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发展权回归校长--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行政失范”探析_去行政化论文

学校发展权回归校长--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行政失范”探析_去行政化论文

把学校发展权还给校长——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去行政化”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口市论文,东区论文,校长论文,行政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终岁尾,不少校长都有这种感觉:一年到头陷入文山会海无法脱身,接二连三接到各级各类行政命令需要执行,几乎个个都被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搞得疲于奔命,无暇深入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无暇顾及学校管理事务,甚至无暇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

然而这种情况,在张家口市桥东区是不会出现的。从2009年开始,区教育局大力推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教育去行政化”,给校长们“解套”,把校长从不堪重负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一门心思琢磨学校发展。

砍掉“文山会海”: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思考

2009年6月区教育局召开的那次校长工作会,令桥东区的校长们至今记忆犹新。

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的校长们,视开会为家常便饭,开会实质上就是“听会”——听听领导讲话,听听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听完了,回去后逐条执行,就做到了万无一失。然而这次的会议却大不相同。校长们入座后,正等着听局长讲话,却突然被告知:每个校长要用10分钟的时间,脱稿介绍自己学校的办学思路。

由于没有任何准备,校长们一片哗然,底气不足的纷纷找起了说辞:“小学跟中学情况不一样,我们小学校长就不用讲了吧?”有的老校长拿年纪说事:“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就不跟他们掺和了,让年轻校长多讲讲。”最后,统统被刚刚上任的区教育局局长陈红梅给“否”了:“让大家脱稿讲,不是想看大家语言表达能力如何,而是想要了解一下各校的发展思路,讲不出来只能说明校长没有思考过。”

让陈红梅给“呛”了一顿,各种说辞又被噎了回去,校长们只好硬着头皮上台。结果一讲,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尤其是那些“心思没在学校管理上”的校长。最典型的是,有些校长根本没有思考过学校的办学思路,又生怕讲少了,讲得不到位,于是,有的小学校长干脆就把这些年学校里发生的犄角旮旯的陈芝麻烂谷子和盘托出,滔滔不绝,俨然成了工作汇报;中学校长则延续着“成绩至上”的“真理”,主要就讲“中考革命工作”,学生成绩如何如何。结果一天下来,最长的一个校长讲了42分钟,还没讲到个点儿上,会议也意外地从早上7点一直开到晚上6点。

“以前没有这么弄过,一般是教育局开个会、下个文件,布置一下工作任务,校长们听一听,回去照本宣科,也不用想那么多,领导让怎么干就怎么干。”某校长话锋一转,“不过,这次会议确实让每一位校长都受到很大触动,虽然当时大家都‘怨声载道’,可过后再想想,当校长的就应该花心思多考虑学校的办学思路。而且这对大家确实也是个锻炼,也给了校长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水平高低就能见分晓了。”

自从那次会议后,开会限时脱稿谈办学思路,就成为桥东区教育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被延续了下来。而且为了减轻校长们的会议负担,区教育局平时也很少组织校长开会,用陈红梅的话讲,“砍掉文山会海,让校长们腾出工夫儿一门心思研究学校发展”,因此每次开会就一个议题——“当前桥东教育的主线工作”,让校长们知道局里面倡导什么,他们要干什么,至于怎样才能干好,“自己琢磨去”。

为了能够“出彩”,校长们越来越多地倾注思考、研究学校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校长们越来越自信了,经常有桥东区的校长在市级以上的大型会议上脱稿演讲,形成了桥东区校长的独特风格,也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誉。

实行“一校一品”:把办学自主权还给校长

2009年以来,桥东区加强学校特色化办学,实行“一校一品”工程,促进学校多元化发展,全区22所中小学、幼儿园,形成了国学教育、双语教育、赏识教育、体验教育、社团文化等多种不同的办学特色,开创了良好的办学局面。

