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桢 河南省济源市济源高级中学 454650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2-078-01
我一直以为,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授业”“解惑”而言,应该再多一项“传道”功能,于无声处教化人心,滋润我们的心灵,这应成为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意义所在。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对语文学习的定位,却偏离了这一轨道,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技能的养成和语言工具的运用,只剩下了对语法篇章结构的解析。语文,丧失了自我的味道,也缺少了吸引学生的魅力。
语文不应该这样的,它应该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成为作者借以倾诉心中块垒郁积的平台,是读者透过语言去捕捉文字背后传递出的思维火花、人性光辉,语文学习,不仅是抽象的概括分析,更应该在掌握语言文字形成知识技能后再进一步,进入到语文的内涵,沉浸于中,品其味,赏其道,悦己心,陶性情。简而言之,语文,应是春风化雨滋润心灵,让人把心门打开,开始去关爱生命,感悟人生。
我们把语文学习分为三个层面,即“求其真”“求其善”“求其美”,借以构建内在的情感价值体系。
“求其真”,即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求真”的精神,在文学的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春秋史官们秉笔直书的传统,太史公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风格,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仗马之鸣”的精神内涵的核心所在。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就应先抓住“求其真”这一点,抓住文章的核心所在,探究一个真实的笔下世界。让我们的大脑开始思考,促成“包身工”制度的社会温床真的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吗?今日社会再难觅它的踪影?暴力和流言仅仅在中华民国的“三•一八”惨案中显现吗?我们面对今天的暴力拆迁和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言,是否也有些出离的愤怒和感伤?《氓》中的男女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是否可以擦亮双眼,不再为花言巧语蒙骗?黄岩岛、钓鱼岛和仁爱礁的真相是否真能迷失在历史的尘雾烟云中?掩盖在文字下面的“真”将会给学生以怎样的震撼?语文学习中的“求真”,会让学生的思维不再简单单纯,以理性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求其善”,语文学习的核心是文学,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共鸣,是情感的碰撞,它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着善念和仁心,是人性的吐露。“众生皆有慈悲心”,万物有灵,我们应以慈爱之心待之,人生皆苦,更应常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今日的学生,困居于象牙塔内的学生,不能被物理实验、化学试剂和数学符号磨灭了心中的温情,成为冷漠理性的一段程序。语文学习将小心翼翼地唤醒学生心中的善念,于阅读中感受古今中外人性之中的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会传递给我们历史积淀的情感,我们可以感悟鲁迅“匕首投枪”式犀利外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慈父情怀,沉浸于“大堰河”于艰辛劳动之余对乳儿的拳拳爱意和艾青对乳母的眷眷深情,感动于性情刚烈的窦娥临刑前对年迈婆婆的殷切叮嘱,学生心中的善的丰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树立。未来走向社会的学子们会少一些自私冷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不会被认定为颓废的一代,垮掉的某某后。他们会多一些人性的关怀,天灾人祸,都不能冲散这一丝心中的阳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面对倒地的老人,不再进行利害权衡,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不再在他们身边重现,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乡村医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而应是一群人,一群心存善念的人,一群被滋养后学会反哺他人的人。善,不仅仅是举手之劳,更是心灵的洗礼锤炼。“求其善”,会给学生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
“求其美”,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习,就是开启一扇心门,发现人生和生活的味道,学会超越和玩味,明白“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朱光潜语)的区别。“求其美”就要求我们将文字还原为画面,创设情境,还原文章营造的氛围。它需要一颗敏感的心,见残花落泪,见别鸟伤情,而不是揣摩一两银子可以买多大一抱玫瑰花的尘世俗念。春天的花、夏夜的星、秋日的雨和冬季的雪,都会印入眼帘,都不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时光的轮转。读语文课本,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画轴,会伴着如水的乐声在我们的眼前和心中展开,“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婉约柳永和高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苏轼,二者的味道在审美体验下会有所不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种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另一种美。我们可以从“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故都的秋》)中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也会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春江花月夜》)里品味春的气息。在有意无意之间,我们会发现美,感悟到美,甚至去创造美,那一瓮清泉,不仅仅流在石上,于自觉不自觉中,于无声的滋润中,流入心田。我们的心会承载着美,传递着美。尘封的心会变得善感,变得敏感,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变得充实,变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们“求其真”“求其善”“求其美”,于语文学习中,却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一些自得,一些自我的思维火花。发前人所未发,想别人所未想,也许幼稚可笑,必求真情实感。刘兰芝和焦仲卿,谁更情痴?苏武牧羊十九年,在匈奴娶妻生子,是否有亏民族大义?华老栓倾尽家财为小栓买人血馒头,于酷烈黑暗的冷漠现实中,是不是愚昧可笑?《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的王熙凤,是一个阴狠毒辣的人吗?她用什么赢得了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语文学习的“求其真”“求其善”“求其美”,会一次次的浸润我们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多一些关心宽容理解。语文学习,不造就不通世事的书呆子。
我希望,语文学习不只着眼于当前的应试,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让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多一些心灵的洗礼,多一些情感的滋润,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有着一隅心灵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中语文学习需要给即将迈入成人社会的学生心中播下一粒真善美的种子,让日后,一轮明月之下,清风夜唳之中,一株妩媚的花树,摇曳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论文作者:苑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语文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心中论文; 滋润论文; 心灵论文; 的人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