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消费文化批判与文化去商品化的审美革命
王秀芬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 伴随着现代性进程的迅猛推进,文化危机日益凸显。对现代人生存危机的诊断和生存命运的关注,不能仅着眼于马克思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宏观批判主题,必须完成从政治经济批判到技术理性统治时代的微观文化批判主题的转换。文化的商品化、商业化及工业化所导致的文化异化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重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批判及文化去商品化的审美革命构想,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和革命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它从历史和现实层面保证了马克思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性理论的时代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关键词] 大众消费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异化;审美
在当代现代性批判理论的谱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深入微观层面批判了现代社会各种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其中对文化的商品化、商业化及工业化所导致的文化异化现象的批判尤为突出。
一、时代主题的变更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
众所周知,马克思以资本作为突破口,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弊病所在,完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考察、反思和批判。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基点出发,提出了以扬弃异化,消灭私有制,恢复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哲学构想。可以说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考察和反思,具有无人能及的战斗性和革命性。由于马克思处于阶级对立和阶级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各种矛盾都集中于政治和经济层面,所以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更多地集中于基于劳动的非人道化基础上的经济剥削及政治压迫。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状态的关注和批判,主要是同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阶级属性联系起来,因此,对异化的扬弃途径自然是选择外在的暴力革命的方式。
三、总之,玉米粗缩病是具有毁灭性的病害,只要发生就会很难治理,虽然在病株上喷施药剂但也难恢复正常生长。因此,加强在玉米粗缩病常发地区定点监测和预报,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粗缩病的病株率,同时也调查灰飞虱越冬基数、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改变种植模式使用种子包衣,在科学的引导下农民集中使用药剂防治,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才能有效控制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控制粗缩病的危害蔓延,尽可能的降低产量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然而,“从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发展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格局有了转变,理论的格局就要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文化政治学批判’,从‘资本论’转向‘文化论’”。[1](P2)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技术理性主义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他人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都处于普遍的异化当中。现代人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变得多元化,不仅有政治、经济领域的宏观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在微观的心理文化层面,人们被异己文化所支配,从而使人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本真需求。由此,源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当代历史文化的新特点,构建着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自觉将批判理论的主题转移到文化层面,致力于批判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异化。因为关注的主题不同,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有所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将外在的暴力革命方式演变为内在的文化对抗,而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文化对抗的重要力量。
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大众消费文化批判
当代,“消费文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在消费过程中的服务、产品等应用功能,其外延已经拓展为对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2]文化的商品化、商业化这一文化现象很早就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关于‘文化工业’的分析,马尔库塞关于‘肯定的文化’的文化的批判,都是这一文化批判主题的具体展开。”[3](P274)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批判是现代微观文化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其《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文化工业”概念,对电影、文学、艺术等大众文化形式所具有的工业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和批判了大众文化通过其欺骗与控制功能,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与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他们指出,“大众文化”是滋生于工业文明土壤中的文化现象,当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之后,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文化一改其“阳春白雪的高冷”,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阿多尔诺指出,超越和自由是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独有的特性和功能。正是因为其保有自由和超越的本性,站在了腐朽、异化的现实生活的对立面,代表着一种非压抑性、创造性的领域,因而它本身成为抗拒异化和物化、革命现存的力量。然而,一旦这些文化形式进入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成为以消费为前提的文化商品,就会丧失自身的超越性和独特性,消解艺术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自身沦为异化的境地,被异化的文化产品所裹挟的人的日常生活也随之陷入异化的困境。
1.大众文化沦为消费品,具有了拜物教特征。被大众传媒技术编织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世界,已经日益丧失其本质规定性,甚至完美地融入了现代日常生活世界。利润和效益成为文化产业的驱动力,文化产品也成为利润和效益的追求者和创造者,具有了拜物教的特征。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明确地指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特征,以及艺术向商品性的屈从。他们认为,“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的系列产品,再加上普遍性欺诈,所以艺术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质了。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4](P148)
作为国民党创立者的孙中山去世后,围绕着其继承权的问题,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蒋介石凭借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又利用胡、汪二人的矛盾,合纵连横,逐渐在党统之争中胜出。到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总裁,真正确立其在国民党内“最高领袖”的地位。伴随着蒋在国民党内个人权威的建立过程,他对于党义的阐释、建构与宣导在不同时期亦有不同表现。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与蝶翼针头比,静脉留置针导管柔软,变形后易恢复,确保患者血流顺畅,与穿刺点血管壁紧密连接,若患者更换体位则不会损伤其血管,避免造影剂产生渗漏,从而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其次,蝶翼针头针尖锋利,对患者实施实际穿刺过程中极易将血管壁刺破,相关医护人员很难把握穿刺深浅导致时常发生渗漏情况,但采用静脉留置针实施穿刺具有安全性,其导管口设计为平面且导管柔软,实施穿刺过程中患者手臂弯曲也不会造成血管损伤,针头不易脱落,从而显著提高CT检查效率[2]。
每个人对冷热的感知程度并不相同,热舒适性评价指标PPD的提出正是用来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它表示人们对环境不满意的百分数[11].规范ISO 7730中PPD 指标的推荐值最大为10%.由图8可以看出,办公区PPD大部分都在10%以下,表明大多数都能够接受这种室内环境.送风口附近,由于温度值和PMV较小,人们不满意率高属正常现象;在门口附近,由于经常开关门,不满意率较高也属正常现象.由此表明,通过Airpak软件模拟得出的PPD和PMV分布图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办公室内的热舒适性.
