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源经济的几个问题_经济论文

关于资源经济的几个问题_经济论文

关于资源经济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经济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的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代表着国家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远景。资源有共性,更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特性。作者认为,总资源量大,相对量少,富贫并举,是我国资源的最重要特点。

资源经济是引起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也日益感到这一问题的重要和迫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也有些理论问题需要作深入探讨。

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国力,更快提高人民的生活,走向共同富裕,也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做到这一点,就时刻离不开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进行物质生产,同自然界打交道,首先要同自然资源打交道。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人自身也是作为一种能动的、有思想的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自然资源,有的表现为劳动对象,有的表现为劳动资料,它大量的是以劳动对象形态进入生产过程。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80%以上来自自然资源,其余20%也是从自然资源转化而来的。劳动工具离自然资源较远,但它的形成无不以自然资源作原料。目前我们日常消费的95%以上的蛋白质也来自自然资源,其中75%以上的蛋白质来自土地提供的粮食①。所以,可以这样说,正如人们之间不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一样,人们如果不与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自然资源不进入生产过程,也就没有生产,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源既然是我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条件,那么,一个国家拥有现实的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以及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财富的程度,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现实或可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现实的可利用的资源的状况,是决定生产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当然,当前对资源的利用已远远超出国界,那种囿于国内资源、而不肯扩大视野、跨越国门的做法已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国内资源毕竟是基础性物质生产条件;并且任何国家对国际资源的利用都要以国内资源的配套和具有相应的交换手段为条件。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等,有12亿勤劳智慧的人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又为我们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产关系基础。这是我们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更长远目标,把我国建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重要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②。这是完全正确的。

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是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就国内来说,自然资源是作为一种“无偿的生产力”而进入生产过程的③。资源的自然丰度高,开发利用就方便,生产中就可以较少的劳动投入取得较高的物质产出。这时劳动生产率就较高,反之就较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可能取得较多的剩余产品,具有较好的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一个国家是这样,一国的不同地区也是这样。资源结构的差别、蕴藏量的差别和分布的差别,又是地区经济分工与协作、劳动分工和协作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决定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布局时,不能不考虑地区资源赋存的状况。

资源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仅一天不能离开衣食住行用,从而生产一天不能停顿;而且也一时一刻不能离开阳光、空气、水和其他自然环境。合理的自然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则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是社会生产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生态平衡也是一种重要财富,它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有的暂时还难以用数字作确切的计量,但生态平衡破坏给社会生产带来的损失我们却能切身感觉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解决生态平衡的问题,必须从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地对待和利用自然资源着手。

经济资源的共性

理论界对于资源的见解,大体上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观点。狭义论者认为:“资源: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认为,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⑤。总之,资源就是自然资源。广义论者认为,经济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包括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⑥。

我基本上赞成后一种见解,但觉得似乎也不宜把资源说得过于宽泛。自然资源是资源的核心和基础。一切其他资源都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而来的。从这一意义上说,通常把自然资源理解为资源是对的。但经济资源不限于自然资源,除它以外,还应包括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生产力因素。是否可以说,凡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经过开发可以被人们利用,能够构成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或者为生产提供环境条件,为人们的生活需要服务的因素,不论是蕴藏于空中、地上还是地下;以劳动对象形态出现,还是以劳动手段或劳动环境形态出现;是实物,还是货币或者蕴藏于人脑中的智力;是自然界早就存在的,还是经过人们加工、凝结着人类劳动的:都是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有三个基本标志:一,它是现实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可以或早或晚地进入直接生产过程,并最终进入消费过程。不能作为生产力要素和进入生产过程的东西,不能看作经济资源;二,它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经过人们加工后,具有一定的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并形成价值的东西构不成生产力要素,不能称为经济资源;三,它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使用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或代价。数量无限,取之不足、用之不竭,并且可以不付出任何劳动就可使用的东西,不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资源。

我不赞成把文化、艺术、教育等等都说成是经济资源。文化、艺术有使用价值,在成为商品的条件下有价值,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情操,教育则形成人们的智力,它们最终会作为生产力要素,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作用,但它们不是生产力直接因素,不能进入直接生产过程,因而不应看作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门类复杂,作用各异,经过初步归纳,我把它分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等七类,把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六类⑦。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共同的特点是:

