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后,已经尝到甜头的吴旗县干部群众倍受鼓舞。“退耕还林还草利国利民,国家以粮代赈我们更要快干、干好!”县委、县政府很快统一了认识。

要把种了几辈子的地退下来植树种草,老百姓一时还是想不开。于是,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干部,人人当起了宣传员。他们蹲到农民的田地里,坐到农民的炕头上,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道理,算细帐。他们还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帮每家每户制定了近期、远期致富规划。农民心里有了底,155万亩坡耕地到1999年底顺顺当当退了下来。

植树种草需要大量种子苗木,没有资金怎么办?还是那四个字:“自力更生”。草黄果熟时节,县委书记郝彪、县长师合林脱下西装革履,带头上山采集树种草籽。据统计,从1998年秋到现在,光是全县干部就累计采集树种80.5万公斤,草籽11.3万多公斤。每年春秋两季植树的黄金时间,县、乡两级干部与农民一起挥镐刨坑,担水栽树。干部带头干,群众加油干,从1998年至今,吴旗3年累计造林200万亩,接近过去40多年全县植树总和的一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吴旗县得到了极好的诠释。从小尾寒羊的圈养到造林绿化,从发展庭院经济到种植牧草,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农民以最少的投入换取了最大的效益

在农民的小尾寒羊圈舍里,记者发现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挂着一个黄牌牌。陪同采访的副县长韩爱杰笑着解释说:“那是羊的‘身份证’,上面写着它父母的名字。我们建立了小尾寒羊户籍管理制度,避免了近亲繁殖造成的种群退化。”

舍饲小尾寒羊与放牧山羊不同,科技含量要求很高,弄不好羊子就会生病、死亡。吴旗县专门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请来两位教授作“高参”,请他们讲授有关知识,培训科技人员。县里建立了县、乡(镇)、村、组、户五级科技服务网络,印刷了《小尾寒羊饲养管理口诀》等“明白纸”贴到农民墙上。科学喂养使小尾寒羊的病死率降到最低点。

为提高造林绿化的效果,吴旗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新思路,把能够快速荫蔽地面、防止水土流失的草灌作为重点,大面积营造沙棘-小叶杨(杏、桃、榆)等混交林。种植大棚蔬菜,政府出资从相邻的安塞县请来了技术员,给农民解疑释惑;地膜种草、温棚种草蔚然成风,结果是产草期提前,出草量大增……

“吴旗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刚刚脱贫,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退耕还林还草,如果单靠硬拼、蛮干,很容易出力不讨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必须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力求事半功倍。”郝飚书记这样告诉记者。

离开吴旗的时候,雪化云开,晴空万里。该县方兴未艾的绿色革命正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黄土高原虽然干旱贫瘠,但深厚的黄土地下面蕴藏着无限生机;这里的农村虽然闭塞,却潜伏着巨大的热情和无穷的智慧。望着那湛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山岭,记者仿佛看到了吴旗更加美好的未来:到2005年,该县每年将出栏小尾寒羊80万只,人均拥有15亩山杏,2亩仁用杏,10亩商品牧草,年收入将突破5000元大关;同时山顶草灌戴帽,山间杏草缠腰,山下水清粮丰……

标签:;  ;  ;  ;  ;  ;  

为山民富民谋利益--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分析_小尾寒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