以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通过其文化工业理论,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大众消费文化通过欺骗与控制功能使人的生存处于一种全面的异化状态。那么如何克服文化的异化,以及异化的文化对人本身的操控,将人的生存从商品化文化模式中解救出来?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并未在批判上止步,更没有消极遁世,丢弃人本主义的立场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是致力于寻找文化去商品化的文化战略,即寄希望于艺术的审美救赎,以克服人存在的自我分裂的异化困境,实现本真的人的复兴。
2.大众文化以商品性取代了文化自身的本质规定性:从个性、创造性到标准化、齐一化。处于商品经济中的文化产品受市场导向和交换价值的支配,依托于现代科技支撑的文化工业对艺术品进行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的批量复制,从而导致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艺术品所应包含的个性的消失。电影、文学和艺术作品以相同的模式和构思,千篇一律地表达着相同的主题,为消费者塑造着相同的感受和意志,它在消解自身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消解了欣赏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普遍存在着“个性的虚假”,无论在文化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欣赏中,创造性的个性都不复存在。就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情感表达,甚至都被塑造为同一的文化模式,而丧失了最基本的情感判断。“在文化工业中,个性之所以成为虚幻的,不仅是由于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个人只有当自己与普遍的社会完全一致时,他才能容忍个性处于虚幻的这种处境。从爵士音乐典范的即席演奏者,到为了让人们能看出自己在影片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得不仍用鬈发遮住眼睛的演员,都表现出个性的虚假。个性被归结为普遍的能力。偶然性,当它完全具有普遍的特性时才能存在下去。”[4](P145)
4.大众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操纵性、统治性的力量。以拜物教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追求标准化和齐一化,导致文化的个性和创造性丧失的同时,也消解了人的超越和自由维度,最终它变成一种操纵性、统治性的力量,在欺骗大众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操纵和塑造人。“个体和社会的对立以及个人生存与社会生存的对立,这些使艺术消遣具有严肃性的东西已经过时。以取代艺术遗产而产生的所谓消遣,在今天不过是像游泳和踢足球那样流行的刺激。大众性不再与艺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真实性有什么联系。在民主的国家,最终的决定不再取决于受过教育的人,而取决于消遣工业。大众性包含着无限制地把人们调节成娱乐工业所期望他们成为的那类人。”[4](P118)由此可见,大众消费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变成了一种新的统治形式,而且这种统治和传统的政治统治相比,是更为深入的,甚至是一劳永逸的,因为它尽管不具有强制性,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统治成本,但是却无所不在,无处不发挥作用,人们早已按照它的尺度和模式去行动和思想。人们无法想象,带来愉悦和放松的大众文化产品退出自己的生活后会怎样,人们依赖它们,犹如依赖粮食一般。“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会被灵活地消费。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文化工业的每一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5](P274-275)文化工业就这样通过文化商品的输出,使大众沉溺于消遣和娱乐的虚假世界中,悄无声息地达到了稳定现存秩序和维护现状的目的。
三、文化去商品化与艺术的审美救赎
3.大众消费文化丧失了文化自身的真实性,进而消解了人之存在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齐一化导致了艺术个性以虚假的状态存在。艺术本应是人的本真需求的表达,应当是极具个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然而,在大众消费文化的裹挟下,艺术作品成为机器流水化作业的产物,成为千篇一律的复制品。其目的是满足和迎合大众普遍的虚假的审美消费需要。而当艺术沦为技术,艺术品沦为商品的时候,作为艺术审美主体的现代人,也就不再是充满创造性、独特性的创造者,而是千篇一律的,丧失了创造力、个性和真实需求的顺从者。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以电影为例对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做了深刻分析。在现代文明社会,电影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娱乐活动,它的功能更多的不是引发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而是在疲惫的工作之余,带给人以放松和愉悦。而这种以放松和愉悦为目的的电影产品逐渐垄断人们的精神生活,制造出一种平和、欢快与自由的虚假需要。沉浸于其中的人们,逐渐模糊了现实生活与电影世界的差别,生活在电影文化构造出来的完美错觉中,适应了现实的生活,逃避并遗忘了自己的本真需要。总之,“文化工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不断地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需求者虽然受到琳琅满目、五彩十色的招贴的诱惑,但实际上仍不得不过着日常惨淡的生活。同样的,艺术作品也不能兑现性爱。但是由于艺术作品把不能兑现的东西表现为一种消极的东西,它就似乎又贬低了欲望,从而对不能直接满足欲望要求的人,是一种安慰。”[4](P130-131)人们在这种虚假的安慰和满足中,抛弃一切不满,“头脑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这种享乐是以无能为力为基础的。实际上,享乐是一种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摆脱消极东西的解放”。[4](P135-136)
1.以审美激发情感,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提出,商品拜物教使无产阶级丧失了阶级意识,沦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然而处于商品拜物教中的人已经商品化,那么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如何觉醒?基于席勒“与美做游戏”的理论,卢卡奇在晚期著作《审美特性》中,将审美视为克服物化,恢复人性完整,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他敏锐地发现审美和艺术的本质功能在于唤醒和激发人类的情感,使人反观自身,这种激发和陶冶作用不同于伦理的教化作用。“审美反映的深刻的生活真理在于,这种反映总是以人类的命运为目标,人类决不能与构成它的个体相脱离,由审美反映绝不能构成与人类无关存在着的实体。审美反映是以个体和个体命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6](P199)卢卡奇强调,审美不同于科学,它并不是以客观实在为研究对象,也不是对某一观念作抽象的反应,而是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始终指向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关注人存在的本真性和完整性。审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艺术行为等将人类本真的情感传递给受感者,从而使受感者进入作为主体内省的体验境遇,以唤醒和激发受感者作为人之为人的本真情感和自我意识,即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对个体和权利意识的追求。卢卡奇将审美与人道主义结合,为培育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新人”,及消灭资本主义非历史理性及非人道的政治制度,指明了审美解放的道路。
