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及特点论文_段新辉

浅议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及特点论文_段新辉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苏交科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10000

摘要:近几年,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本文从内涵、背景及特点三个角度提出对于特色田园乡村的理解,认为特色田园乡村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顺应时代背景及城乡发展规律、回应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的必然举措,并在先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阐述特色田园乡村的做法和特点,以期增强各界对于特色田园乡村的认知,更好地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关键词: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特点

引言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复兴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选择,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如何发挥所长、集聚资源,加快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切合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无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课题。

1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

“特色”从字面来看,是指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具体于村庄而言,是在自然、建筑、产业、文化、空间等方面与其他村庄相比,具有积极的、优势的、可持续的因子,通过适当的挖掘、组合、升级,可以形成村庄独特的吸引力。“特色”可以是显性的,让人过目不忘,如丘陵湖泊、古树老屋;也可以是隐性的,但可以挖掘塑造,如生产工艺、民风民俗。“特色”可以是先天的,如秀美的自然景观、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富物质文化遗存;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如具有品牌价值的农产品、建筑乡土空间景观。总而言之,特色体现的是村庄的吸引力、竞争力,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应准确理解特色内涵,将特色资源活化为发展依托,通过发展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向村庄集聚,实现乡村的繁荣振兴。

“田园”是对乡村的意境描述,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乡村根植于广袤的田园景观之上,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田园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副优美的田园画卷,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寄托。因此田园意境是乡村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乡村建设发展时应保护山水环境及自然基底,“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着力塑造田园风光,协调好村庄空间形态、尺度和建筑风貌,营造村野和谐共融的田园意境。

“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家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要营造安居、宜居、乐居的乡村。“安居”体现在着力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让村民住的安心、舒心。“宜居”体现在村庄绿化生态优越、布局形态与自然共融、地域建筑文化得到彰显等方面,让村庄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共同家园。而“乐居”体现在创造安居致富的环境,吸引青壮年回乡,让职业农民能够扎根、创业,使乡村成为事业兴旺、产业兴旺、人丁兴旺的活力村庄。

2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特点

2.1聚焦民生补短板

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上。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必须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方向,按照《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以及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借助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农民最需要、最紧迫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整合资源力量,办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不断加快区域供水、乡村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做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管理功能向农村辐射,加快形成城乡均等、成果共享的一体化新格局。

2.2打造文明祥和地

以乡村“平安创建”系列活动、村规民约完善推广等工作为抓手,着力创新“德治+法治+自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深入开展“三进三帮”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合法维权、理性表达,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努力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树立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两聚一高”的一篇“大文章”,也是“三农”发展的新引擎、新路径、新载体,关系到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关系到涟水的长远和未来。

2.3架起干群连心桥

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倾听群众呼声,摸准群众需求,使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围绕群众利益,真正做到以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方向标。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建设,着力巩固扩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不断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背景

3.1发展历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照日韩、欧美国家乡村发展历程及其建设成功经验,乡村发展包括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村落文化建设三个主要阶段。一是村庄建设绝不仅仅涉及村落景观,更与村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乡村地域整体的结构更新。初期由于强大的生存压力,乡村建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比如,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等。二是乡村建设的改善要与乡村产业的发展相结合,比如,德国的“村庄更新”等。三是乡村建设应注重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保护和传承,增强家园归属感,重视人的需求,将村落景观和环境的保护和发扬上升为对人类精神需求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政策支撑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坚持要素和政策“双轮驱动”。加大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管护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发挥市场主导和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运用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方式,适度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明确特色田园乡村开展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政策,推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深化农村改革联动推进,将其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和改革成果的集成区,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等方面形成聚焦,试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成果。同时注重政策创新,深入研究和出台更加积极的资金整合、金融支持、土地利用和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经营管理、营销策划方面人才引进培养等政策。

3.3共建共享

强化发展共享理念,通过股份合作、众筹、PPP等形式,实现政府、企业、农民等共建共享,构建同等受益的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工作导向、制度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强调公众参与,在尊重村民意见和选择的基础上,引导村民主动投身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项目实施、维护和长效管理中,并实现收益分配和就近就业。鼓励乡贤、能人回归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共商家乡发展大计,鼓励其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助力家乡建设发展,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文明教化等,焕发乡村内生活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在取得村民和村委会支持并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参与整体策划、详细设计、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

结语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两聚一高”的一篇“大文章”,也是“三农”发展的新引擎、新路径、新载体,关系到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和未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进行探索,努力把省委、省政府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重大决策部署变成生动实践,早日展现乡村振兴的现实模样。

参考文献:

[1]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J].时代建筑,2015(3):28-31.

[2]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论文作者:段新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

标签:;  ;  ;  ;  ;  ;  ;  ;  

浅议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及特点论文_段新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