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将7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35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另一组在其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肝血管瘤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提高情况。结果 观察组肝血管瘤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32.12±4.05分)、抑郁评分(29.86±2.57分)、生活质量提高率(94.29%)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肝血管瘤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期间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心理护理干预
肝血管瘤是一种多发于女性的良性肝脏肿瘤[1],其发病率不断增长。临床上一般采用介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进展[2],但在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故此在肝血管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期间应实施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我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肝血管瘤患者(属于2015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有35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5:20,年龄范围21~58(37.16±4.82)岁。文化程度:小学4例,中学12例,大专及以上19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7:18,年龄范围22~57(37.23±4.89)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13例,大专及以上17例。
两组肝血管瘤患者之间对比基线资料方面差别不大(P>0.05)。
1.2方法
为肝血管瘤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护理人员通过简单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掌握介入治疗前后需注意的事项,妥善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并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
在上述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肝血管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具体操作如下:
(1)入院评估: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和规章制度,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的不安感;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心理特征的不同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计划。
(2)言语安抚: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指导患者多关心、安慰患者,同时护理人员应将疾病相关信息、介入治疗相关情况及其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并将成功治疗病例告知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治疗依从性。
(3)缓解心理压力:创造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消除病房周围的嘈杂因素,指导患者合理发泄内心不良情绪;若存在失眠症状时,指导患者在白天多进行活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4)减轻身心痛苦:在患者治疗期间,在病房内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通过交流、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疼痛;帮助患者按摩颈背部和四肢等部位,使患者身心放松。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护理前后两组肝血管瘤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越严重。
在两组肝血管瘤患者护理前和出院时使用QLQ- C30生活质量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提高情况,①显著提高标准:总健康状况、超过三项功能状况提高;②无提高:总健康状况未出现改善,功能状况有一项或未出现提高;③其他情况判断为有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率为①+③概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生活质量提高情况和计量资料--心理状态分别用%表示(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c±S)表示(t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标准表示两组肝血管瘤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比较差别较大。
2实验结果
肝血管瘤患者组间对比护理前的心理状态差别不明显(P>0.05);在经过护理后,观察组肝血管瘤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比对照组低,统计学具有意义。
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肝血管瘤患者的心理状态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肝血管瘤的病因为先天性肝脏发育异常、激素刺激等[3],其中最常见的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主要以胃肠道症状、压迫症状、腹部包块为主,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一般在B超检查或在腹部手术中检出肝血管瘤。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肝血管瘤时,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故此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介入治疗是应激源中的一种,肝血管瘤患者对于疾病和介入治疗方案的认知不足,导致患者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在本次研究中,实施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入院评估、言语安抚、缓解心理压力和减轻身心痛苦四大方面,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利于合理、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的制定[4],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肝血管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之后通过交流、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身心痛苦,可使患者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配合介入治疗的各项操作[5],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还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肝血管瘤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质量提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具优势(P<0.05),说明心理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李艳敏[6]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一文中写道,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肝血管瘤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分别为(31.53±6.50)分、(30.52±6.20)分,同本文数据进行比较差别较小,证实本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进行介入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兰君.心理护理干预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4):208-209.
[2]柴艳红.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401-403.
[3]王荣丽.心理干预对肝血管瘤介入栓塞患者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55-56.
[4]彭静.心理护理干预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探究[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3):223.
[5]徐红艳.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3):215-216.
[6]李艳敏.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40-241.
论文作者:张芬,李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肝血管瘤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状态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效果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论文;