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和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改革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其发展速度和成就,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人均GDP从不到200美元,上升到8000美元;从一个绝对贫困的国家,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国和制造国。然而,目前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如何在“新常态”下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摆在中国经济学者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经济理论命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与中国同样有着长时期、连续不断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不少,包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它们都有过同样辉煌的发展历程。同时,亚洲“四小龙”、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进入了世界发达经济体的行列。尤其是新加坡,人均GDP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和许多西欧国家。 也就是说,仅仅从经济的发展速度、持续时间和人均水平来看,中国不是唯一的发展奇迹。然而,中国是世界到目前为止的人口最大国,其历史漫长而复杂,地区差别巨大,能够这样长时间不间断地发展,却是世界唯一的。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亚洲四小龙总人口的16倍。按人均收入计算,中国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对世界的影响力,就等同于日本要增长10个百分点,“四小龙”增长16个百分点。 1978年以前,如果按照现在的贫困标准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90%,而现在的贫困率已经小于10%。在消灭贫困人口的贡献方面,中国对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是最大的。30多年前,中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不到1%,而现在的份额已经超过11%。同期,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从原来的32%,下降到现在的18%。美国占全球经济比重的下降份额,绝大部分被中国所取代,因而形成目前美中两国作为世界双巨头的局面。 可以预料,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可以达到美国人均GDP的一半左右。那时,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不仅是世界的第一位,而且将是美国的两倍。这样的发展方向,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相吻合。也就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 二、中国经济研究离不开历史和文化 崛起和复兴,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有相同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解读。复兴,是指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曾经是世界的佼佼者,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从乾隆时代以后,因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崛起,中国不仅经济发展落后了,社会的发展也落后了,导致中国这条巨龙沉沦了整整130年之久。这段时间,世界许多国家脱颖而出,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和西欧诸国。而中国不仅经济社会落后,而且还变成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任意宰割、任意蹂躏的“东亚病夫”。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彻底结束了中国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使中国人民能够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去摸索、去发展、去重新建造一个强大的国家。 中国人走的道路与西方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不一样。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多少人认为中国能够走到今天,就连许多中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没有西方式民主和自由的条件下,中国能够维持将近40年不间断的快速经济增长。相比之下,许多刻意模仿西方民主和自由的国家,其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远不如中国。 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所用,却不能够真正解释中国的成功。所以,中国经济学家们,在过去数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农村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以点带面”作用,加入WTO以促使中国走向世界贸易与分工,渐进式改革的从难到易,国企改革和私有经济同步发展,政府拉动和市场的“双引擎”作用,等等,都是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亮点。这些亮点,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里面很难找到,在西方经济学杂志里也很难找到,这是中国经济学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在中国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经济理论创新。 三、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 那么,中国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首先是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文化的节俭以及对科技、文化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国从改革开放的时候开始,邓小平就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提出大量派遣学生出国学习,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发展观点。许多人到现在还认为中国一直是靠廉价劳动和低端制造而发展的,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在,中国的高铁技术、核电、互联网、装备制造、电子产业、汽车制造和农业的某些生产领域,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中国人建高铁的成本,是德国和日本的一半还不到,连美国也开始欢迎中国在其西部建造首条高铁,英国已经与中国的核电公司签署248亿英镑的合同,准备在英国运用中国技术建造第一个核反应堆。 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7年多的痛苦挣扎,欧债危机尚未结束,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经济复苏还没有稳定,金砖国家中的俄国和巴西,由于受资源价格下滑的影响,不仅经济增长乏力,而且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印度虽然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但是,印度的货币也经历了大幅度贬值。在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经济还能维持比较高而稳健的增长。 四、“新常态”为经济理论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外,进出口增长缓慢,有时甚至出现负的增长,外资流入的增长速度也开始放慢,靠出口和外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很难维持。在国内,房地产泡沫,股市发展不健康,资源要素价格陡增,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老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些都是导致经济增长放慢的原因。 不过,如何在“新常态”下谋求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却给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如何在经济转型升级,在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让中国经济不会因为有种种发展压力,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首先,经济研究必须直接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经济研究要努力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考虑,不能孤立考虑经济问题而忽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也就是说,经济理论的创新,意在寻找如何破解经济的发展难题,意在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的新路径是什么?本人认为,首先就是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利用现有技术,通过现代的知识和高效率的管理方式,让全国各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生产潜能最大限度地喷发出来。 具体来说,发达城市和地区,要冲在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发展前沿,大力推进产业的升级换代,推进技术创新。欠发达地区,通过交通、信息等手段,加快承接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同时,结合当地情况,尽最大可能避免沿海地区所走过的弯路,争取高起点发展传统优质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端制造和服务产业,加快开放力度。 重庆市最近几年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首先是抓住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集群,在短短的15年里,成长为年产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组合。其次是积极发展10大新兴产业群体,力争到2020年,达到另外一个一万亿元产能的新型工业体系。在城乡建设方面,在全国率先破除户籍制度的魔咒。一个内地城市,开创全国领先的国际化路径,实现水、路、空三个国家一级开放口岸和保税区,实现出口和外资流入的逆势高增长态势。2015年前8个月的GDP增长速度高达11%,领先全国所有的省、市和自治区。 深圳、杭州、广州和宁波等沿海城市,奋力转型升级,在2015年的前半年,实现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可以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难能可贵的研究案例。中国的经济学者,可以密切关注这种发展格局,从区域均衡增长,城市集群的“板块拉动”,产业空间布局,资源效率,城乡一体化,人口老化和健康保险,户籍制度和城市的长期发展,金融服务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一带一路”与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等等方面,展开创新性的理论研究,为中国顺利走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理论创新_新常态论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理论创新_新常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