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无产阶级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_知识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无产阶级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_知识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产阶级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新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4;D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3)05-0003-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以知识为支撑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向我们走来。在

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新的经济正在全面崛起,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出现新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使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

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新概念,并对其进行界定:知识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

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预示着人类社会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一)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不能说没有知识和科学的渗透,种植业和纺织业都离不开

知识的支持,但那时起核心作用的无疑是资源和劳动力。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

生产、分配与使用密不可分,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大。信息企业中的软件产业、芯片技术

及微电子产品等都“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

以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在经济决策和科学管理上,以

知识化为基本特征;在经济增长渠道上,以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渠道。可见,知识的核

心作用不难领悟。大量资料表明,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技术进步,从而对促进经济

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著。20世纪初,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20%;现在

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上升到90%。自1993年

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近五年来,美国的软件销售额增

长了4倍,有2/3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技术有关。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

1/2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二)知识经济使劳动性质和劳动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劳动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有目的的活动。而知识经济

条件下的劳动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越来越多地使用节约

体力的智能化的机器,以消耗脑力为主。农业经济时代,大多数人直接应用劳动资料进

行物质生产,劳动主要表现在人的体力支出方面,智力仅表现为经验型的技艺。工业经

济时代,少部分人的劳动是以掌握科学技术或经营管理的脑力支出为主的劳动,而大部

分人的劳动则变成了从属于机器的直接操作劳动,是以体力支出为主的。而在知识经济

条件下,由于机器的智能化及其大规模使用,即使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的劳动也越来越

以脑力劳动为主,在整个社会劳动中智力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工业经济时代的劳

动是在同一时空的工厂内通过协作进行的,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越来越多地是在

不同的时空里通过协作进行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可

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同一个劳动过程,协作生产同一种产品或提供同一种服务。

这样,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自由度加大,许多人可以在家里上班。集体劳动向家庭

劳动发展的趋势,在电脑业方面非常明显。如制造软件可以在家里进行,美国从事这方

面工作的人有七八百万,占整个劳动力的5%,而且在逐年发展。第三,劳动不仅生产有

形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越来越多地提供无形的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

面,人类的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物质产品仅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部分,其他需要必须 通过有形的精神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来加以满足;另一方面,劳动分工的细化,也使提供 越来越多的服务成为可能,这使劳动成果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服务。

(三)知识经济引起了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领域,对来自自然

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制造业在社会生

活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重心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转

移,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被以知识为主导的产业所代替,支柱型产业将由知识含量高的

软性产业来担当。信息、教育、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凸显。在OECD国家,第三产

业的比重都已超过了50%,美国和英国分别达到了65%和62%以上;由知识经济本质所决

定的诸如信息、教育、知识等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它们有可能作为新的产

业出现,被称之为广义的知识产业,并从传统产业群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第四产业,从 而突破工业经济时代三个产业划分的理论,并使之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必然 会引起社会的劳动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无产阶级、资产 阶级及社会的阶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分层现象的多元化。

二、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重大变化

知识经济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发达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

化。就无产阶级的变化来说,从总体上看,当前发达国家的雇佣劳动者阶层内部,劳动

者数量不断增加,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进入白领阶层和第三产业。

劳动技能趋于细化,劳动方式和劳动条件趋于文明化。劳动者生活水平也普遍改善,甚

至有很大提高。

(一)数量的增加

从数字上看,发达国家工人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上升趋势十分明显。20世纪50年代

,美国、日本、英国、西德、法国、意大利的工人人数分别为4930万、1800万、1980万 、1650万、1250万、1126万,80年代后,这些数字分别上升为10120万、4100万、2250 万、2380万、1280万、1360万。从工作性质上看,虽然体力劳动者减少了,但脑力劳动 者却增加了。如美国自1996年以来,商品生产和批发部门失去的所有工作岗位都被办公 室工作岗位的增加所抵消。从当今现实和发展趋势看,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和垄断,传 统产业工人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与此同时,独立经营者的数目也会急剧下降,雇佣 劳动者的队伍将大大扩充。

(二)素质的提高

工人平均受教育的时间增加。据统计,美国全体职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20世纪40年

代末为10.6年,1987年后提高到了12.6年。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工人受过中等教育,而且

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越来越多。80年代,在美国民用企业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

率已近二分之一。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彼特·德鲁克认为,继产业工人之后,将出现一个

“知识工人”的新阶层,他们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产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

络,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传播、应用,并且有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劳动者。

这些知识型劳动者就业人数在发达国家迅速增加。近年来,美国一项统计表明,数以百

万计的新就业者中,90%是知识型工人。20世纪末,知识工人已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3,

成为最大的就业群体。此外,企业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和

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生产过程,成为无产阶级新的组成部分,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无

产阶级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职业的变化

除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外,还出现了金领工人、灰领工人、粉领工人等,即工人阶

级的多领化。蓝领工人是指通常穿蓝色工作服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如机械工、采掘工

、纺织工、搬运工、建筑工等。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发达

国家蓝领工人在工人总数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并退居次要地位,现已不到20%。白领工人

是指通常衣领洁白、穿着整齐的脑力劳动者,如在办公室、实验室等从事文秘、管理、

研究、设计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人员。随着三大产业比重的消长,白领工人日益增多。19 55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首次超过蓝领工人。现在,白领工人的数量,已超过工人数 量的80%,成为当代发达国家工人的主力军。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还 出现了金领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大、金钱收入多,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工人)、灰领工人 (穿灰色工作服,专门从事精密仪表与机器的维修、开发及营销工作的工人)、粉领工人 (专指反映妇女就业增多,女工队伍壮大的女售货员、女秘书、女会计、女教师、女医 护人员等)。工人阶级的多领化反映了工人阶级构成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四)产业的变化

