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适应论文,模型论文,LA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ibrary,Archive,Museum,LAM)。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国内外LAM馆藏资源数字化及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大多数LAM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及分散无序的服务方式,势必影响到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用户的服务体验。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LAM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1]。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LAM研究及实践现状,总结出LAM数字化服务过程中缺乏有效适用的安全管理机制。结合当前互联网环境和LAM数字化服务融合趋势,构建支持信任管理的自适应信任协商机制,为保障数字信息资源安全及LAM数字化融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 研究背景 2.1 国内外LAM研究及实践现状 国外有关LAM的研究实践主要在学术领域、工程项目及组织管理三个层面进行。Rayward[2]早在1998年就对数字整合(Digital Convergence)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媒体资源转换为数字形态对LAM产生的影响及其功能整合问题。此后,Whittaker[3]指出建立门户网站可能是解决LAM跨数据库检索的有效方案。Waibel等[4]认为LAM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联系、合作、协调、协作、融合(Contact,Co-operation,Co-ordination,Collaboration,Convergence),在网络世界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需要LAM实体间的紧密合作。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将关联数据[5]及语义网[6]等相关技术应用于LAM协同及数字整合研究。 有关LAM的实践项目主要分为全球项目、洲际项目、国家项目及地区项目等[7]。典型案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WDL)[8],欧洲CALIMERA、MINERVA和Europeana项目[9],美国NINCH项目,丹麦文化搜索(NOKS)和德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门户(BAMP)等。上述实践项目大多是由相关政府机构和专业组织倡议和发起的,例如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英国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理事会(MLA),德国EUBAM和瑞典ABM中心等[10]。国外通过组建政府机构及专业组织,并实施一系列基金项目共同推动LAM合作、数字资源整合及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架构及技术实现,对用户与LAM交互过程中的管理及监督机制研究较少。 国内LAM相关研究主题有数字资源整合、馆际合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等。刘家真[11]深入分析我国LAM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存在的障碍及合作的基础。莫振轩[12]在总结国内LAM馆际合作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基础上,从管理机构、实践项目和关键技术三方面详尽探讨馆际合作的发展策略。朱学芳[13]重点关注LAM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此外,有学者分别基于OAI-PMH元数据关联数据化[14]、战略联盟及虚拟组织的思想[15]构建出新型LAM数字资源整合模式,成为促进LAM深度合作的有益探索。赵生辉等[16]则根据LAM协作趋势与我国国情,提出我国LAM数字化协作战略框架D-LAM。总体来说,国内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和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数字资源整合实践不够全面和深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当前动态多变的互联网环境严重制约了LAM的协同发展,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而广大用户对于LAM数字化融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亟须对LAM数字化服务融合中的网络安全及用户与LAM交互过程中的管理及监督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2.2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17],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是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多是基于PKI技术的改进与扩充,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所具有的分布性、异构性、多变及不确定性等特征。“信任管理”和“信任协商”等思想方法的出现,为上述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信任管理(Trust Management)机制有助于构建健康有效的协作关系,逐渐成为当前保障开放互联网环境中数据及隐私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早期的研究内容包括制定安全策略、获取安全凭证、判断安全凭证集能否满足相关安全策略等[18]。随着互联网环境开放性、分布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的不断提高,动态信任管理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该技术综合考虑影响信任关系的多种因素,动态收集主观因素和客观证据的变化,实现信任评估、管理和决策的实时调整[19]。自动信任协商(Automated Trust Negotiation,ATN)通过信任证、访问控制策略的交互披露,使得资源请求方与提供方自动建立信任关系[20],为实现跨安全域的资源共享与互访提供安全保障。 3 LAM-AATN模型研究 结合目前LAM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成果,本文认为LAM数字化服务融合是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信息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相对透明的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当前参与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资源主体数量巨大,服务融合所依托的互联网环境具有异构性、动态性及自主性等特点,各资源主体往往隶属于不同的权威管理机构。因此,交互主体间的生疏性以及共享资源的敏感性成为跨管理域信任建立的屏障。传统信任协商中的积极(eager)策略和谨慎(parsimonious)策略[21]已无法满足LAM数字化服务融合中信任交互的需求,为此提出将信任度评估集成在信任协商中的新型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LAM-AATN)。 3.1 LAM-AATN模型设计 LAM-AATN模型主要由决策协调模块、信任度评估模块、证书链处理模块、一致性校验模块、检索引擎模块、策略管理器、证书管理器、策略库、证书库和声明库组成,如下页图1所示。决策协调模块负责用户层与核心服务层信任协商过程中的总协调,可以按需调用信任度评估模块、证书链处理模块、一致性校验模块和检索引擎模块。信任度评估模块用于动态评估协商主体的信任度,据此调整信任协商策略和访问控制策略;证书链处理模块负责验证证书集合能否构成信任证书链;一致性校验模块通过接受决策协调模块的调用请求,判断证书集合能否满足访问控制策略;检索引擎模块通过策略管理器和证书管理器对策略及证书进行检索,反馈检索结果;策略管理器用于管理证书、服务/资源的访问控制策略;证书管理器用于管理证书和声明。标签:证书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