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叙事策略的转喻视角研究
位 巧
(青岛农业大学 海都学院,山东烟台 265200)
摘 要 :从转喻视角分析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策略,发现小说的标题以部分指代整体,设立语篇空白,使语篇含义的多重解读成为可能,同时标题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理解小说主旨起到了指向作用。旁观者叙述视角使叙述者以部分代整体、或结果代原因的方式转喻表达艾米莉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生前的行为。叙事结构方面,小说用看得见的结果转喻看不见的原因,促使读者对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重组,构建了故事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 :小说;叙事策略;转喻
引言
作为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公认的传世精品。人们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叙事特征、思想内涵、写作技巧和哥特式风格等方面,如王敏琴[1]、程锡麟[2]、李方木、宋建福[3]、梁亚平[4]等,这些大多是基于小说语言层面的研究,而认知角度的研究却比较少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和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化认识和思维过程中。魏在江[5]认为,转喻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是语篇建构的一种重要手段。小说作为传达一定的信息、承担相应交际功能的语篇,转喻思维模式必然在其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从转喻的角度对《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
一 、转喻与语篇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人类共有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基于转喻思维,我们往往用事物突显、易感知的部分来代替事物整体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另一部分,通常转喻表达的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为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用转喻的方式对人、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是我们推理和判断的基础。[6]50正是运用这一机制,我们得以对世界实现范畴化和概念化。
Al-Sharafi[7]104-106认为转喻是以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系统构建的,是一个表意(signification)过程,其主要特征是表征(representation),这种表征的本质是由邻近原则和因果原则两种主要关系实现的,转喻的各种关系都从这个总的关系衍生出来。其中邻近原则体现为部分代整体(part for whole)、整体代部分(whole for part),因果原则体现为原因代结果(cause for effect)、结果代原因(effect for cause)。这四种关系是更为抽象关系的实体形式,能够解释语言形式、认知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收集鼻咽癌患者新鲜手术切除组织或活检组织,立即行10%的福尔马林对组织标本进行固定,后进行石蜡包埋,常规切片4μm,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LMP1、COX-2、VEGF的表达。另外,收集患者晨起空腹血3ml,离心后,将血清保存于-80℃,用于IL-8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组织中LMP1、COX-2、VEGF及血清中IL-8的表达情况。另外,对观察组中无鼻咽癌转移和伴鼻咽癌转移的患者间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鼻咽癌复发和转移进行多因素分析。
徐盛桓[13]4-6分析身体-情感转喻(body-emotion metonymy)的含义时指出身体-情感转喻是“用看得见的行为转喻看不见的情感、用看得见的果转喻看不见的因”,如下例中“用行为‘翘企’转喻导致这种行为的‘盼望或思念之殷切’的情感”:
麦戈文,这位南达科他州参议员,作为一匹政治黑马,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击败了几位民主党大佬,赢得一连串初选胜利,获得党内提名。然而,在与尼克松的争夺战中,他几乎一败涂地,输掉了50个州中的49个。
转喻作为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不仅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在语篇层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转喻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交际中即表现为说话者往往选择描述事物中突显、重要的部分以代替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的描述,或描述具有完型感知的整体来代替对其部分的描述,即运用转喻进行交际。[8]39也就是说,在语篇的生成阶段,因为语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关的信息都说或写出来,基于转喻思维,语篇只能用突显的或易感知的部分来代替整体,总有许多信息是隐含或预设的。语篇与它意欲传达的信息之间形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语篇的解读过程中,为了全面、连贯地理解语篇,一些未言明的信息应该从共享知识或语境中获得补充才能建立语篇连贯。实际上语篇只是起引导人们理解语篇意欲传达的全部信息的作用。
