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的“六个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新课程论文,课教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已经颁布,新教材也开始在试验区使用。面对新一轮课程 改革,政治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了解新课标的理念、编制的原则和思路,尽快适应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对教学进行调整,尽快走进新课程。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运 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思路为中心,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答案;课 堂上更多的教师只顾教,强迫学生去记忆、理解,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体验和多方面的 和谐发展,导致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致使政治课甚至成了休息课、睡觉课,学生也 毫无所获。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灵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 ”,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潜力的知识建构者。在 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随时提 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或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 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 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例如:在《经济常识》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了解和体验“银行的业务和作 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银行的业务有关的生活经历或案例,然后在课 堂上汇报。在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同学 们对一些消费贷款的年限、条件、贷款利率等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有的同学还提出若贷 款买房的当事人在还款中途发生意外死亡,该怎样办?由此,激发了学生对政治课学习 的兴趣,逐步形成了课前有探究,课上有交流、有讨论、有质疑、有辩论、有比较…… 之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不知不觉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能够饶有 兴趣地学习、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能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 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 去丰富得多。在课堂上,教师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教师不要觉 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 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反而不利于教学。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 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教师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教师 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样的 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讲授“我国所有制产生的原因”时,鼓励同学们讨论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 题。同学们提到教育、人口、台湾问题,还提到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状况等等。当时对 有些问题笔者并不确切了解,便直率地对同学们说,这需要去查阅最新的资料,并决定 请掌握资料最多的同学当一回教师,这个教学任务也就变成了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的一个 内容。由此,同学既包容了教师的“无知”,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恰巧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公众对2005年十大关键词的预测中 ,“贫富差距”得票排名第四。将这一消息告诉学生后,他们感到自己在与社会共进步 ,与时代同行,更加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师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纯地“教教材”,往往会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新课 程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的教学内容更佳的方式 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 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例如:经济常识第一课中“商品的价值量”,教材中的内容枯燥抽象,缺乏事例,学 生理解困难。为使学生感知和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模拟了特殊情境:让 3个组作为3家“企业”来生产品牌、质量都相同的作业本定价出售,让2个组作为“消 费者”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在学生的讨论中及时捕捉发言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适 度的赞扬。其中涉及了经营理念、消费观念、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商品价格因素的 地段、时间、周围的消费群体状况等,再就此进行讲述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往,很多教师只要认真钻研一本教材,看一本教学参考书,似乎就可以将书本知识 传授给学生。如今,教师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 运用于教学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 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 生理解学习中的难点,养成留意观察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四、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
“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自顾自地讲整整一节课”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理论性 强的部分,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未及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也只好实行“教条主 义”,学生也只好囫轮吞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扼杀了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导致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与此相似,不少教 师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 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
面对新教材,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 即根据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 悟课标所要求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的 科学思维方法……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授“国家的宏观调控”时,让学生先在课下寻找一些能够引起同学兴趣的 、符合教材的最新资料信息,引导学生将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将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 细化知识点,然后整合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有的小组找到了一些非法行医的事例,便指 导学生将非法行医事例编排成小品。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非法行医现象的深恶痛绝, 进而深化为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关心。
五、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不再仅限于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发 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元 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例如:在《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一课教学中,发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收集一些 优秀企业经营者的事例,其中有一段节选自电影《首席执行官》的故事情节:张瑞敏当 着全场职工的面,将价值20多万元、76台有毛病的冰箱砸烂。所有的学生被这一场面深 深地感动了,便立即把握时机,问同学们如何对待每天都要交的各科作业。学生的回答 特别积极,“要交上等品”“保质保量”“要讲诚信”。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 的情感发生变化,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六、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评价,学生是被评价者,教师作为惟一的评价者使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停留在“课堂纪律好、考试成绩优良、回答问题主动”等诸如此 类的泛泛而谈,重视学习“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良好的发展 。
新课程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布置、批改和评价作 业等方面,也应有所转变:要了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所用的方法 和手段、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与广度等等。教师应该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答案 的要求,变“一元化”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符合现代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 要求。当学生看到符合自己作业情况的评价和饱含激情的评语时,自然备受鼓舞,从而 促进他们关心政治、关注社会的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