第一,有限性。从经济资源的数量看,有些资源如阳光、空气的蕴藏量是无限的,它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无论怎么利用,其数量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这些资源只是经济资源的一小部分。这类资源的无限性也是相对的,因为它作为“无偿的自然力”进入生产过程,要有一定的条件。如太阳射到地面上的光,植物可吸收部分理论数值是25~35%,目前利用的数值是5%。25~35%是植物转化光能的最高限,5%是植物目前利用的最低限。它只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逐步提高。

可再生资源从长远观点看是无限的,它会随着人们对资源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但从一定时期看则是有限的。因为它会受到资源生长条件的制约。再生资源的物质基础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可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它还会受到再生资源本身生长规律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再生资源只能按照一定的速度生长。可再生资源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在发展可再生资源时要有足够的投入,而索取时必须遵循生态极相=1(即使用量≤生长量)的规律,多索取应立足于多发展、多转化,否则可再生资源也可能萎缩直至死亡枯竭,变成为“不可再生”的。

不可再生资源,不论从长远观点看,还是从当前看,数量都是有限的,有些是极为稀缺的,用一点就少一点。例如土地、矿产资源就是这样。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公里;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540万公顷,荒地10800万公顷。人类可以利用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公里,我们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估计可垦荒地为4000万公顷。我们只能在这个范围内用地,耕地占一点就少一点,不可能再增加。

我们还可以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资源,或者根据我们的需要改造和培育新资源。这类资源是有远大发展远景的,它必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源源不断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但这也要以技术进步为条件。

恒定资源、可再生资源以及人们新创造的资源数量的有限性是相对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是绝对的。相对有限资源的数量可以延长,绝对有限资源的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资源,爱护资源,合理使用资源。要认真分析资源的数量,包括近期可供量和预期可供量,切不可笼统地把一切资源都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似乎可以无限地索取。

第二,现实可用性。经济资源作为生产力要素,有现实可用和潜在的供未来用的差别。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时期中,它们有原则的区别。在再生产过程中,我们对它必须进行严格的区分和正确的计量,以作为国民经济平衡的依据。

现实可用生产力资源即已勘探清楚、已投入生产,或即可投入生产,作为生产力要素的资源。比如我国1992年活立木总蓄积量108.68亿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26743万公顷,荒山荒地7661.46万公顷。这是现实可用资源。它是安排林木种植量、木材采伐量的依据。潜在的资源是那些客观存在、可以作为未来生产力的资源,如埋藏在地下尚未勘探清楚和可开采的矿藏,尚未使用的水资源等,这是下一步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这类资源越多,社会生产发展就可能越快,但它只是为生产发展提供可能条件,而还不是实现条件。它可以作为未来规划的依据,而不能作为现实生产安排的依据。

细加分析,潜在的经济资源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已经探明查实,在计划期内可利用的部分。如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已利用的636.55万平方公里,占67.1%;未利用的312.12万平方公里,占32.9%。未利用部分中,已探明了可利用待开发部分约有7333万公顷约占未利用部分的23.5%。这部分属于即可用部分,我们称为潜在的现实生产力资源。另一种是客观存在但短期内无法利用的。我国在用耕地中,地中排灌渠道占地约达1亿亩,另田埂土坎占地几千万亩。我国现有乡3.4万个,村394万个,占地近2亿亩。如果把明渠改暗渠,把土埂改为水泥立埂,对村庄合理规划,把有些村移到山荒地或劣地,改平房为楼房,可增加上亿亩土地资源。另外,我国种植业有10%复种指数的潜力。据计算,复种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1500~2000万亩播种面积。如果使现有的复种指数从151.2%提高到160%,相当于增加近2亿亩地。但这些是潜在的生产力,具有条件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把这部分资源称为较长远的现实资源。第三类是客观存在但估计相当长时期内也难以完全利用的资源。如我们江河水能达6.76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江河水能量的1/6,其中可开发量(3.76亿千瓦)也居世界首位。但目前只利用了可开发部分的4.5%。这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但它只能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技术进步而逐步利用。此外还有阳光、月光、潮汐、雷电、沙漠等等,从长远观点看都可以利用。对这类资源,我们称为长远的可望资源。

以上两类资源,一般地说,潜在部分大于现实部分,潜在部分中较长远和长远可望部分大于潜在现实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潜在部分将逐步转化为现实部分,潜在资源中较长远和长远可望部分将逐步转化为潜在现实部分。现实的资源如果不用,也会转化成为潜在的,或者成为“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东西而白白浪费了。

