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脑出血的23例临床分析及探讨论文_蒋逢春

(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636150)

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2.73%,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愈和好转共18例,死亡5例。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积血以及脑干受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小脑出血;临床特点;治疗效果

小脑内齿状核动脉破裂是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1]。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较多,例如急性眩晕、呕吐、头痛等。如果出血量较大,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凝视麻痹、肢体瘫痪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还会陷入昏迷。由于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误诊率较高。为了讨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我院对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小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临床资料完整,均经颅脑CT确诊。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43~84岁,平均(62.37±2.59)岁。从疾病史来看,高血压史18例,脑血管病史5例,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史3例,高血脂症史2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1.2.1 临床表现 ①临床特点:初诊17例主诉头晕,16例主诉呕吐,14例主诉头痛,4例主诉意识障碍;16例伴共济失调,7例伴肢体障碍,7例眼颤,5例表现为病理征阳性。其中22例为初诊确诊。②影像学检查:根据CT扫描,估算血肿出血量为3~36ml,平均(11.25±3.14)ml。其中小脑半球出血19例,11例<15ml,8例≥15ml;蚓部出血4例,2例<6ml,2例≥6ml。其中6例血肿破入脑室,9例未破入脑室但存在脑室受压,3例脑干受压,1例急性脑积水。

1.2.2 治疗方法 ①保守治疗:12例患者接受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确保能量供应等治疗。②手术治疗,1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术式有开颅小脑血肿清除术、小脑血肿微创引流术、侧脑室引流术等。

1.3 观察指标

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分为治愈、好转和死亡3个等级,有效率=(治愈+好转)/样本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x2检验。α校验取值为0.05,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2.73%,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愈和好转共18例,死亡5例,3例因枕骨大孔疝死亡,1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1例因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出血死亡。详见表1。

表1:本组小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n(%)]

3 讨论

在脑实质出血中,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就是小脑。根据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的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因素都是导致小脑出血的重要因素[2]。

受到比邻位置的影响,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较多,具有病情发作急的特点。在首发症状中,以头痛、头晕和呕吐等症状居多,而且临床体征较少,和大脑出血相比,缺乏特异性的体征,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出血量较少时,主要的症状为头晕,很容易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以眩晕、呕吐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果患者存在反复可逆性的发作史、颈椎病史,且不存在阳性体征和后遗症,则考虑可能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如果患者首次发作的症状为眩晕,而且伴随血压升高或指鼻实验不准等阳性体征,则应考虑为小脑出血。这需要临床医师在初诊中仔细鉴别[3]。通过对本组患者临床表现的回顾性分析发现,23例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都主诉为头晕、呕吐和头晕。因此,我们认为出现上述三大症状,且伴随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警惕为小脑出血。如果在体格检查中伴随共济失调和眼颤等症,则可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同时,影像学检查是小脑出血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依据,有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目前,小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态以及对脑干和脑室的影响等因素来选择[4]。同时,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医生的经验和医疗设备等也是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过去,很多学者认为采用后颅窝开颅清除术治疗小脑出血的效果较好,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手术治疗有效率为72.73%,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对轻度小脑出血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也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积血以及脑干受压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杨志娟,王新平,于德林,等. 小脑出血10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7(2):217-219.

[2]朱庆宝,任祖东,姜新建,等.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29(2):104-105.

[3]啜红斐,吴丹,荣阳,等. 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分析与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5,35(9):41-42.

[4]廖志刚,张爱明,董又坤.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18例临床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5(3):12-13.

论文作者:蒋逢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  ;  ;  ;  ;  ;  ;  ;  

关于小脑出血的23例临床分析及探讨论文_蒋逢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