语篇是利用语篇内外显性和隐性信息创造意义的过程,其中包含连续的互动、协商、期待和预测的过程,这是语言形式意义体现不出来的,因此语篇形式与语篇认知形成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表征关系。[7]112借助我们大脑中的知识框架,我们转喻式地从部分推知事物整体,从原因推知结果,或者由结果推知原因,识别出语篇中隐含的因果关系,进而补充语篇缺省信息。随着缺省信息的填补,语篇被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在语篇解读过程中进行的认知操作和推理在很大程度上是转喻思维对缺省信息的补充和验证。总之,通过对语篇缺省信息的填充,转喻为语篇提供了连续性,促进了语篇连贯。
二 、转喻在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叙事中的体现
任何语言形式只是对社会经历进行编码的方式之一,因此,语言形式与社会意义潜势形成转喻式表征关系。[7]105《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艾米莉的故事可以有多种写法,正是福克纳高超的叙事技巧赋予这部小说无穷的魅力。卢卫中、刘玉华[9]从事件表征、背景描写和转喻推理几个方面研究了转喻在叙事语篇建构中的作用,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加深了我们对于转喻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将转喻与小说叙事的基本要素结合起来,而小说叙事研究必然涉及叙述视角的选择、篇章结构的组织等方面。就《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来说,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复数旁观者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这些策略决定了该小说的叙述方式和含义的表达,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因此本文将从标题的转喻性、第一人称复数旁观者叙述视角叙事的转喻性、非线性叙事结构的转喻机制几个方面来分析转喻在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语篇建构中发挥的作用。
(一)标题的转喻性
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影响农业绿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根据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7个方面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结合农村农业发展情况,本文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七个方面总结出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小说题目A Rose for Emily是个没有物主代词的名词短语,它使多重解读成为可能。[11]134在这里,读者之所以能够对小说进行多重解读,是由于标题的转喻性,以部分指代整体,创设了语篇空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填补语篇空白,从而实现对小说的多重解读。玫瑰是美丽、爱情和幸福的象征,以此概念为参照点,读者在看到这个标题时会推测小说内容与爱情有关,同时由于它是以部分指代语篇整体,它的不完整性还会引起一系列疑问:艾米莉是谁?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要献给艾米莉玫瑰?又是谁要给艾米莉献上玫瑰等等。读完小说,读者会发现这不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其中没有玫瑰,也根本无幸福可言,有的是与世隔绝的孤僻怪异女人、令人恐怖的死尸。在小说的结尾,当小镇居民进入艾米莉的房间,看到了被她毒死的男友,发现了她数十年来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原因,故事到此达到高潮,留下无比震撼的小镇居民和同样震撼的读者后小说戛然而止。由于语篇承载了作者的交际意图和思想观念,而文中作者似乎对于艾米莉的人生悲剧没有做任何评价,那么作者的声音在哪里呢?回顾全篇,原来作者在标题中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为艾米莉献上玫瑰,为勇敢追求爱情、与传统斗争的艾米莉,为她所代表的南方贵族制度献上玫瑰。由此可见,小说的标题为读者理解小说的主旨指明了方向。通过这一标题作者表达了对艾米莉的同情和敬意,对于艾米莉所代表的逝去的南方贵族制度,作者对它的情感是复杂和矛盾的,从这点来看这篇小说也是作者献给南方贵族制度的一朵玫瑰。
由以上分析可见,一方面小说的标题概括全篇内容,以部分指代整体,设立语篇空白,引发读者猜测、联想,使含义的多重解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这一标题又提纲挈领,为我们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起到指示和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转喻思维使我们能够在一定的认知域内,依据一定的概念实体由此及彼,由部分推知整体或者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另一部分,由结果推知原因,或者由原因推知结果,由此我们可以说小说的标题构成一定的认知参照点,为整体、全面地理解小说起到了指向作用,为语篇的宏观结构提供心理可及,具有转喻性。
(二)第一人称复数旁观者叙述视角叙事的转喻性
1.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表述
小说分为五节,从叙事聚焦的角度来看,除了第一节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外,其余四节都是第一人称外视角,属于集体型叙述声音。叙述者“我们”是故事发生地小镇的居民,作为美国南方传统社会观念和道德标准的遵循者、维护者,他们影响了、也实际上干预了艾米莉的人生之路。但总体来说,他们是艾米莉一生经历的旁观者,这就使他们的叙述受到限制,对于艾米莉紧闭的大院里发生的事情和她的所思所想他们并不能知晓全部,只能通过看到的、听到的一些零星表象来猜测和判断,这就决定了这些叙述都是转喻式的,或者以部分代整体,或者以结果代原因。读者必须依据语篇形式由部分推知整体,或者由结果推知原因,填补语篇空白,才能完成对小说的解读。