第三,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虽然形态不同,功能不同,但相互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种资源内部各种属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资源数量或质量的重大变化,都会引起周围其他资源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尊重资源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保持生态平衡,资源间就会良性循环,各种资源就会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反之,如果违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过量使用某种资源,而不考虑使用的条件和另一些相关资源的需要,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资源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导致资源的破坏,它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其他资源直至整个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这种影响有的一时可能表现不出来,但迟早会反映出来,显示出它的力量。

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资源为其他资源的使用提供自然物质基础,大地经济资源为自然资源的成长、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自然以外的经济条件。它们之间在量上和质上存在一定的客观比例。这种比例是不能违背的。保持应有比例,整个资源就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比例破坏,就会走向反面。

资源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对它们进行综合研究,综合开发,综合利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要求我们研究可再生资源之间的数量关系,满足其持续利用的条件,把生物种群维持在一定数量水平上。我们可利用的部分,是它增长的部分,利用的速度不能高于它增长的速度。要求我们研究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及自然资源与其他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满足它们之间数量的要求和质量的要求。防止顾此失彼,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顾利用的后果,以及只顾眼前,不顾它对整个资源的长远影响。投入产出都要注意前因后果,都要适度。利用过多,或者投入过多,都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第四,区域性和时间性。自然资源总是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存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自然资源。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主要决定于地域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其他经济条件的巨大影响。比如我国南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种稻,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而小麦是旱地主要栽培作物,则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由于气温和日照时间不同,华中地区水稻是7~9月生长,华南地区是9~12月生长,而华北地区是5~7月生长。华南地区可以种双季稻,华中地区以双季稻和稻麦两熟为主,华北地区只能种单季春稻和稻麦两熟。因地制宜,时不我待,是利用这些资源的基本要求。

资源的区域性表现出资源的区域经济性或经济价值,资源的时间性表现出资源的时间经济性或时间经济价值。资源的区域经济性主要是通过资源在不同空间的蕴藏量、生长量、分布位置和资源品质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蕴藏量、生长量和分布位置,决定着我们经济布局的原则、方向和方式,也决定着我们的投入产出比,起码它是投入产出比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尊重资源的区域性,按照资源分布情况配置产业,是经济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则。尊重这一原则,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就能得到较佳结合,我们就能从自然给我们的恩惠中获得最大的好处;不然就可能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资源的时间性表现出的时间经济性,主要是通过资源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赋存量和生长量表现出来的。许多资源在不同的时间中,有不同的生长量,从而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形成的财富量会有很大差别。我国东北地区的无霜期是在4~10月,农作物主要在这期间生长,过了10月,以至到来年二、三月,气温都在零度以下,耕地大部分休闲。生长季节的每一天,作物都是在默默地生长,默默地形成对我们有用的财富;用好一天,就多产出财富,丧失一天,就丧失财富。水不用会流走,阳光不用会散失;滚滚向东流的巨大水资源,不被利用起来,等于相当于几千亿瓦的能源白白流走了;巨大的太阳光能未利用起来,每年约相当于200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白白散失了(据计算,我国每年太阳能资源的总量约相当于200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矿产资源埋在地下,一般不会有数量上的重大变化,但何时开发利用,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效果。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注意研究资源的时间价值和时间布局规律,区别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时间序列的经济比较,做到在最佳时间中利用和发展资源,争取资源时间的最大效益。

第五,商品性。没有使用价值的资源,不能成为经济资源。当它经过人类劳动,按照人们的需要进行加工创造,进入交换过程,形成为商品时,又具有价值。经济资源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有自己的规律。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不仅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且包含自然赋予的成份,“自然力造成更大的生产力”,也形成更多的使用价值。自然的丰饶度是决定使用价值量的重要因素,从而成为形成级差收入的自然基础。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另一个特点是,许多自然资源不仅具有通用性、可代替性,而且在客观上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对客观存在的使用价值的认识受到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发达程度的限制,不是一次完成的。人们认识提高了,技术进步了,未被认识的使用价值的本来面目才逐步展开;二是它们的许多功能本来并不存在,通过人们的创造性劳动,它们的使用价值能够逐步增大扩展。

