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舞蹈文化一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蹈论文,北京高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社会中,不论对于何种文化艺术来说,大学校园都是一块不可或缺的阵地,舞蹈也 不例外。活跃在北京高校舞坛上的,主要是各大学内的艺术特长生。这部分学生中有不少可 以在表演上达到准专业乃至中等专业水平。目前,北京有清华、北大、人大、北航等九所高 校 具有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资格。这些高校的舞团,在专职舞蹈教师的带领下,在各类文艺比赛 和文化活动中屡露头角。但是,这些并不是本文欲讨论的校园舞蹈文化的重点。因为尽管他 们在表演上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其舞蹈实践主要是对专业优秀剧目的拷贝,还有一些是没 能摆脱校园舞蹈创作旧思维、旧模式的所谓“自创”作品。在笔者看来,这些作品在很大程 度上并不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感,在原创精神上也有所缺乏,其规模与水平,也都难 以与现在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学、音乐、戏剧等文化活动相提并论。
而另一方面,在北京不少高校存在着一批舞团、舞者及舞作,虽然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却 能够真正让人体味到校园舞蹈文化的价值。这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舞蹈团颇具代表性。 北航舞蹈团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舞蹈创作,特别是现代舞创作的实践,并陆续发表了《祭 明》、《一无所有》、《不再犹豫》、《醒》、《朝花夕拾》、《红旗颂》等一系列作品, 其中一些在尝试将现代舞与民间舞结合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些作品大部分由该 团当时的核心人物张元春主创,也有北京舞院的万素、赵铁春等人的加盟编排。这些创作囊 括了大学生艺术节的舞蹈金奖,更在当时的大学舞坛上引起不小的震动。要知道,其时广东 实验现代舞团和北京舞院现代舞班都建立不久,北京现代舞团尚未成立,体系化、规范 化的现代舞教育和创作在中国刚刚起步,现代舞对舞蹈界的许多人来说也还是新鲜事物。北 航舞 蹈团的创作历程,从时间上讲,与现代舞教育进入北京舞院,与北京地区的现代舞发展几乎 是同步的,比之于当时其他的大学舞团来说,是走得相当远的。
北航舞团的作品,一方面在动作语汇上力求创新,坚持现代风格之路;另一方面,也更为 重要的,是创作者通过这些作品,力图对当代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进行开拓性的发 掘,力求体现青年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所产生的盘根交错的思索、感悟与情感波 动。这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对于世界、人生的当代性体验。从创作的角度讲, 舞团近十年来的作品,经历了从稚嫩渐趋成熟的一个漫长过程。但不论这些作品是稚嫩还是 相对成熟,观众都不难看出隐含在动作中的作者与舞者所要表达的精神诉求。这便是一种“ 我思故我舞”的创作态度。曹诚渊先生曾说:“艺术家是时代中最敏感的人;而现代艺术家 ,更应直接以创作来回应时代。一个舞蹈,是否有足够的让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正是作品 能否具有现代品格的标志。”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时代最为敏感、最富想像力 的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舞者,以舞蹈着的思维,以时代脉搏中最强有力的律动来回应 这个时代,不仅是一种应有的创作态度,更是舞蹈学子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所喜的是,我们 能在北航舞蹈团的艺术实践中看到这些。
北航之外,其他一些学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在创作上也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北工大舞 团现任舞蹈老师杨嵘,毕业于北京舞院民间舞系教育专业。他的一批民间舞作品,如《雪域 高 原》、《摆裙》等,都是一些颇见情怀与活力的佳作,也为舞团赢得了不少荣誉。近两年来 该团在舞蹈风格上出现了从民间舞向现代舞的过渡,大型作品基本以现代舞为主,平时的训 练也广泛采用现代舞的方法。杨嵘在1999年编创的群舞《不朽红魂》,在当年的全国大学生 艺术节和北京市舞蹈比赛中连获金奖。这个舞蹈,不仅在创作上颇具力度,而且演员在编导 的精雕细琢之下也表现出令人惊羡的舞蹈水准。作品以五四精神为背景,着力于对大学生当 代意识的开掘,将唯美的格调和浓烈、悲壮的情怀,融于流畅的舞蹈语汇和错落有致、动 静分明的舞台调度之中,令观众感受到某种久违了的澎湃激情。舞团的最新创作《春又来了 》,是一个风格上更具唯美色彩的现代舞,该作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比赛中荣获银奖。