扩音喇叭播出了飞机已经落地的消息。早早就来到机场等候丈夫从国外回来的秀芬,挤在迎候的人群前列,不胜翘企。
小说三次提到艾米莉呆坐在窗前,一次是人们到她的房子周围撒石灰除臭时看到的,另一次是在第四部分,她的情人巴伦失踪后,人们有时会发现她呆在窗前,最后一次是她不再教授瓷器画、永远关上了前门之后,时光流转,岁月流逝,人们偶尔会看到她坐在楼下的窗前,“就像壁龛里小像那雕刻的躯干”[12]300。我们认为叙述者反复提到这些,目的是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描写艾米莉的整个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因为艾米莉常年闭门不出,小镇居民无从了解她的生活,只能偶尔从她的窗口看到她。小镇居民看到艾米莉的次数有限,窗口也是狭小、有限的,从这里看到的艾米莉的状况也是有限的、不完整的,这是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描写艾米莉孤独苦闷、形影相吊、与世隔绝的生活。
2.结果代原因的转喻叙述
第四节中,妇女们迫使浸礼会牧师拜访艾米莉,试图干涉她和巴伦的交往,却以失败告终。由于采用旁观者叙述视角,小说并没有详细叙述牧师访问的全过程及期间艾米莉的反应,只是讲述了访问的结果——“牧师没有透露期间发生的事情,但拒绝再去”[12]298。小说并没有给出牧师如此反应的原因,但是从牧师的表现我们可以推知其中的缘由,这就是:艾米莉不听劝告,并且态度强硬,令牧师非常难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采用以结果代替原因的方式,引导读者推断出在牧师访问过程中艾米莉的态度和反应,进而理解整个事件经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4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美好生活指明了学思理路。将美好生活置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视域中来考察,是深入探讨美好生活意蕴的前提性根据。由此观之,美好生活是凸显人民主体性的生活、是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生活、是构建人的共同体的生活。深入理解美好生活生成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不仅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展现其理论穿透力和历史震慑力,而且有利于人们把握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明确达成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的理论坐标与实践途径。
3种方法对高程误差均在20cm以下、平面误差均在40cm以下,而我国相关规定中要求高程误差40cm及以下、平面误差50cm及以下,可见足以满足数字航空摄影规范中的精度要求。
程锡麟[2]72分析了《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标题中“玫瑰”的含义,发现小说的标题“为这篇小说增大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对表达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没有做更进一步的阐述。曹道根论述了语篇标题的转喻本质,认为标题的标引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标题的吸引功能,即标题的制造悬念、激发联想的功能;二是标题的引导功能,标题对篇章的理解有指向作用”。[10]9本文认为标题的标引性实际上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其中“制造悬念、激发联想”是通过以部分指代整体,创造语篇空白,引发读者猜测、思考;“引导功能”则是充当认知参照点,为篇章理解提供心理通道。
艾米莉年轻的时候,她的父亲把所有向她求爱的青年男子都赶走了,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小镇居民不能全部知晓,小说也没有详细叙述整个过程,而是通过一幅图画,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对此进行描述:“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莉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脚步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莉,手持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的身影。”[12]294“马鞭是美国父亲用来保护女儿免受不受欢迎的追求者的武器,艾米莉的父亲就是这样将女儿的追求者一律拒之门外。在这‘动人的画面’描写中,我们听到了两种声音,一是公开表达的对艾米莉的怜惜,更多的则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于他们家族的傲慢、父亲的专横、女儿的依赖与顺从的嘲讽和无奈。同时也暗示了艾米莉缺乏主见和主权。”[1]6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一幅图画,小说以转喻的方式形象地描写了父亲对女儿爱情的粗暴干涉,以及艾米莉对父亲的依赖与顺从,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在小镇人的眼中,艾米莉就像是画像一样,神圣、刻板、不容改变,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渴望并有权力过正常生活的女人。叙述者对图画的描写作为认知参照点为意义的解读提供了心理可及。
