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语文的必要途径。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同学们动手动脑,愉悦其身心,培养他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造才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较大的改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得到了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利用多媒体授课,开展诸如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这些活动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密切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如在低年级开展的“识字·欣赏·想象”的活动课中,首先播放轻松明快的音乐或儿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迅速进入角色。然后用录像播放一些象形文字,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在播放这些象形文字的同时,播放与这些象形文字相关的事物,使得这些文字所表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接着让学生领悟、体验这些象形文字的字形美。当学生轻松而欢快地基本上掌握了这些字的音、形、义以后,最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丰富的联想与大胆的想象,使简单的笔画结构和其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与此同时,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发挥。
教者通过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既完成了课文内容的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拓展活动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如开展课外阅读、演讲比赛、编报及各种竞赛、游戏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创造才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中午或是语文课的前几分钟,为同学们开设了“中外名胜欣赏”,主要是让欣赏班的同学通过VCD形式欣赏世界风景名胜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乡土特色。通过一学期,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领略了长城的雄伟,埃及金字塔的神秘,纽约的繁华,新加坡的海路风情,古城丽江的秀美……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不加重学生负担,我将每周的周记改成了“文学创作小组”活动,小队自由组合以循环日记形式记录身边的事。同学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每次轮到自己写作时都能阅读小队其他成员的文章,队员们在竞争中写作,每轮到一次写作机会就能阅读到几篇美文,队员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写作水平也进步得非常快。活动课为学生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只有扎实开展活动课,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才能为培养具有开放的视野、全面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摘抄·朗读·鉴赏”的活动中,可在“鉴赏”这一环节进行适当的引导。老师根据语文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平时做好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精彩片断摘抄,让学生进行分类,熟读,甚至背诵。在正式开展“朗读·赏析”活动时,老师则引导学生可从语法修辞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从意境优美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还可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个词语的妙用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考虑了学生的差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再如,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活动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把舞台尽量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要利用活动课这一特定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另外,教师还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进行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勇于、乐于与别人进行交际。
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造潜能,调动其参与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每个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多样化活动形式参与语文学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使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济 《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汪明 《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4]邰启扬 《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论文作者:高学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