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教育传播的根本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工具性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节制是其运行的必然规律。我们所说的传播的经济价值和财富意义就集中体现了这种判断。
一、人类历史上,成人教育传播的每一次飞跃都隐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促动
原始社会,初民们的口语传播既是生产活动的产物,也是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必须以自身为媒介进行‘亲身传播’,才能完成信息的交流过程。”口语传播是最初始、最基本、最普遍和最便捷的传播形式。“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工具,是一切传播的核心。没有它,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和灿烂文化就不可能延续下来。”但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呢?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的出现是劳动的直接结果,语言交流的出现和丰富完善,其根本的动力是原始状态下人类祖先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的迫切需要。狩猎中的配合、耕种时的协作、生活中的互动、游戏中的参与,其中语言的沟通始终是前提。没有语言传播的黏合和沟通作用,没有语言传播的促动,知识难以积累、经验不能传达、心情难以沟通、社会难以进步,人类发展进化的脚步可能要永远停留在蒙昧的状态。即使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仍然是人类传播必须首先越过的第一个障碍。“不能使用说话及语言传播方式进行人际交流的人,亦不能贮存和追求进行内向传播所需的各种理念,从具体归纳出一般,由前提推导出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语言,创造了语言的使用和话语传播。劳动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和完善,人类社会活动的需求,促进了语言的出现和丰富发达。
文字的出现被看做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关于文字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诸神造字、智者造字等。最根本的一点,文字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人类交流的需要,但根本上,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需求促动的结果。丰富的出土文物和远古的文献一再证明,一些原始的以实用为目的的记事性质的符号和图画,是现代文字最早的起源。原始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大、生产水平的提高、收获数量的增加、分配形式的完善,以及部落之间沟通的需要,等等,都迫切需要一种稳定的非语言和非肢体符号的出现。正是初民们为方便交流记事而创制的那些由简到繁的符号,和带有某种娱乐因素的图画,成为文字发展的滥觞,使文字由最早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发展为规范的传播行为。一部《汉字传播史》形象地告诉我们,汉字由简单的符号到完善的文字,从简单的表意指向发展到完善的表情达意,从初始的凌乱到逐步的统一规范,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原始状态下疆土的开拓、交流的扩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造和完善了文字传播,而文字传播又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印刷术的产生也是如此。社会活动的频繁、领域的扩大、种类的多样,以及社会交往的丰富、社会管理的日益复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过往的口语和原始的文字传播显得捉襟见肘。传播范围的扩张、内容的丰富,迫切需要传播活动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速度和效率,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它超乎寻常地提高了文本传播的规模、范围和效益,合理而且有效地延伸了人们的感知能力,促进了社会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开启了知识完善保存并世代传承的新时代。此后,电子传播技术的产生、网络传播的勃兴并在短时间内走向繁荣,无一例外地如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传播技术、内涵的变革,而每一次变革又反过来将人类的生产、生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伴随而来的不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大幅攀升。
眼下,电子技术和网络传播已经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以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使用和即时更新为特征的时代,不仅昭示着经济的空前繁荣,也表征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民主和谐,理解和沟通得到加强,团结和协作成为时尚,学习和借鉴成为共识,应对疾病和自然灾害成为人类共同的行为……“每一次传播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成正比例关系。”教育传播同样也是这样,具体到以广大成人为对象的成人教育传播,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为紧密,甚至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和社会对成人教育传播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分析:一方面,成人教育传播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功至伟;另一方面,成人教育传播的内涵演变、规模的变化、效益的升降、技术的更替又时刻受到经济水平和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对教育发展提出客观要求。不仅对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等提出量的要求,而且对教育本身的结构、教育产品的规格等提出质的规定。”成人教育传播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个判断。
在欧洲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的禁锢导致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从而严重影响到教育传播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和灿烂的古代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欧洲在缺乏文明引导的黑暗中度过了上千年的时间。15世纪,文艺复兴带来人的发现和宗教地位的动摇,人的价值得到重新的认定,人的能力受到推崇,人权战胜神权的结果,使科学技术对产业的渗透与支撑成为现实。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大宗贸易和市场的大流通取代了小型的集市交易。经济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渴求促进了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传播的兴起与膨胀性发展。在整个工业化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进程,都伴随着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传播、吸收;伴随着市场的开发、信息的传播和对人才的培养。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传播的发展,使其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中心,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与人的完美结合无疑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个完美的结合要靠教育传播来完成。就现实经济的发展而言,在职从业的广大成年公民是经济活动的主力军,采用合适方式,利用恰切的通道,向他们传播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普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向他们广泛传播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普遍提高其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这是成人教育传播的应有责任。尤其是,伴随着成人教育传播主体彻底冲破校园的围墙,实现充分的社会化,伴随着传播的受众群体覆盖到全员的社会从业者和曾经在职从业的全体公民,伴随着传播内容的空前丰富和兼容并包,更加上第四媒体介入成人教育传播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空前便捷,传播形态的多样化,成人教育传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二、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传播与我国经济社会的互动昭示着二者的内在因果关系
