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该怎样做母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人论文,母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长之我见
过去人们对女性价值的评判在于能够相夫教子,今天的女性承担的是远比过去沉重得多的负担,她们要操持家务,要养育子女,还要走向社会,与丈夫一起共担养家重任。养育好子女,更是她们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那么现代人该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呢?为此,我们在几位母亲中间展开了本期的话题。
温柔是女人最美好的天性,慈爱是母亲最美好的形象,可为什么有的孩子怕妈妈?
陶丽:有一位朋友的孩子非常聪明灵利,了解的人都夸这孩子乖巧,孩子的妈妈在得意之余回忆教子过程时说,想当初为了了解孩子到底哪方面可堪造就,她几乎让孩子学遍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那次孩子学钢琴学得腻烦了,竟故意躲在厕所里不出来,气得她当时一脚把孩子从厕所的台阶上踹了下来。此后任她再怎么说服教育,这钢琴孩子说死也不肯碰了。这件事不管对她,还是对其他做母亲的都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为了孩子,我总是经常告诫自己要学会“忍”。
王毓真:那天在路上,听到两个小姑娘的对话。一个说“听说有寄宿制学校,我真想到那儿去念书。我妈妈实在太唠叨,一天也不管我有空没空,嘟囔起就没完。真让我受不了!”另一女孩说:“我妈倒可以,可我爸就厉害了,见面就问我作业做完没,说做完就得给你加作业,生怕我出去玩一会儿。我只好骗他说还得念课文呢。真希望我爸天天都开会、加班,那我才乐呢!”“我也是!”。我不知道此时孩子的父母在做什么,想什么,如果知道一番心血换来的是孩子的厌烦和逃避,他们还会坚持这样做吗?
张谦:我儿子小时候写作业总爱弓着个腰,头也垂得挺低。这样时间长了还不得落个大近视眼和驼背?起初一见他这样我就忍不住想提醒他,次数一多他不但不听,还冲我翻弄他的小眼睛。与其做一个爱唠叨的母亲惹人反感,莫不如变换一下策略。于是,我以后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或者把话说得幽默点,比如说“请抬起你那高贵的头!”或者在他后背上轻拍一下,他马上就自觉地坐直了。对有些咋说也不好改的坏毛病,我就干脆制作一张带有全部注意事项的提示牌,以代替那些反复的叮嘱。现在应该说我和儿子之间相处得还不错。已上初中的他还是愿意什么都跟我聊一聊,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我最要好的朋友”,别的同学五花八门写谁的都有,只有他一下就想到了要写自己的妈妈。这件事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自豪。
没有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别人艳羡和学习的榜样。只是作为母亲,你为孩子树立了怎样的榜样?
王丽昕:我曾经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发起脾气来就坐在地上大哭并不停撕扯自己的头发,当时我非常震惊。后来不久,我偶然见到了孩子父母的一次争吵,并从中发现了极其相似的一幕——孩子的母亲同样坐在地上嚎哭并撕扯头发。不用说,模仿力极强的孩子从这幕闹剧中学到了什么!。身为母亲,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你栽下的是洋葱,就绝不要想收获玫瑰。
张慧欣:培养高素质的孩子,需要高素质的母亲。现在母亲们都关心孩子有一个好的分数,有一定的特长,但许多人对孩子人品上的塑造却用心不多,甚至毫不在意。我认为这样的母亲不合格。有的母亲缺少对孩子的公德教育,在一些“小事”上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教育不及时。个别母亲甚至自己可能就是个不注意社会公德的人,无形中给孩子作了坏的“榜样”。比如有一次,在一趟火车上,乘务员要求一对乘客把孩子抱起来,给旁边站立的乘客让出个座,夫妻俩坚决不同意,那女的还向乘务员大喊:“我有钱,我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占一个座,你能咋的?”这位母亲维护的只是孩子的一张座位,而孩子得到的却绝不是好的影响。现在的孩子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自私自利的行为特点,不能说和母亲们的“教育”没有一点关系。
赵琨:有的母亲故意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家的身份地位,领孩子出入社交场合,既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休息,更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社会阴暗面的耳濡目染,过多地了解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吹嘘,学会了讲究排场,支使别人。如此爱子之心,恐怕反成危害。
孩子渴望有一个心平气和的妈妈。尤其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能鼓励和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只是千万别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了。
何飞:我这人性格比较急躁,偏偏女儿是个慢性子。一看到她做题时磨磨蹭蹭的样子我就来气。可我每次一发脾气,她就吓得更加犹豫不决。我感觉到光急躁不对。用什么办法扳一扳孩子的性格呢?我仔细想了想孩子反应慢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由于长时间的学习疲倦导致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后来我把孩子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孩子每完成一部份内容我都想办法鼓励她,增强她的兴趣和信心。现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每天都主动向我汇报她学到的新内容,学习效率竟也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现在即使想批评孩子时,也尽量克制自己大喊大叫的冲动,力求心平气和地与她交谈,孩子乍受批评时那种恐惧、沉闷和逆反的心理也少见多了。