2.以艺术对抗异化,恢复主体的革命性。阿多尔诺的《美学理论》并非是纯粹的美学著作,并不以探讨美和艺术的理论为主旨,而是基于生存论的意义上探讨美与艺术对于现实的革命性和超越性。在该书中,阿多尔诺揭示了艺术的独特性乃是自主性、自律性、超越性和幻想性,正是基于此,艺术能使我们超然于现实的处于物化结构中的生活世界,使我们得以摆脱异化的生存困境。显然,在阿多尔诺那里,艺术从来就不是对现实的美化,恰恰相反,它是对现实的分裂、否定与破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才具有革命性,才可以成为改造世界的革命力量。鉴于艺术的拯救作用,阿多尔诺极力推崇带有抵抗意味的先锋派艺术,因为商业化的、顺从的、麻木的艺术只具有肯定性的维度,已经丧失了抵抗力和革命性。而激进的、荒诞的先锋艺术拒不迎合人们的通俗口味,拒不与商品经济合作,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对艺术自律性和革命性的忠诚。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消费文化批判理论的价值评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批判,相对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经济、政治批判,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文化、文化危机,以及在文化危机中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和革命理论。即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马克思所剖析的劳动异化现象非但没有被扬弃,反而走向了普遍化和深化,或者说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统治人的力量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和政治力量,而是升级为更具操纵性的文化力量——大众消费文化成为消解人的自由的异化力量的新的统治形式。在这种新的统治形式下,现代人的生存方式陷入更深层次的异化之中,成为消极、唯利是图、自私利己的非健全的人。由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对现代人生存危机的诊断和生存命运的关注,不能仅着眼于马克思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宏观批判主题,必须完成从政治经济批判到技术理性统治时代的微观文化批判主题的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批判是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拓展,它从历史和现实层面保证了马克思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批判理论的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仅停留在批判的层面,而是极具建设性地提出了文化去商品化的审美途径。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文化符号对人之生存的重要性,而且将文化符号中艺术的审美功用提到了醒目的位置。在拓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为克服人生存的异化困境,提出了无比珍贵的建议和路径。在现实层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批判迫使我们反思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物质财富增长而出现的价值衰颓、精神低迷、道德失范、金钱至上等异化的生存现象,引导国人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关怀生存的精神世界与心理世界,积极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充满正能量的民族文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救赎方案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正如本雅明所指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灵韵’,失去了曾经引以为豪的自身真理,因为无限度的复制摧毁了艺术的神圣性。”[7]既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异化时代,艺术也丧失了“灵韵”,那么又如何发挥其拯救功能呢?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是针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异化进行的深刻批判,其理论具有地域性和西方性。我们可以借鉴其合理之处,以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引导我国的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但是不可将消费文化完全等同于西方视域下的消费文化,更不可以极端地将消费文化的社会功用全盘否定。
[参 考 文 献]
[1]欧阳谦,等.文化的转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单洪波,张耀宇.关于商业文化对消费文化渗透与引导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裴振.论尼采艺术观的当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
The Criticism of Mass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of Cultural De -commercialization
WANG Xiu-fen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history,cultural crisis is more obvious. Our attention to modern human survival crisis in terms of diagnosis and destination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macro criticism subject with alienation theory as the core,therefore we must shift from political economy criticism to the micro culture criticism subject in the era of technology rational governance. Cultural alienation as a result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commercialization,and industrialization has drown intense attention from western Marxism. Western Marxism’s criticism on mass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are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critical theory and revolutionary theory.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we have ensured the modernity,scientificty and revolutionization of the modernity theory with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Key words :mass consumption culture;western Marxism;cultural criticism;alienation;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11.006
[收稿日期] 2018-09-1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B036。
[作者简介] 王秀芬(1979-),女,黑龙江绥芬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哲学、哲学审美化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11— 0023— 05
责任编辑:李新红
标签:大众消费文化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文化批判论文; 异化论文; 审美论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