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究
王延群
(淄博市就业服务中心,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 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推动就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发展的综合载体。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得到了新的发展,但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及服务模式建设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基于此,公共就业服务要多管齐下,逐步实现服务的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效能化,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政府积极运用大数据,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新模式,创新服务载体,拓宽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在实践中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就业质量的提升和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近几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1.1 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
新形势下,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广开思路,努力创新,在微观层面开拓出许多服务途径与独特做法,使得公共就业服务日益制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对缓解就业压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1.1 整合资源,完善制度,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合力
按照综合服务的功能要求,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起统一开放、机制完善、功能健全、服务规范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完善服务流程,增强就业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性和制度化。
结晶岩地层一般无孔隙压力;结晶岩地层破裂压力高,一般不低于上覆压力梯度(2.5 MPa/100 m);如断裂带、破碎带或裂隙带等漏失,其漏失压力低,一般不高于水柱压力梯度(1 MPa/100 m),其压力平衡为:
⑥⑦⑧Hintze,Otto,The Historical Essays of Otto Hintze,Edited by Felix Gilbe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各地政府部门应适应市场变化,与时俱进,加快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建设,广泛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的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集政务服务大厅、自助终端服务一体机、网络平台、移动应用“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智能化服务。
DMSP/OLS夜间平均灯光指数数据蕴含着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和人口密集程度的信息,对梅县区客家人口区域分布的空间化。 利用ArcGIS的重分类工具对梅县区的夜间平均灯光指数的DN值大小进行重分类。DN值0~7为人口稀少、8~24为人口较密集、25~60为人口密集共3类。先对梅县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影像镶嵌等预处理,然后使用监督分类中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影像数据解译,分类为植被、建筑、水域、其它4种土地利用类型。再对分类的结果采用Majority分析方法将土地分类结果中的干扰因素的小斑块去除后,提取出梅县区客家人的建筑的空间分布。
1.1.3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
1.2.4 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建设不先进,缺乏效能化
1.2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已初步建成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发展空间。
1.2.1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不完善,缺乏均等化
目前,应事业单位改革需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整合,职能进一步明确,但省、市、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没有实现城乡全覆盖。就业服务机构在数量上相对不足,而且每个层级的服务机构在公共就业资源投入、管理模式、服务内容与方式、普惠性就业扶持政策等方面仍存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机构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势必影响公共就业职能的有效发挥。越是基层服务机构,服务职能越单一,服务供给越不足,越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使得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无从谈起。
1.2.2 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充分,缺乏专业化
目前,从数量层面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资源投入不足,而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面对广泛的就业需求,人员配备相对不足成为影响公共就业服务最大的瓶颈。从质量层面看,尽然基层服务队伍日益年轻化,学历层次也有所提高,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仍旧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的把握、贯彻和执行。同时,在机构改革的当下,部分就业服务部门划归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往往是公益性岗位,而且身兼数职,工作压力大,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群众满意度反馈机制,使得这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归属感,工作内容与工资收入的不平衡直接导致其流动频繁,不利于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的稳定,从长远看,严重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发展。
1.2.3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不科学,缺乏智能化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同步。部分省市信息网络建设还不广泛,公共就业服务系统不统一,数据库的信息储备内容和使用标准也不一致,没能实现全省范围内信息的共建共享,没有建立起集中统一的“互联网+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严重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信息利用率不高,劳动者所享受到的信息服务水平存在差异,高质量的就业成为空谈。同时,就业服务机构往往重视业务经办系统的智能化,而忽视对就业分析和决策系统的优化,加之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局限性,很难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专业的数据信息,信息化建设保障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就业的连续性和充分性。
通过分析了解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内容和要求,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公司层面控制侧重于宏观指导,原则要求,着眼于长远。而业务层面控制侧重于具体措施,操作程序,立足于实际。只有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作为企业,在重点实施业务层面控制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公司层面控制,充分认识控制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控制方向、内容和具体措施。同时,根据公司层面内容的变化,按照重要性原则,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优化业务层面的控制流程或控制步骤、控制点以及权限设置。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互联网+公共就业”的服务转变,依托“智慧人社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起集中式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大数据系统,基本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同城共享和全程信息化,形成整体服务的新优势,使“一次办好”深入人心,就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新形势下,人们对公共就业服务的需要呈现多元化,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服务项目单一,服务面比较窄。而且公共就业服务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服务缺乏针对性、专业化、规范化和个性化,严重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营商环境不够优化,服务流程不统一,服务缺乏标准化,没有真正树立起“一次办好”的理念,无法实现真正的“不见面审批”。同时,整个服务过程缺乏连续性,后续跟踪服务能力欠缺,整体服务质量不高,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效能化。
为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层层选拔的方式,配备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岗位提升培训,切实提高服务人员的信息操作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提高了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明确工作标准和岗位职责,从而使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