在小说中,艾米莉呆坐窗前的行为是看得见的,她的思想情感是看不到的,叙述者反复提到艾米莉呆坐窗前的行为是转喻什么情感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艾米莉呆坐窗前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解答,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文本阐释的空间,引发读者联想、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见,由于小说采用了旁观者叙述视角,小镇居民的叙述基本上都是转喻式的,或以部分代整体,或以结果代原因,叙述者通过看到的、听到的艾米莉的行为、外表,甚至头发等转喻表达她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生前的行为。卢卫中、刘玉华[9]认为转喻创设了叙事语篇空白,为读者留下了文本阐释的空间,同时转喻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认知参照点,确保了含义的可及性。当然有限的语篇不能、也没有必要叙述所有人、所有事和所有方面,只能通过转喻表达,或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或以结果代原因,或以原因代结果。转喻也为隐含意义的解读提供了参照点,使读者能够由部分推知整体,由结果推知原因,实现了对小说意义的构建和理解。
样本选取乐视网股票每日收盘价数据,时间跨度为2010年8月12日至2018年4月12日,共计1422个数据,Pt是第t天的股票收盘价,取其对数收益率Rt=lnPt-lnPt-1,共得1421个数据。股价对数收益率的描述统计和时间序列特征分别见图1和图2。
小说最后人们在艾米莉房间的枕头上发现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头发,那是艾米莉的头发,这是以结果代原因,告诉读者艾米莉本人曾经在那里呆过。由于小镇居民没有、也不可能亲眼见到艾米莉和巴伦的尸体同床共枕,只能通过结果代原因的转喻方式来表达,“枕头上有人压过的痕迹”、“我们看到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头发”[12]302这些蛛丝马迹来告诉读者,艾米莉曾经在那里睡过。小说为什么选择头发而不是其他东西来表达这一信息呢?因为艾米莉此时已经死去,通过什么来表示她生前的行为呢?只能是她留下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必须是属于她个人,还要具有突显性、易感知性,让人一看到就知道是她的,而头发正是人体突显、易感知的部分,又是可以留下的东西。由头发这一人体部分来代替人整体,激活了她生前的行为场景。
正如徐盛桓[13]指出的那样,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由于小说采用旁观者叙述视角,小镇居民只能通过艾米莉的行为、外表这些看得见的方面来转喻表达她的思想和情感。小说中有对艾米莉外貌的描写,其中头发在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父亲死后她把头发剪短。剪发会改变人的外在形象,我们认为叙述剪发这一行为是以结果代原因,表示艾米莉思想的转变,她想要重新开始生活。第二次提到头发是臭味事件后她变胖,头发变灰。这表明她在被迫杀死深爱的情人时内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对扼杀她幸福的南方传统怀着多少仇恨。从那以后,她的头发越变越灰,直至变成铁灰色。一直到她去世,她的头发都保持“旺盛的铁灰色,像是一个活跃的男人的头发”,这象征着她从未泯灭的激情和活力。[11]135这也是以结果代原因,以转喻方式描述艾米莉高傲冷漠外表下的内心情感的变化。
公共治理追求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参与和合作,并试图将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至追求公共利益的轨道上,当然这种公共利益并非服务于某些人或某类人,而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包容性的开放式利益,这种利益格局下增加新的受益者并不会减少原有受益者的利益,是理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网络社会引发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间,政府适度保持战略性、建设性的模糊,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在网约车管理领域内广泛吸收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治理,能够有助于政府快速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的手段和策略,避免政府管理手段的僵化落后。
(三)非线性叙事结构的转喻机制
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读者会发现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或通常意义上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安排篇章结构,似乎是把故事切分成几段,混乱地直接放在一起,整篇小说的时间是颠倒无序、错综复杂的。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即点出“艾米莉小姐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12]290。接着讲艾米莉小姐生前享受免税特权及后来失去特权的故事。第二部分讲述艾米莉的宅子里散发出臭味及其父亲的死。第三部分讲艾米莉与巴伦的恋情及艾米莉买毒药。第四部分讲巴伦失踪。第五部分告诉读者,镇上的人在艾米莉死后才走进楼上那个房间,发现了艾米莉男友的尸体和枕边那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从作品五个部分的叙述来看,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是非线性的,只有当人们读完这篇小说,把这些看似支离破碎的片断重新组合,才能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发现作者的巧妙构思。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机构借鉴了新媒体写作的呈现方式,平民非虚构图书普遍比传统传记好看。《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我的上世纪》《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和《胡麻的天空》等都是文图并茂的佳作。《蹉跎坡旧事》出版时配有沈博爱几十幅钢笔画,那些画是浏阳各地风物原始写生记录。《农民日记》在每个十年前都设置了“背景链接”,让读者从宏观上了解日记的写作背景。文内配有当年的宣传画、老照片、学习资料、思想记录、会议记录、生产队账本、预购棉花合同,等等,全面呈现了一个农民、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甚至一个民族的六十年历史变迁。