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结晶,不过它与一般商品不同,有自己的特点。自然资源的价值有三种情况:一是一部分自然资源(主要是恒定性资源)通常不经过人们劳动,就可使用,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但一旦经过人们加工,成为商品,就具有价值。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会永远存在,但数量越来越少。如自然水是天上落下来的,或上游流过来的,看起来未凝结人类的劳动,一般也不是商品,其实河流中的水有大量的人在管理,修堤筑坝、疏浚河道、测试流量、化验水质等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因而形成价值,只因它是由社会垫付的,人们感觉不到。空气谁都用,不需要付费,但它也包含着人们的劳动。监视测量、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等等,都需要劳动,而且社会在这方面付出的劳动量会日益增大。二是一部分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但这样的资源数量不多。三是稀缺资源的价值决定于最劣资源的劳动投入量。由于最劣资源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稀缺资源的价值从而市场价格,丰度较高的优等资源付出同样多的劳动可以取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就形成由自然丰度和地域分布决定的级差收入Ⅰ和由集约经营决定的级差收入Ⅱ。只要自然资源的丰度、地域分布存在着差别,级差收入就不可避免。这些都会在流通过程、分配过程和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表现出来。

社会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我国的自然资源大部分为国家所有,少量的为集体所有。自然资源存在着所有、占有、开发使用与受益的法权关系。资源是作为商品通过市场与进入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所有者、生产者在维护资源、开发资源、生产资源、创造资源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使用者、消费者就应该按照它的价值给以等量补偿,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原则,也是发展自然资源的内在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还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适合各种自然资源特点的经济管理体制,真正把自然资源生产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对待,把自然资源作为商品对待,同时又要加强宏观管理。这也是发展资源的内在要求。

我国资源的特殊性

经济资源有共性,有特性,它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国土表现出来的。资源有地域性,有时间性,有商品性和社会性,在不同的国家就一定会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资源的共性重要,研究资源的特性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掌握资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建设的实践。

我国经济资源有哪些特点呢?从生产力角度讲,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有以下三点:

(一)总体资源量大,相对资源量小,富贫并举。

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分布在世界上都属于优越的国家。天然的资源条件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基础。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其他经济资源。按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我国居世界第四位。我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资源占亚洲的1/4,世界的1/15,居世界第2位。耕地居世界第4位,草地居世界第3位,水能蕴藏量和可开发利用量居世界第1位。矿产资源丰富,世界上已经利用的矿产,我国都有发现,其中138种都有储量,钨、锑、锡、煤炭、稀土等20多种资源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像煤炭储量为世界少有,预测4.5万亿吨,仅保有储量就达8600亿吨。按保有储量算,一年开10亿吨,也可开上千年。煤种齐全,世界各国除美国外,炼焦煤都比较紧张,而我国从烟煤、无烟煤到石煤都有,焦煤占总储量的1/3。生物资源丰富,植物占世界总量的10%,被子植物占世界的53%,动物占世界的10%以上,许多昆虫、微生物和珍稀动物为世界所仅有。我国有近12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积累了1万多亿固定资金和大体相当的流动资金⑧,建立了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元⑨。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物质财富的产量每年平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我们与那些资源缺乏的小国不同,有条件主要立足于国内资源,同时扩大对外开放,自主独立地把我国建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但是我国人口多,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大,按人口平均和按建设需要计算的资源就不是那么丰富,而应该说是相对短缺的。在自然资源中,除煤炭等少数矿种外,我国许多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少,人均水平仅为美国的1/9、印度的1/2,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人均草地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每年增加1600万人口的情况下,不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可能还会下降。

有一部分资源,总量和相对量都少。比如矿产资源中,据目前探明的情况,金刚石、铂矿铬矿、钾盐矿就短缺。这些资源的供给量,在预见期内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再如,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蓄积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8,在世界上排在第120多位。世界平均森林复盖率为22.6%,我国只有13.4%。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聪明智慧是闻名于世的。劳动者是能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的大脑是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的源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源泉,创造的源泉。什么资源也无法代替拥有140亿×12亿个单位神经元的大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和动力。但是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比重低,而文盲率高。按体力劳动数量算,我国劳动力资源是极大丰富的;从脑力劳动数量和平均水平看,则甚为贫乏。贫乏的状况只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改变。固定资金资源、流动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是这样:绝对量大,按人口平均拥有的数量和按客观需要量相对和绝对短缺。

(二)资源的潜力很大,但把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资源要有一个过程,过程的长短决定于我们的工作和对资源利用开发规律的认识。

资源潜力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待开发而未开发利用的资源;二是已开发而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三是待开创的资源。