从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末,我国成人教育传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结构、完善管理、强化服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农村,通过遍及乡、镇、村的各级各类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成人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培训了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通过全方位的生产技术和信息传播,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像地膜覆盖、立体种植、配方施肥、农业生物工程等农业生产的最新技术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生产效益成倍增长,农村非农产业在技术、人才和信息的有力支持下也发展迅速。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种植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非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支柱。伴随着我国以小城镇建设和农民工大规模流动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人教育传播利用自身灵活机动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超过2亿的蓝领工作人员。目前,成人教育传播在农村地区承担的任务集中有三:项目性人才培训、全方位技术传播与推广和及时的信息服务。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在城市,成人教育的受众已经全面覆盖到企业职工、普通市民和广大离退休人员。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完善,使上亿产业工人得到了技术轮训,实现了技术升级;瞄准服务业的岗位培训和信息传播,直接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和谐社区工程的推展、白发群体养生保健知识的传播,对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和文明进步已经不可或缺。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人教育传播功在其列,是永远不可抹杀的。
如同教育传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动一样,经济发展的模式、重点、程度,以及社会发展的水平,客观上也对成人教育传播具有自然而然的制约规范作用。教育传播是社会性事业,也是工具性事业,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的起伏、社会的波动都会引起对教育传播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传播活动的发展。
首先,我们从社会层面上看,教育传播具有社会属性。因为教育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行为,传播者、受众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其思想追求、政治倾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必然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这在客观上影响到传播信息的选择、传播手段的采用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事实上,社会环境、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对教育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施加着影响。就成人教育传播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形式,如何确定受众的范围、规模,传播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传播目的,以什么标准对传播效果作出评估等,必然要受制于国家的发展大局,受制于主流社会和统治阶层的意志。在专制的体制下,教育传播沦落为强化统治的工具,甚至成为柔性化的国家机器;在民主的开放的时代,教育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共同的社会愿景、共同的时代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经济追求,又使以服务为己任的教育传播难以偏离主流去独辟蹊径。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韩国,其主流媒体向国民传播的是爱国、奉献、勤劳、创新的信息和信念。在尚未结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媒体传播给广大公民的信息是节俭、储蓄、信心和勇气;中国媒体传播出的共性追求则是暖心、消费和社会的稳定。每当处于变动的时刻,社会就越需要教育传播与社会的主体追求相配合。成人是社会构成的主体,成人的共性追求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成人教育传播难以须臾离开社会发展的轨道。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看,成人教育传播总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左右与规范。不同于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传播对象不是学龄期的公民,而是在职从业和曾经在职从业的成年人。这种传播应该是对成人知识技能的锦上添花,而不是普通教育那样的雪中送炭。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投入总是优先考虑正规的学校教育。在经济状况好的情况下,成人教育传播可以获得政府一定的能量输入;如果经济状况不好,那么,成人教育传播只能从政府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支持。
投入决定着教育传播的规模、形式和效益。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所需资金往往来自受众补偿给传播组织的学费,或者来自社会的捐助。但学费的收取和社会捐助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个人的支付能力。一般地,经济发展越迅速,社会资金流动性越强,劳动者的收入就越高,其知识和技术更新就越快,岗位的变化也就越频繁。伴随着大众收入的增加、支付能力的提高、对知识和技能渴求的强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受众的个体需求和支付能力强劲,而且政府的教育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加,成人教育传播就会因为能量的充足而充满活力。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处于快速膨胀期,各行各业大量的人才需求和及时有效的投入带来了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播的高潮,成人教育传播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反之,经济越不景气,国民收入就越低,大众的消费意识就趋于保守,不会主动为学习充电做过多的投入。政府的投入锐减,社会捐助也会相应地走向消极,面向成人的教育传播就难免走入低谷。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往我国成人教育传播的发展历程一次次地证明了这一命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成人教育传播的发展呈正相关。
影响成人教育传播生存发展的因素很多,制度、政策的生产和理念的构建固然重要,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力需求始终是其长盛不衰的内因。只有找准服务位置,瞄准社会需求的变化,把握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技术的需求动向,做好相应的传播服务,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