孙志农在论述人类转喻思维在语篇层面的体现时说:“我们在描述一个事件时,一方面,语篇会从概念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或从局部到概念临近的另一局部等这样一种转喻发展模式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只会描述事件突显、易感知的部分来转喻性地指代整个事件过程,而不会也无法将事件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出来。”[8]40在这部小说中,开篇讲“艾米莉小姐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12]290,引起读者对艾米莉本人的兴趣:艾米莉是谁?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接下来,语篇从概念整体到局部,讲述了艾米莉小姐生前享受免税特权及后来失去特权的故事。这其实是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描述艾米莉其人,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艾米莉的一生中发生过许多事,作者通过选取突出、典型事件,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告诉读者“活着时,艾米莉小姐就是一个传统,一种责任和负担,是这个城市世世代代必须承担的一种义务”[12]290。通过这一事件既能反应出先前小镇居民对于艾米莉所代表的南方贵族制度的遵从,又能体现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这一制度的质疑和挑战。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情节的基本特征是因果关系,它使一系列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联系起来。Al-Sharafi[7]143-145指出特定的因果关系(causality)是由当事人的计划和目标造成的,它们能够解释场景(scenario)中非规约性的行为序列,其中计划(plan)能够解释为了达到某个总目标的场景中的特定行为,目标(goal)是实施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总的计划。也就是说,场景中的特定因果关系是由当事人的计划和目标造成的。计划和目标决定了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将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联系在一起,建立起特殊的因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现当事人的计划或者目标,我们才能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计划的作用是解释性的,它赋予一系列事件邻近性,即使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连续性。[7]177小说中,从表面上看艾米莉的房子发出臭味、艾米莉恋爱、买毒药、巴伦没有结婚打算、巴伦失踪这几件事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和连续性,从叙述时间来看也是混乱的。正是艾米莉的计划使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小说中艾米莉的目标是和巴伦结婚,过正常女人的生活,而巴伦没有结婚打算,为了永远留住他,她想出一个办法——杀死他。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她去买毒药,之后毒死了他,所以巴伦失踪。巴伦死后尸体腐烂,所以艾米莉的房子发出臭味。因此,一方面,艾米莉的目标——永远留住巴伦,使得她采取一系列行动:买毒药,毒死他,把他藏在家中,紧闭家门,封锁消息,使我们可以由原因推知结果,理解了她的这些行为;另一方面,她的这些行为也引导我们由结果推知原因,推断出她的目标。她的这个目标解释了她的这些行为,只有识别出艾米莉的计划和目标,我们才能理解她貌似骇人、怪异的行为,才能在这一系列事件之间建立起因果联系,赋予其逻辑性,从而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本文认为正是我们的转喻思维使得我们由结果推知原因,由原因得出结果,对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重组,小说得以以果引因,以因释果,环环相扣,小说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连贯性由此构建。
在艾米莉买毒药这件事中,她的计划是杀死巴伦,这一计划解释了买毒药这一行为,同时杀死巴伦是为了实现她的总目标——永远留住巴伦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艾米莉的计划和目标促使她采取相应的行动,因此计划和目标是原因,她的行动是结果。由于采用旁观者叙述视角,艾米莉心中的计划和目标叙述者不能知晓,小说只能以结果代原因,通过艾米莉的行为来体现。围绕艾米莉的目标,小说呈现了如下片段:与巴伦的恋爱、抵制众人的流言蜚语与亲戚的阻拦、买毒药、准备结婚用品、巴伦失踪、发现巴伦尸体。这些片段以部分代整体的方式呈现了整个事件,同时这些细节共同作用,帮助读者由结果推知原因,推断出艾米莉行为背后的动机——永远留住巴伦。由此可见,借助转喻叙述者以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呈现了整个事件,读者也基于转喻思维在这些貌似混乱、支离破碎的片段间建立起联系,并将它们重新组合、进而理解小说。
三 、结语