肖建杰:从有了女儿那一天起,不管多忙,我一直坚持翻阅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和杂志,经常对照着分析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得与失,效果挺好。父母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如果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想法,不重视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无法真正理解孩子,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母亲。
专家如是说
王东华(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 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民智必须从娃娃抓起,那么娃娃又该由谁来抓呢?答案是确定的,只有母亲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从出生到二三岁这一时期,无论从生理上,心理上还是精神上,幼儿是离不开母亲的,这时与其说是在进行教育,不如说是在动物和生物意义上的成长,这个时期婴幼儿能学到他人生的绝大部分本领:走路、说话、思维……因此,对于孩子而言,母亲几乎是他唯一的存在!母亲当之无愧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个教师。
其实,让母亲来抓孩子,不管有没有理论指导,很多家庭都已经这样做了。现在的问题,不是母亲抓不抓孩子的问题,而是“母亲抓了孩子就够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吗?”的问题。
例如,有的母亲听到别人的孩子三岁学小提琴,五岁学钢琴,于是也忙着买琴求师让孩子学,结果不仅不见长进,相反还事与愿违:孩子根本不愿意学。有的孩子砸坏钢琴,有的自残手指,因此一些母亲理怨说,我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笨。
其实,笨的不是孩子,而是母亲自己。要知道孩子弹的不是琴键,也不是音符,而是音乐,可是在一边教孩子的母亲却连简谱都不识,怎么能教得好孩子呢?是母亲的盲从导致了孩子自残的悲剧。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母亲在抓了孩子时教育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症结就在于为母亲者不懂得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懂得教育孩子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懂得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大的方面说,母亲们不懂得孩子的箭能射多远与自己的弓有极大的关系。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自己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规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规模。有些母亲不努力提高自己,相反认为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没出息了,因此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怎样低都可以找到原谅的理由,而对孩子的要求却无论怎样高都不以为过。生活中明明知道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但思想深处却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许多母亲在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时颇不以为然:凭什么他们家的孩子比我的好?我们学历比他们高,单位比他们好,收入比他们高……一句话,我们的条件我们的素质比他们好,为什么孩子反而差呢?于是,结论出来了,错在孩子而不在自己,于是便认为自己对孩子管得还不死,势必要进行更残酷的压制。
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仅取决于父母的学历、职称、职务等,更取决于父母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面对孩子,所有的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既有的知识并不能代替你对教育孩子的认识,因此你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没什么可以奇怪的,你的学历,你的资历不能拯救你教育孩子时的贫乏!古语道: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现实又何偿不是如此:有状元儿子不见得有状元老子,有状元老子也不见得有状元儿子。最基本的原因就在于对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的认识与实践程度的不同。如果教育孩子的意识都相同,那么学历、资历也许会变得重要。而如果意识不相同,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从小的具体知识的传授上说,我们的母亲尚不懂得“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杯水”的道理。
由于上一代人的遗憾太多,许多母亲仍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希望不仅有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而且还有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希望,于是孩子便在“希望的沼泽”中苦苦挣扎。
总之,我们的母亲应该懂得,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先有好工匠,才有好创作;先有好把式,才有好庄稼;先有好作家,才有好篇章,如果母亲没有较高的素质,孩子又怎能成才呢?
请千万不要忽视母亲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所有设想却要通过母亲去完成。
请记住,母亲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