当代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在3%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一

般都在60%以上。美国从1965年到1995年的30年间,在工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人数,从占 劳动力总人数的33%下降到17%,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中,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有人估计,到2010年,工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下降到12%,到2020年,将只占2%。即使 在知识密集型部门,劳动者就业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 产值增长速度变缓,高技术产业结构重心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据统计,美 国在1988-1996年间,28个R&D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0.2万人,但其中的高 技术制造业就业人数不仅没能增加,反而减少了59.9万人,减幅达10.4%。相反,由于 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从1988年的28%增加 到1996年的39%。总之,近二三十年来,在三个产业中,第三产业工人增长最迅速,所 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工人中的多数。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工人占就业人数的比 重已超过60%。

(五)生活水平的变化

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生活状况的改善和提高。虽然现在资本主义国

家的贫富差别仍然有扩大的趋势,但随着工人工资的提高,早期工人衣不蔽体、食不裹

腹和劳动条件恶劣的状况已不存在。在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处在下层的劳动群

众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工人阶级不能维持自己生活的情况已成为

历史。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又

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当然也与资产阶级推行的政策有关。资本家积累

了巨额财富,拥有了日益雄厚的资金之后,就有可能在经济和生活条件上,甚至政治生

活的某些方面向工人作出一定的让步或进行改良,从而改善劳资关系。如日本各大公司

基本上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和实际上的终身雇佣制;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把每年税收的

60%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和教育等社会福利开支,这些都

使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保障了下层工人的基本生活。

三、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无产阶级新变化,创新社会主义理论,重振社会主义运动

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特别是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新变化,不可避免地给社会

主义理论和运动带来新的冲击。这就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

框架有所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重振社会主义运动。

(一)根据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化,要创新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传统的工业革命基础上的资本主义进行科学分

析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但它从来就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植根于社会实践之中的。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百

五十多年前,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一定能战胜资本主

义的客观规律,并预言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但是,列宁根据俄

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进行革命,创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中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胜利。而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不断发展自己,才能立于

不败之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新变化也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出

了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从无产阶级新变化的现实出发,明确传统无产阶级的逐渐衰

落,而高科技领域和管理服务领域的无产阶级队伍正在迅速扩大;无产阶级的内部结构

和自身素质日益优化,但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短期内的生活改善已成事

实,但从长远看,陷入相对贫困的危险大大增加。这样才能既不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

本原理,又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而得到创新。

(二)日益白领化、知识化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知识经济使社会的劳动结构和阶级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体力劳动 者比例下降,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上升,无产阶级的主体已经由传统的蓝领工人变成白领 工人,无产阶级自身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阶级地位。因为 作为雇佣劳动者的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一样,都不拥有生产资料,都是劳动力的出卖者 ,所不同的是,白领工人出卖的是脑力劳动力,蓝领工人出卖的是体力劳动力,他们都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从而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都是靠出卖自己劳 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尽管白领工人在获取自己那份社会财富的多寡上与蓝领工人有 些差别,但他们从属于资本权力的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知识分 子从后台走上了前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成为白领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知识经济的 主体,表明工人阶级产生了自己拥有知识资本的高级劳动者阶层,是工人阶级成长到了 更高阶段的标志。这一切都说明,无产阶级本身是个与时俱进的范畴。在知识经济条件 下,无产阶级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且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者;无产阶级日 益白领化、脑力化、技术化、知识化,仍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和变革资本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依靠力量。白领工人作为无产阶级的新成员,不仅壮大了无产阶级 的力量,而且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整体素质,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发展方向,对于完成无产 阶级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转型是人类最终实现 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关键。人的转型是社会转变的前提和条件,同时 又是社会转变的最高成果。知识经济革命导致人的转型,说到底是把工业经济社会的成 员,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的社会成员——无产阶级改造成知识型的生产者和管理者——知 识工人阶级,亦即白领工人。只有这样的工人阶级,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从而 主导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三)根据无产阶级的新变化,探讨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形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虽然发达国家无产阶级的总体状况已有所改善,但传统意义上的

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这一点已经从

资产阶级学者一再宣扬的劳动阶级已经灭亡、“工人阶级已经消失”、“美国为什么没

有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宣传中得到证实,只不过当今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比以往工人

阶级的素质提高了而已。既然剥削存在,工人阶级就存在,那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就不会消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就不可避

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主要应采取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和平方式只是特例。历史的发展证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

点所揭示的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战胜资产阶级的普遍规律是完全正确的。然而,随着

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

级的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暴力革命的阶级基础和现实可能性都大大减少。白领工人

的增加、中间阶层的兴起,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状况,使暴力革命的阶

级基础不再十分稳定和强大。知识经济的竞争与传统的阶级斗争不同,有知识的工人很

容易上升到社会的中上层,没有知识的大多数人进入社会下层,传统的阶级对立即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逐渐让位给知识有无或知识之间的竞争,这就不利于工人阶级组

织起来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斗争。工人越来越知识化,知识分子在工人中乃至在劳动者中

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成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主体,而知 识分子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说理为主,这恰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 相适应。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工人们不再被机器束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越来越多的 人在家里工作,工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减弱,使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斗争越来越困难。工人 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阶级矛盾因此得到缓和,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已不再像他们 的先辈们那样面临着或者饿死或者通过暴力革命去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选择。这些新变 化显然不能作为阶级斗争熄灭论的依据,但也不能无视这些变化对无产阶级的影响。尽 管这些新变化没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有可能 不再像马克思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更多地采取合法斗争的手段。江泽

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

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

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

生错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重新

制定符合时代特征的斗争纲领和策略,才会重新迎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收稿日期:2003-06-18

标签:;  ;  ;  ;  ;  ;  ;  ;  

发达国家无产阶级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