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647(2004)02-0008-05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这就告诉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又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邓小平理论还没有充分回答或没有来得及回答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新的系统的科学体系
一个理论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应具备下列一些基本条件:第一,应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这个理论的各个方面;第二,应有一个中心问题或基本问题是这个理论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主题;第三,围绕主题,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基本观点;第四,主要论断和观点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用这些基本条件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穿这个思想各个方面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这个思想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阐述的十六个方面的思想观点就是围绕中心问题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基本观点;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已经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丰硕的成果。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三年来理论创新的高度概括和有机组合,是更为简明、准确、通俗而科学的表述,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其内在的关系。“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落脚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所包括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紧紧围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发展为主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总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十五论”。即: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的思想路线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发展道路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论;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任务论;以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建设论;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的政治建设论;以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坚持和发展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质的爱国统一战线论;推进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祖国完全统一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和国际战略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建设目的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限于党的建设的具体问题,而是把我们党的建设放到中国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认识,着重从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来论述党的建设,体现着认识的新高度,即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社会历史观的高度、党对人民和民族的责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要求的高度来研究党建问题。这就抓住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们党的建设的根本方向。
作为对全党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紧跟时代,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表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继承和发展是全面的,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表现是:
(一)在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方面。集中体现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不仅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又一新阶段的标志,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在全面阐述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及其科学体系方面。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基本内容;强调了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特别是把全面、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精神实质,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根本任务”来看待;着力揭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辩证性和系统性,注意防止和克服对其理解和执行的片面性、表面性和孤立性。
(三)在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方面。集中地体现了在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作了新的概括。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
这一论述,一是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融为一体,丰富和深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二是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以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说明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三是概括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要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从基本目标到基本政策全面展开,更加具体,更加便于操作。基本纲领的制定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拓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概念作了区分,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样,使中国特色就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全方位的意义。这说明我们党是站在更加宏观的高度,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视察、审视、认识和把握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是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同时,深刻阐述了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比如: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小的阶段,党的十六大在坚持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将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化,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等。
(五)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待基本路线的态度上,有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贯彻,一以贯之。二是在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主要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有机地统一起来;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制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这一总揽全局的长期指导方针。
(六)在坚持和发展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方面。一是把对发展的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大发展,成为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主题;二是对发展的含义作了更为全面、准确的阐述;紧紧抓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这是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就是要通过切实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这三大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对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了更为科学的阐明,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七)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一是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重大理论突破的思想,明确作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括;二是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三是在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和突破的观点,主要有: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个重大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从传统的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到“复合式”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的转变,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次对公有制经济及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与标准进行了科学界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为探索适合国情特点和地区特点、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多种公有制形式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第一次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这个论断写进了宪法修正案之中,赋予了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是对长期以来把非公有制经济当作社会主义的异己或附属物,而采取扼杀、挤压、排斥、限制的认识和做法的彻底否定,表明我们党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分配制度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就为进一步搞活分配制度,调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各种因素的积极性,以尽快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八)在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方面。一是在坚持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二是为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思想。如果说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因素,那么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标志的科教兴国思想则抓住了发展中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这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深化和拓展。
(九)在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方面。一是鲜明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在依法治国理论认识方面的新水平;三是提出“以德治国”,并强调要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治国方略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了“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十)在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是对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作了全面、准确的概括。其主要内容有: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强调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对于改革开放中一些坏的东西及影响用教育和法律手段去解决;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决不能削弱,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不闻不问;强调党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二是对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基本内容等,作了系统地阐述,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三是第一次把文化提到了综合国力的高度,揭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十一)在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统一方面。一是认真贯彻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使香港、澳门回归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二是提出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八项主张,为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统一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八项主张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欢迎台湾各党派、各届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的意见;双方领导人可以适当身份互访。八项主张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极大诚意、坚定立场和决心。
(十二)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方面。一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三)在坚持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新时期统一战线进行了科学定位,即“三个绝不能”: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二是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具有现实指导性。
(十四)在坚持国际战略思想方面。新发展主要是: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观,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只要抓住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就抓住了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就有了观察和解决世界各种问题的基本着眼点,就不至于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面前迷失方向;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共赢共存”;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强调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提出要以新的发展观、安全观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
(十五)在坚持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方面。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建党学说,又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赋予党的性质以鲜明的时代意义,赋予党的宗旨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赋予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的理论贡献概括起来是“五个二”,即:一是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就是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大历史性变化,就迫切要求研究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规律。二是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上的先进性同党的基础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它有利于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只强调党的普遍代表性和基础的广泛性而模糊党的阶级性质;一种是只强调党的阶级性质而看不到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三是提出了“两个纲领相统一”的思想。我们共产党人是发展的阶段论者,又是发展阶段的统一论者;是理想主义者,又是实现主义者;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论者。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扎扎实实地作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既不失掉大目标,又不放松今日之努力,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四是提出了“两个基础”的思想。就是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五是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从严治党为根本方针,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课题。
总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比如:还有新时期的军队建设思想、现代化思想、“三农”思想等。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概括。
收稿日期:2004-03-01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