还有一些大学的舞蹈团是建立在本校艺术系基础之上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 。 这两所大学的舞蹈专业都建立不久,不像民族大学舞蹈系那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演员 、师资队伍(由于舞蹈界对民族大学太过熟悉,故不在此赘述),但他们在舞蹈创作上也有十 分可喜的成绩。比如今年问世的,北京师大颇具反思意味的现代舞《舞着》,首都师大的《 半个月亮》、《瓷韵》、维族舞蹈《天山原色》等,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编者在舞蹈创 作上的独特理念以及舞团极具潜质的发展空间。这两个舞团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大学 舞坛上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与前述舞团相比,北京广播学院“极限空间现代舞团”可谓业余中的业余。全部队员在进 大学之前未接触过舞蹈,更不知现代舞为何物、编舞是怎么一回事。该团惟一具有舞蹈背景 的是舞团的发起人、编舞和艺术总监,马来西亚籍华裔留学生陈春好。她早年在马来西亚时 就积极参加演剧活动,比较系统地学习过现代舞和当地民间舞。1998年极限空间现代舞 蹈团成立,海内外一些著名华人舞蹈家曹诚渊、张晓雄、罗曼菲等都曾应邀到厂院举办讲座 ,在此期间,极限空间也与北京现代舞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年5月在北京第三届中 国现代舞展演上,“极限空间”推出了《六月茉莉》与《恋恋风尘》。前者“通过一位昔日 丽人的回忆,探讨了女性长期生活于父系社会,时时处于被动中的自然生态……表现出女性 的温柔与暴力这类既真实可信,又立体鲜活的群像”(欧建平语);后者则通过一对青年男女 在对物质生活的美好追求中所遭受的生存悲剧和情感悲剧,深刻剖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 中,芸芸众生在巨大生存压力下的迷失与彷徨。两个作品贯穿着编导以女性视角为中心的时 代体验。在技法上,则采用了舞蹈、戏剧、对白、投影等多种艺术手段。编导以娴熟的舞蹈 调度、空间切换和情绪把握,使观众忽略了演员在肢体表现上的不足,也忘记了剧与舞之间 的既定界线。现在,“极限空间”已成为北京高校中第一个经过注册并拥有独立经营演出资 格的舞团。
此外,还有少数的独立舞者也值得在此一提。今年刚从北京物资学院毕业的陈凯,在大学 之前他也几乎从未接触过舞蹈,赴北京求学后,酷爱上了现代舞。大学期间,跟随各现代舞 团训练、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在舞蹈上刻苦努力,短短的几年间,在舞蹈能力上突飞猛进, 达到了相当的水准。2000年的现代舞展演上,他创作并表演了独舞《欲望》。更难得的是, 陈凯完成学业后,已作为职业舞者加盟金星舞蹈团。
上述高校的舞蹈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创作上的新气象。这种气象有异于现 有的专业现代舞和中国舞创作,而是试图从现代舞、中国舞甚至芭蕾中博采众长,立足于大 学校园特有的人文环境,创造出一种类似“当代舞”的新鲜样式。北工大和首都师大更是有 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上海师范大学的新作《网恋》,北京二中舞蹈团的一些创作, 也都有类似的态势。这种态势将给今后的中国舞蹈带来怎样的影响与发展,这种发展在今后 究竟会有多大的空间,都是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探讨的话题。
总体来说,大学舞蹈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校招 收 特长生的初衷原本就是为“使用”而非“培养”,有一种招你来就是让你去拿奖、让你“撑 门面”的应景心理;某些大学在招生标准上过于偏重身体条件而轻视舞蹈意识与感觉,在舞 蹈理念上固守着某些陈旧的思维;还有一些学校对非官方的艺术活动和自发性的学生舞团不 够支持和理解。对于校方,也许自有其理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舞蹈教育、艺 术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中,存在着很强的功利色彩和短视行为。此外,大学校园中的舞蹈普及 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然而,这些又与整个社会和教育的大环境有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的。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大学中不乏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舞者,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 先进的舞蹈理念引导之,注意在提高舞蹈能动性和开阔艺术眼界上下工夫;对于活跃在大学 校园中的舞蹈创作者、特别是学生编导,则应给予一个更为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相信以 上两者的结合,必将使我们的大学舞蹈在不远的将来大有所为。从舞蹈发展的历史,特别是 现 代舞发展的历史看,大学校园应成为开创和传播舞蹈新文化、培育“文人型”舞蹈大师的沃 土。吴晓邦、林怀民等无不是这方面的表率。在国外,更是早已出现了Pilobolus这样植根 于大学校园的优秀舞团。我们的大学校园中能否孕育出一片春光灿烂的舞蹈新文化,我想, 这是需要我们的舞蹈界、教育界、文化界来共同支持和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