校长出身的陈红梅认为,学校管理无非就是五个方面:人、财、物、时间和空间。过去的表现是:人,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还是学生,管理都是典型的行政化手段——组织选人、组织用人,对人的评价,也是政府序列的奖惩标准,“比如教师,师专一毕业,按户口回当地,然后由政府分配到学校,干得了干不了都得干;对学生,则是拿成绩说事,所以学生拼命学习就是为了多考那几分”;财和物上,就是政府给钱和物,“上头给多少是多少,让你怎么花你就怎么花,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几张桌子、几把凳子,规定得挺清楚,但你急需的东西不一定有”;时间上,重视短期效益,办事急功近利,“下文件,派任务”,卡得非常死,没把发展的时间留给学校,使得学校的发展空间也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无视教育发展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行政化管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校长、教师的职业倦怠,“因为最终还得拿考试成绩说事,所以延伸到学生身上就是无限制地加班加点。因此,破解教育管理中的‘泛’行政化现象已经迫在眉睫。”陈红梅说。

出于这种考虑,桥东区教育局从2009年开始推行“一校一品”,把学校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校长。

桥东区最大的学校有4000人,最小的学校只有300人,4000人与300人的学校虽然规模不一样,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同样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正是因为‘一校一品’,我对4000人的学校和300人的学校是一视同仁的。”

五一路小学就是陈红梅所说的“300人的学校”。数年之前,这所小学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办学规模也达到过顶峰。但后来受周围拆迁改造等影响,学校的招生陷入困境,办学规模日渐萎缩,逐渐成为全区规模最小的学校之一。实行“一校一品”后,校长宋立新针对学生少、老师多、教室充裕的特点,实施小班化特色教学,规定每个班学生不超过30人,同时作为张家口市硬笔书法示范学校,以书法、艺术以及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受到大批家长的青睐,有些不在片内的家长还特地把孩子送过来上学。

第七中学是桥东区的老牌名校,也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共有在校学生4000多人。大学校又该如何办出特色?校长郭丽宏有着自己的理解:“所谓‘品’,即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一校一品’不能为了‘品’而‘品’,不然就容易走进误区,甚至把小的行为无限放大——踢毽球成了‘一品’,跳绳也成了‘一品’。其实要真正形成‘品’,应在充分尊重学生、深入到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才会形成生命力的‘品’。哪怕我的学校的‘品’和其他学校的‘品’有相同的地方,也不要紧,毕竟都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只要是在尊重师生的基础之上、自己能够把它发展好就行。”郭丽宏表示,“一校一品”的提倡,确确实实把发展权还给了校长,是对学校的尊重,也是对校长能力的考验。作为校长,要深入了解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发展的方向,以“一校一品”盘活学校全局工作。

评选“四型校长”:把“乌纱帽”换成“学位帽”

由于历史原因,各学校发展的程度有所差别,因此在实施“一校一品”后,大部分学校能够在原来的办学特色基础上,很快形成比较成熟的“品”,如卫华小学的现代精品文化、宝丰街小学的双语特色教学、怡安小学的书香校园、回民小学的民族教育、七中的环境育人等,但也有个别学校由于种种“短板”所限,没有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

“300人的学校与4000人的学校可能是政策或生源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而能不能引领好一所学校则是校长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的问题。”陈红梅说。

陈红梅当了多年的校长,对校长们的心理状态是了解的。以往市里面评先进工作者,每年只给区里两个指标,你今年评上了,那么基本上也就等于同时被告知:“明年没你戏了”。“所以校长们就开始‘等’,‘等’到下一次再有可能‘轮’到他的时候再努一把力。长此以往,造成校长积极性的缺失,形成了一种‘推磨’的状态,而归根结底是对校长教育思想引领的缺失,造成校长懈怠。”曾有校长找到陈红梅“理论”:“楼有高低之分,校长不应有官大官小之分,所有校长担当的责任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在200人的学校干了两三年,就得到500人的学校;500人的学校再待上几年,就要到上千人的学校甚至名校。”

“我对校长的评价不按你是正科级还是副科级、是科级还是股级,是名校还是普通校、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只要能够办出特色,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家长认可了,校长就应该得到一个好的评价和激励。”