待开发而未利用的资源,包括近期可开发利用部分及未来可望利用部分。这两种资源我国都很丰富。例如我国现有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水浇地不到一半;近海3000多万亩沿海滩涂,利用的不到20%;全国可养殖的淡水面积约7500万亩,尚有40%未利用等等。只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这些潜在的生产力就可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如我国饲料的质量差,转化率低,每公斤肉蛋奶消耗的精饲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我国生猪饲养量是美国的5倍,可是出肉量却比美国多不了多少。目前我国约有36%的粮食用作饲料;如果把部分粮田改为饲料田,选种优质饲料,提高种植密度,估计可以使饲料产量提高20%;再通过改良性畜品性,科学饲养,科学用料,单位饲料的出肉率提高1/3是无问题的。

已开发而未充分利用的资源的潜力也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开采收得率低和已开发资源的利用率低上。从这“两低”的情况估算,这部分资源不比目前正在利用的资源总量小,甚至可能要大。我国目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以上,比世界先进水平低50%以上。在1989年《矿产资源法》执行情况大检查中,有关部门对全国几十个大型煤矿、铜矿和锡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是:煤矿平均回采率为32%,铜矿为50%,锡矿为28%,非金属矿为20~60%,有些矿丢的部分比采的部分高4倍。我国共生矿多,组份复杂的综合矿多,许多共生、伴生大矿副矿元素的价值比主矿大得多。但受技术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大量贵重元素被白白浪费了。“两率”那怕提高1/10,也可以形成大量现实可用新资源。

已开发形成商品的资源的潜力也很大。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比工业发达国家高2~3倍,钢耗高1~3倍,铁耗高2~9倍,水耗高1~3倍,铜、铝、铅、锌耗高2倍。1985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比1953年增长9.6倍,但能源、铁矿、有色金属的消耗量却分别增长了14倍、24倍和23倍。有的同志计算,如果我国能源利用率提高到美国70年代的水平,能源消耗量至少可节省下1/2。已生产出来的资源是现实生产力。这部分资源的利用率低,等于一部分现实生产力在生产中没有发挥作用,化为乌有;提高利用率,就可以使它成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利用率越高,实际的生产力越大。

待开创资源潜力的挖掘看来是未来的事情,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智力的提高,我们在开创新资源、利用已有资源为人民服务方面,将越来越以已往意想不到的面目和深度出现。然而,把资源的潜力挖掘出来,用于现实生产或消费,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智力条件,因而要有一个过程。必备的条件起码有三项:一是要有资金;二是要有技术和智力;三是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相配合。从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两低”的情况可以看出,之所以低,一个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低,设备、工艺落后;而改造设备、工艺,提高技术水平,需要足够的资金。但我国资金量是有限的。我国有创造能力的复杂劳动人才在不断增加,但人才缺乏的状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这就决定了资源潜力的挖掘利用只能逐步进行,不能一蹴而就。落后的经济管理体制也制约着“两率”的提高。但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也是不能一天完成的,“一步到位”、“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想。

(三)我国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合理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先决条件。广大劳动者第一次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成为资源的主义。“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⑩。在我们国家,如何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不再是剥削者的事情,而是劳动者自己的事情,因而焕发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又为在全国或地域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创造了另一方面的条件。生产关系可以巨大反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使沉睡了上千年的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为劳动者自己服务。正因为如此,建国以来,我国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出现了极大的飞跃。我国各种资源都以旧制度下所没有的速度增长,这是人所共睹的。

但是,我国资源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不完善的体制还阻碍着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例如,仅“无偿使用”、乱垦滥伐,使我国的资源遭受了多么大的损失。资源价格不合理,也成为浪费资源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到了。此外,还要看到,我们对自然资源本身及其与经济建设关系固有规律的认识的水平还不高。我们对许多资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丰富复杂的大自然面前,我们还处在幼年阶段。生产力的问题,除了建立适合的生产关系和体制以外,主要通过对生产力本身规律的认识和我们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才能解决。

注释:

①⑧《科技日报》1989年4月20日、1991年6月24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8页。

③这里说的无偿,是指自然形成的资源,起初并不花费人类劳动说的,并不意味着国有资源可以“无偿使用”。

④《辞海中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86页。

⑤转引自李厚文主编《国际技术经济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

⑥例如《经济地理》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

⑦详见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拙著《资源经济》第二章。

⑧1991年底,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2647.8亿元,定额流动资金9087.7亿元,农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1643.9元。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4)第27-28、355页。

⑨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4)》第1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5页。

标签:;  ;  ;  ;  

关于资源经济的几个问题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