转喻作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在语篇的生成和解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转喻的角度分析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策略,探讨了标题在小说含义的表达及小说主旨阐释中发挥的作用,并尝试将转喻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分析结合起来,以发现其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小说的标题以部分指代整体,设立语篇空白,使小说含义的多重解读成为可能,同时小说的标题作为认知参照点,为全面理解小说主旨起到了指向作用。由于小说采用了旁观者叙述视角,叙述者以部分代整体,或者以结果代原因,用图画、艾米莉的行为、外表、头发转喻表达她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生前的行为。结构方面,小说用看得见的结果转喻看不见的原因,用艾米莉的行为引出她的计划和目标,促使读者对非线性叙事结构进行重组,构建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因此,转喻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小说以部分代替整体、以结果代原因进行描写或者叙述,制造语篇空白,突显叙事焦点,呈现的细节和部分能够激活事件整体,确保整篇文章意义的可及性;另一方面转喻叙述以结果代原因,以原因引出结果,因果相连,环环相扣,则是小说情节得以发展和延续的根本所在,赋予了小说结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
[1] 王敏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J].外国语,2002(2):66-70.
[2] 程锡麟.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在哪里[J].外国文学评论,2005(3):67-73.
[3] 李方木,宋建福.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J].当代外语研究,2010(3):42-46.
[4] 梁亚平.福克纳《献给埃米莉的玫瑰》中时空跳跃技巧的运用[J].外语研究,2006(4):65-67.
[5] 魏在江.语篇转喻综观[J].外语学刊,2007(3):32-37.
[6] 李勇忠.语篇构建中的转喻和隐喻[J].外语学刊,2008(2):50-54.
[7] Al-Sharfi,A.G.M.2004.Textual Metonymy: A Semiotic Approach [M].Houndmills.Basingstoke, Hampshire an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8]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2):38-42.
[9] 卢卫中,刘玉华.对小说叙事的转喻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1):11-16.
[10] 曹道根.试论标题的转喻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9-11.
[11] 贾晓庆.《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对话性解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134-137.
[12] 吴伟仁(编).《美国文学史及选读》[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3] 徐盛桓.镜像神经元与身体-情感转喻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3-16.
A Study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onymy
WEI Qiao
(Haidu Colleg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ntai 265200,China)
Abstract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A Rose for Emily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onymy. It is found that using the part to stand for the whole, the title creates discourse gaps which make it possible for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novel.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that gui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of the novel. The onlooker point of view allows the narrator to signify Emily’s life, emotions or behaviors before her death via metonymic manifestations of part for whole or effect for cause. As for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novel employs the visible effect to represent the invisible cause, which makes the readers to reorganize the nonlinear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onstruct the integrity, logic and coherence of the story structure.
Key words : novel; narrative strategy; metonymy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471(2019)01-0083-06
DOI: 10.3969/J.ISSN.1674-1471.2019.01.015
收稿日期 :2018-05-03
作者简介 :位 巧(1973-),女,山东莱阳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育理论。
标签:小说论文; 叙事策略论文; 转喻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