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因素论文,成果转化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指将科技成果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受其多方面的影响。在此结合我国实际,着力分析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前提,没有科技成果的连续转化,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因如此,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使整个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上升为60%~80%。从而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匹配总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以致达到在当今世界某些资源日趋减少限于稀缺程度时,本国经济仍然趋于稳定增长的状态。无疑科技成果大幅度的快速转化,促进了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因此,在我国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积极探讨和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显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其主要因素方面看,主要有经济运行机制和科技投入结构,以及企业等三大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运行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方面看,经济运行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宏观约束和微观约束两个方面。就宏观方面而言,无论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社会制度或地域如何不同,但在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都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民收入,提高人均收入等作为经济发展目标。虽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发展手段和发展模式不同,但在资源配置上都在力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为此,就必须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由宏观约束所导致的效率低下,速度缓慢,却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没有将宏观约束建立在微观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导致了宏观约束与微观经济需求的脱节,直至本来应实现的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所不能及。这种由宏观约束机制所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滞缓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制约,也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言,应该说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没有微观经济的运行,再好的科技成果也不能转化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当宏观运行机制对微观机制形成强烈约束时,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就会相对弱化。我国由于受宏观计划经济的强烈约束,科技成果转化长期不能通过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促使较多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变为闲置性资源,其浪费性是十分惊人的。如五六十年代的部分高科技成果一向被当作样品和礼品束之高阁,一般普通技术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对农业和工业发挥作用,重粗放性投入,轻科技效应等。这种宏观机制对微观机制在运行中的脱节性,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根源。
从科技投入结构方面看,科技成果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投入结构是关键性的因素。科技投入结构越科学,科技成果产生就越多。科技投入结构表现为纵向投入结构和横向投入结构。纵向投入结构是指国家对企业和科研部门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科研部门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以及发展性研究等三大组成部分的投入;而横向投入结构则是指企业自身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包括民间投入等。纵向投入与横向投入的有机结合,是科技投入结构促进科研部门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纵向投入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横向投入结构缺乏应有的后劲,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因缺少投资而使科技成果呈现凋零的状况,结果不仅企业发展无力,而且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长也一度徘徊不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过极其消极的影响。
从企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看,企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直接影响。首先,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环节。一方面,它把生产要素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反馈给科技研究者,为科技研究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它又将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提供给消费者,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这种中介作用,对于加强和沟通科研机关同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进行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企业是现代经济的构成主体,社会经济对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主要是通过企业对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表现出来。如果企业缺乏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依赖科技进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压力,社会经济需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就会减弱。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中,企业一方面在再生产中不断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当某些科技成果不能满足需要时,便开始于自身的科技研究,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再次,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研究,能够自发地协调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促使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我国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得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国有制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研究方面因缺乏资金以及没有活力从而显得力不从心,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生产与市场背离,再加上某些宏观政策的干预,导致国有制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增长,使经济发展出现缓慢状态。
三、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措施
要使我国的科技体制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应采取以下对策及措施。
其一,改革宏观科技体制,使宏观科技体制与市场经济相吻合。
其二,完善市场体系,重视技术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科技成果得以转化的重要基础,而在市场体系中,发达的技术市场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中介作用,强化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功能,是加快国家宏观科技体制与微观科技体制尽快衔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科技成果在企业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完善我国技术市场的同时,应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使技术市场规范化、科学化,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其三,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让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实施力度。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是对转化双方产生约束力的重要保证,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对转化双方的短期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使科技成果在转化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立法的实施力度,通过立法形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消极因素限制在最低的限度,以保证国家和企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加快科技成果立法,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已为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所证实。
其四,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减少科技资源浪费,对科技成果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成本核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成果成倍增加,这无疑与加大科研投入密切相关。但科技成果利用率低,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虽然在规定时间内研究出来,但却几年不见效益,造成极大的浪费;再有,某些科研部门(包括部分高校科研机关),重科研投出,轻科研产出,年复一年无成本核算帐目出现。对于这种现象,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进行有效干预,在落实科研责任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其浪费现象在经济运行中给以无情的惩罚。实践证明,对科研部门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把宏观调控手段与成本核算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科研部门各项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可以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快科技成果产出的速度,以满足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采取科技成果部门与使用科技成果部门互相挂钩、签订合同的形式,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性和效益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从美国和日本科技成果近些年的转化情况看,科技成果之所以出现转化速度快、效率高的势头,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在于这些国家的科研部门信守合同,重核算,讲效益,使较多的科技成果都能找到应有的对象,成为提高科技成果利用率的重要措施。这一点,我们应该虚心地向发达国家学习,通过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而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
其五,重视提高国民的科技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除上述对策及措施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国民素质越高,标志着国民的科技意识越强。只有国民的科技意识是高的,才能对科技成果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认识到科技成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推动科技成果的大幅度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我国,经过18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推动,但在部分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由于国民素质的低下和科技意识的淡薄未认识到这一点。对这种现象,必须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提高科技意识的方式来解决,使国民真正认识到,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振兴经济,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综上所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一靠宏观科技体制的改革;二靠完善的技术市场体系;三靠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让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让立法实施的力度;四靠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科研部门的成本核算;五靠重视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科技意识。在这五项措施中,其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在我国处于核心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其它措施又与之相配套,它们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对于加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