如今,桥东区对校长的行政奖励逐步弱化,转而更注重社会对校长专业能力的评价,评选“四型校长”,淡化校长职务的行政级别色彩,培养校长的职业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打造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所谓“四型校长”即按照办学理念、规划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及社会认可度等评选标准,将校长评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四型,引导校长“学术立身,关注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四型校长”的评选,改变了对校长的评价方式,也使每一个校长找到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陈红梅举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开展“四型校长”评选后,三所规模最小的学校校长主动找到教研室,请教作为薄弱校,教师专业成长还有学术研究该如何去做。

教育家办学:让教育的本位回归

“从古至今,教育家大都担任过校长。一个校长如果只是‘杂家’,而不是一个教育家,至少你没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那么学校的发展在你手里是要受到很大影响的。只有校长真正的抓教育,自身是个行家,才能把学校发展好。”2009年8月开始,桥东区教育局全面实施“未来教育家培养计划”,旨在发掘和培养一批未来的教育家。

“‘四型校长’虽然给每个校长一个很高的评价,调动起校长的积极性,但是应该看到,大多数教育管理干部的水平与‘四型校长’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陈红梅实事求是地说。同时,鉴于学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缺少畅通的交流渠道,成功得不到分享、经验得不到延伸、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隐性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2009年9月,在“未来教育家计划”之下,以“专家型”校长为依托,桥东区成立了首个“名校长工作室”——“安兰新工作室”,由桥东区首个“专家型”校长安兰新任导师,先后有10名成员加入,成员都是具有发展潜质,且处于发展期的中青年校长。工作室通过自我研修、合作研究、深入调查、网络教研、实践研究等形式,引导各成员提高理论素养、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管理人员。

“名校长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确定了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双结合的学习机制,并在教研室的协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09年9月,由导师帮助成员分析学校现状,确定开展工作的突破口;2010年1月,赴北师大参加培训,结合学习体会进行研讨交流;2010年3月,工作室对成立以来的学习研究做了深度交流与总结……如今,“名校长工作室”定期不定期举办学习实践、外出考察、参加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常态。

“教育绝不是发个文件、讲个话,就能够做好做实的。成立‘名校长工作室’,就是要让校长们加强研究,群策群力,理清办学思路。比如说教育局倡导的教育发展思想如何落实为学校的办学行为,通过‘名校长工作室’这个平台,他们聚在一起议一议,通过学习考察等活动,思路就清晰了。”陈红梅认为,每个校长都希望学校在他的手里有所发展,作为校长来讲,不是说别人让你干啥你干啥,而是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发展。

2010年初,继“安兰新工作室”后,又成立了“姜美欣工作室”。在两个“名校长工作室”的引领下,全区教育管理干部形成了一种学习、思考、研究、交流的良好氛围,一些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兄弟学校间实现了推广与共享,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正逐步成熟。

为保证“名校长工作室”正常运转,区教育局特别设立专项经费,以保障工作室订购书籍、参观考察、课题研究等工作所需,同时制定了“一把手”培训、学习、反思及奖励制度,定期组织校长外出培训,提升校长办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

“如今,教育‘自己的味道’更浓了。”谈起两年来桥东区教育的变化,张家口市第五中学校长陈静说,“现在,校长的主要精力是在抓教育。在教育局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校长们经常去学习、参观,真正跟许多教育名家、大家面对面交流,听听专家怎么说,看看专家怎么做,在看到自身差距的同时,也激起了办好学校、办好教育的热情和信心。虽然目前我们离‘教育家’还差得很远,但是每个校长都能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套用温总理的话说,我们不但有了‘脚踏实地’的行动,更有了‘仰望星空’的追寻。”

面对桥东区的“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张家口市教育局局长胡守荣表示:“学校办学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必须依靠教育家办学,校长必须要多一些书卷气。要保证校长集中精力办学,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这方面做好引导和服务。桥东区作为试点,在‘教育去行政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市教育局将在全市推广。”

标签:;  ;  ;  

学校发展权回归校长--张家口市桥东区“教育行政失范”探析_去行政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