2 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应整合规划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机构管理体制建设,统筹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化合作,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群的辐射作用,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省、市、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布局服务网点,依托社区进一步拓展、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以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来带动整个就业机构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
2.1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形势下建设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从服务供给均等化、服务模式专业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等角度入手,打造服务型政府,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拓宽公共就业服务职能,构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从而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幸福感的增强。
同时,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合理配置财政支出总额和结构,建立就业专项资金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和考核管理制度等,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资源投入的统一化和标准化,逐步缩小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差距,让劳动者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保障。加快出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普惠性的就业指导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
深入实际调研,按照编办规划,科学地核定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编制,落实岗位责任制,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就业服务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基础,以“便捷、优质、高效”为标准,以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根本,组建一支年轻态、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人才补充机制,进一步夯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2.2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
上人梯验算以从上至下为单立杆进行验算,立杆纵距1.5m,横距1.2m,脚手架步距1.2m。预埋钢板水平间距L1=1.2m,每层5个,竖向间距为H1=3h=3.6m,共 12层。
加强建设学习型、专业性政府,建立学习和轮训制度,加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重点强化公共就业政策法规、服务流程、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实现业务培训常态化,全面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约束体系,完善职务提拔和职称评聘等政策措施,落实工资动态增长制度,拓宽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绿色通道,进一步稳定公共就业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外部监督,建立服务承诺制,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真正做到“一窗办好”、“一次办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
The waiter did not understand. “What do you mean?” he asked.
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社会公共资源,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多角度探索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另外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创建,更重要是的有利于政府营商环境的优化。
2.3 完善数据信息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智能化
1.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特别地,由于在传输过程中,CPLD TLP(数据应答包)并不是按顺序到达DMA数据接收通道的,故PPOE会结合TLP头的Low Addr参数(相当于TLP序号)与Pic_head中的Addr参数,生成一个绝对地址,然后将这部分图片数据送到图像存储单元对应的位置。
依法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公共数据资源的实时归集和全面共享,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省级大数据系统,逐步建立“一网通办”的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的高效化,以“信息跑路”代替“单位和群众跑腿”,实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实现真正的“不见面审批”, 从而使就业像网购一样便捷。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有一本书叫《冰层之下》,讲述了“我“和猎犬阿样在原始森林里迷路后,无意中掉到了冰冻的湖面之下。在冰层之下,“我”与阿样遇见了不同的野生动物,经历了不一样的探险。真正的精彩,往往隐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冰层之下,家乡的饮马河也是如此。
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建设,提升电子政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完善信息收集、汇总和发布,优化业务经办流程,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科学预测就业发展趋势,精准分析服务对象需求,智能匹配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实现政府就业信息的有效推送、劳动者求职信息的便捷获取,建立起统一完善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从而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
2.4 创新服务模式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化
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效能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建立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植入式发展,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层出不穷。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加大标准化培训力度,把标准化作为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抓手,把标准化服务融入公共就业服务的全过程, 逐步建立起“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比如规范和应用公共就业服务资源配置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强化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就业服务项目的有效衔接。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区域协作,整合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精简服务环节,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目标。以“专业化”为驱动,通过职业能力测评为求职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推荐,整合窗口服务资源,加强同类业务协同,全面实行“综合柜员制”,前台受理,后台审核,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强化作风建设,建立AB角工作制、首问负责制、全程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以管理规范专业化、以制度促进优质化,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效能化。
开展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完善服务效果反馈机制。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区,改善服务环境。推广“一次办好”,提升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公共就业服务品牌效应,进一步优化政府营商环境。
3 结束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家要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通过加强公共就业均等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效能化建设,构建起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从而实现全社会范围内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圣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就业,2016,(3).
[2] 以实践创新开拓“互联网+就业服务”广阔天地—— “互联网+就业服务”交流经验汇编[J].中国就业,2018,(1).
[3] 夏鲁青.以五大理念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2).
[4] 魏姝.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延群(1981-),女,山东淄博人,经济师、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淄博市就业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52
标签:全方位论文; 公共就业服务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 淄博市就业服务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